以产业视角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以吉安市遂川县为例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以产业视角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以吉安市遂川县为例

无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都处于根本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举全党全国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在这场战役中,产业扶贫是首要途径和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产业兴旺列于总要求的首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特别强调要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本课题以吉安市最后一个脱贫摘帽县,同时也是脱贫任务最为艰巨的县——遂川县为例,通过产业视角,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力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作一些有益探索,提供参考。

一、遂川县产业扶贫有关情况

遂川县国土总面积3144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41万公顷,林地面积25.57万公顷,辖23个乡镇,共有90个贫困村,2288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贫困县摘帽,所有贫困村、贫困人口均已退出。遂川历来是农业大县,境内富民产业资源丰富。随着近年来大力推进茶叶、金桔、板鸭、油茶、毛竹、井冈蜜柚六大富民产业扩面增效,板鸭产业园、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等项目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形成了“一带”(井冈蜜柚)、“两廊”(茶叶、金桔)、“三区”(油茶、毛竹、板鸭)产业格局,目前全县“三品一标”持证农产品15个,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11.6万亩茶叶示范基地和10.2万亩金桔示范基地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遂川县紧扣脱贫攻坚目标,坚持产业奖补和信贷扶持双轮驱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业态多措并举,因户施策,分类管理,在资金扶持、基地建设、利益联结、服务体系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有力促进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全县2.2万余户贫困户均落实了至少一项扶贫产业,同时,通过“一领办三参与”模式,在全县先后建设10个县级、13个乡镇级、86个村级产业扶贫基地。在建设产业基地的基础上,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山场、房屋、资金等资源入股、企业订单回购等,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综合来看,利益联结主要有七种模式。

(一)自主经营。对有产业发展技能和意愿的贫困户,依托合作社,按照提供技术、经营、销售、服务支持等方式,自主发展、自我经营脱贫致富。近年来,遂川县每年都会征求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种植、养殖意愿,根据调查情况集中采购茶树苗、油茶苗、鸡鸭鹅苗等,发放给贫困户进行种植或者养殖,由县级技术部门开展技术指导。对销售存在困难的,由帮扶单位或者帮扶责任人帮忙联系销售。目前,全县自主经营发展产业的贫困户有13604户,占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近60%。比如该县雩田镇横岭村贫困户赖道英从2016年起每年养殖土鸡近50只,年底由帮扶责任人代售,年均净增收约4000元。

(二)整合经营。对有劳动能力、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贫困户,先将其个人承包的耕地、林地的经营权流转给合作社,由合作社将耕地、林地进行整理后,再交由贫困户经营,参与产业发展,提高产业收入。比如遂川县衙前镇上芫村毛竹专业合作社将39户贫困户山场统一流转到合作社,每年合作社按要求对山场统一组织抚育、低改后,再交由贫困户经营打理。贫困户可自主采伐毛竹销售,也可由合作社统一收购,从而获得销售收入,促进脱贫增收。目前,上芫毛竹合作社现有毛竹林面积7172.1亩,股金总额725万元,有社员154户5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2016以来,社员户平均增收3000元以上。

(三)回收经营。对有劳动能力、有一定技术基础的贫困户,依托合作社支持,通过农户领养、合作社回收带动的形式,参与产业发展实现增加收入。比如遂川县五斗江乡罗溪山养殖专业合作社围绕贫困户利益最大化进行生产设计,开展“2+6+4“(即基地哺乳喂养+贫困户圈养+基地放养)扶贫惠民养殖模式,即合作社将2个月大的幼猪崽发放给贫困户领养,贫困户将幼猪崽在自家养殖6个月后,合作社再以高出市场价四到五元收回,并提供全程养殖技术服务,从而让贫困户参与经营、获得收入。目前,合作社集赣中南花猪保种、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于一体,年存栏7000头、年出栏3000头以上,已吸纳全乡54户贫困户参与花猪养殖。

(四)资源托管。对有资源的贫困户,考虑到贫困户个人在劳动力、技术、销售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通过将资产资源托管给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进行管理,贫困户按资源托管的比例进行分红,实现增收。比如遂川县“狗牯脑”茶叶分支建设基地之一的左安镇石山茶叶产业基地,采取“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以村干部出资领头,农户出地融入,吸引周边许多农户加入合社,共同参与茶叶基地建设。目前基地面积约300亩,涉及农户28户,其中有6户贫困户,基地年茶叶产量约为2400斤,产销额为90余万元,农户年增收约3000元。

(五)资产收益。对老弱病残等失能弱能的贫困户,由于没有足以支撑产业发展的劳动能力,产业发展较为困难。遂川县通过实行产业奖补办法,对贫困户自身发展产业按不同项目和规模予以总额不超过5000元的奖补,再引导贫困户把产业奖补资金以资金入股的形式投入合作社,参与合作社收益分红,实现增收。比如遂川县禾源镇产业扶贫基地吸纳33户贫困户入股,其中20户以5000元产业奖补资金入股实行分红,另外13户以土地形式入股参与分红。基地吸收贫困户16人长期就业,每人年均增收1万元以上。截至2019年底,遂川县发放奖补资金2497万元,共有2829户贫困户享受资产收益扶贫。

(六)就业务工。产业扶贫的就业带动能力尤为显著,乡镇产业基地、工厂企业吸纳贫困户和普通农户就业务工,依托务工收入带动脱贫和增收,该机制的优势在于农户只提供劳动服务,务工收入较为稳定。比如,遂川县草林镇井冈蜜柚专业扶贫示范基地,与6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签订常年劳务合同,按照80元/天的标准支付劳动报酬。该镇大坪村贫困户黄爱香于2016年初开始在基地务工,月工资在1800元以上,年增收两万余元。又比如,遂川县雩田镇上新手提袋加工厂吸纳周边农村扶贫对象及富余劳动力就业,现有员工110人,其中有残疾人员5人、低保人员14人、贫困人员10人,人均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

(七)技术支持。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由政府部门组建“特派员”“推广员”队伍,根据不同类型贫困户的技术需求,免费为贫困户开展结对帮扶、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种养技能。遂川县茶业、林业、农业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特点积极开展产业技术指导,帮助产业发展主体克服技术难关,实现增收。比如遂川县戴家埔乡深海茶叶公司发展茶叶种植及加工生产,县茶业局先后开展茶叶种植技术培训5期、参训129人,带动周边4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80多户)种植茶叶800余亩,年人均增收5000多元。还通过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对接市场及开展消费扶贫,合作社(种养大户)统一运作、开展电商销售等方式,切实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提高了种养效益。

以上七种模式,既有基于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农户横向联合,又有基于风险—收益相匹配的经营主体与和农户纵向合作,还有基于互惠互利、共生共荣的各类服务主体与农户的紧密协作,在全市其他县(市、区)都有广泛运用,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技术服务、金融支持的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市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贫困地区陆续脱贫,产业扶贫工作形成了一些好的发展模式和经验,但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一是“空心村”乃至“空心镇”问题日益显现。由于村庄规划等原因,不少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合理,存在内空外延的情况。特别是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留在农村的人口多为“老弱病残”。不少农村土地无人管理、大量荒芜,而荒芜土地由于长期闲置又成为垃圾倾倒、杂物堆积之所,存在安全隐患,既造成土地资源严重浪费,又严重影响周边环境卫生,极大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甚至一些地方的乡镇缺乏产业支撑,人口大量外流,街道冷清、人员稀少,有演变为“空心镇”的倾向。

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少贫困地区在产业扶贫项目上更侧重于周期短、见效快、风险小、产业链短的种养殖项目,比如吉安市各县市大都选择蔬菜、水果种植及畜禽养殖等项目。从长远来看,这类产业项目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很难占得绝对优势。同时,短期化的产业项目不利于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反而受制于产业链短,难以参与到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产业经济效益被大大压缩。此外,乡村的人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未得到充分挖掘,工业和旅游业发展程度不高,在乡镇产业中占比较低。

三是产业同质化问题突出。当前,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跟风”现象,导致产业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同类产品过多、影响收益。比如遂川县在2016年以前只有少数几个产业基地种植黄桃,第一批黄桃上市后迅速得到了市场热捧。随后各乡镇纷纷效仿种植,导致2019年全县黄桃积压严重,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价格更是一降再降,有的黄桃基地还没有产生收益,就已经转产到其他项目。

四是经营主体能力欠佳。当前,乡村发展产业的经营主体大多为当地农户,如遂川县贫困户中自主经营发展产业的占了六成。这类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基本采用传统方式发展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项目科技含量偏低,无法满足产业长远发展的要求,不利于产业规模的扩展、经济效益的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难度较大。

五是资金来源渠道偏少。实施产业扶贫以来,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由政府及引进企业进行投入,资金来源渠道偏少。部分产业项目前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时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很难支撑产业项目的长期投入。据统计,近3年遂川县用于产业扶贫的县财政整合资金为1亿元,其中上级对该县发展产业的奖补资金极其有限。遂川县作为贫困县,无力承担这样巨大的资金压力,从而造成产业扶贫资金投入不稳定,也影响了产业发展主体的发展信心。

六是扶贫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差。农业产业往往前期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弱,特别是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因素的影响较大。比如遂川县双桥乡潭溪村产业扶贫基地以种植皇菊为主,经济效益稳中向好。2018年6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灾让该基地所有皇菊全部死亡,基地由盈利变为亏损,最后只能转产经营。也正因如此,保险机构对“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不高。现有的农业保险大多产品品种少、保障额度低、保险责任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当前吉安市的特色种植业、养殖业中,仅有井冈蜜柚、水稻等极少数产业拥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

三、以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对策建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只有坚定不移发展产业,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才能顺利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发挥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中心镇人口相对集中,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具备发展产业的区位优势。建议强化土地、财政、金融等政策支持,推动人财物和产业向中心镇有效集聚。充分发挥中心镇在乡镇振兴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建议每个县(市、区)选择若干个中心乡镇,建设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以乡镇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重点可以围绕建设三个中心:突出产业支撑,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产品流转中心;突出资源配置,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和保障中心;突出人口集聚,建设农民创业就业中心,以此来繁荣乡镇经济和人气,激发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在乡村振兴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开展产业规划。做好产业发展的全局规划,由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产业前期调研论证工作,加强对乡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引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气候、土壤、水源、人力、政策、市场等要素进行充分考虑,从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出发,科学选择适宜的产业发展项目,合理布局产业类型,全力推行差异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始终保持产业项目贴合市场需求,产品质量在市场上占有优势,全年有产品输出。注重精品效应,把产品和服务做精做强,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集中力量打造本地的产品特色与品牌,让当地的产业形成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三是选择重点发展产业。统筹兼顾、注重特色,加强乡镇一二三产业布局,制定支持乡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大力推进中心镇产业发展。重点鼓励乡镇依托资源,发展环境友好、顺应市场、符合标准的加工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支持有条件的乡镇立足自身优势、突出特色,挖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大力发展文旅业,繁荣乡镇经济和人气。同时,加强乡镇产业对外协作,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多层级、多渠道的积极性,不断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四是提升经营主体科技素养。加大产业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力度,把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培养成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人才,为富民产业兴旺工程的实施打下坚实的技术、人才基础。一方面,依托现有机构,整合培训资源,结合农户需求、意愿和发展实际,分类设置课程和培训标准,分产业、分层次、分岗位开展实用技术与技能培训,提高农户自我发展和抵御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对接,建立技术合作模式,深入开展产业技术指导与服务,实行乡村产业发展技术包干服务,建立乡村产业发展“一对一”技术帮扶机制,确保每个发展产业都有专家或技术人员开展全过程技术跟踪指导服务,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五是拓宽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各级政府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稳定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提高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乡村大力挖掘潜能,通过自身努力获取产业发展资金,比如着眼乡村山多地少的情况,尝试新开垦耕地,形成新增耕地指标,通过耕地占补平衡调剂,获得城市对乡村的补偿资金用于发展产业;提升现有土地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新增耕地产能指标,通过产能指标跨区域交易,获得补偿资金发展产业;根据乡村实际申报政府农业项目获取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扶持资金。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出台乡村发展产业优惠支持政策,积极引导和鼓励实力企业和在外发展的成功人士在乡村投资创业。强化农村产业信贷政策扶持,设置相应的考核指标和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性银行支农力度,鼓励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展支农业务,比如强化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将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列入金融支持范围,为乡村振兴“量身定制”金融产品,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提供发展助力。

六是健全完善产业保险政策。加大保险政策支持力度,构建多层次的保险体系,逐步提高保费补贴比例和保额,鼓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同时,引导保险机构加快创新农业保险品种与服务,例如对贫困户以及具有扶贫带贫功能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产业扶贫保险政策,降低扶贫产业天灾人祸、重大疫情等灾害风险,增强贫困户抵御风险能力。加大对产业扶贫保险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保险意识,让农户积极参保,从而降低产业发展风险。

调研组成员:唐小超

王子龙

黄群华

郭伟伟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