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吉安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研究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基于国家精准扶贫背景下的吉安乡村旅游扶贫效应研究》

目录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

1.1选题背景....................................................................................... 1

1.2研究意义....................................................................................... 3

1.2.1理论意义............................................................................... 3

1.2.2实践意义............................................................................... 3

1.3研究方法....................................................................................... 4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9

2.1相关概念....................................................................................... 9

2.1.1乡村旅游............................................................................... 9

2.1.2旅游扶贫............................................................................. 10

2.1.3精准扶贫............................................................................. 11

2.2基础理论..................................................................................... 11

2.2.1旅游乘数理论..................................................................... 11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12

第3章 吉安乡村旅游扶贫实证研究................................................ 13

3.1吉安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13

3.2吉安乡村旅游资源定性评价(SWOT分析).............................. 17

3.3吉安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20

3.4吉安乡村旅游扶贫存在问题....................................................... 21

第4章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22

4.1加强政策人才保障...................................................................... 22

4.2广泛整合资金,延伸农村产业链................................................ 22

4.2切实做好“旅游+”运营模式,发展智慧乡村........................... 23

参考文献........................................................................................... 24

第1章  问题的提出

1.1选题背景

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区域性贫困问题也十分明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性贫困问题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几代领导人对解决贫困问题,减小贫富差距高度重视,扶贫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扶贫方式得到创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为扶贫工作打开了新思路。这一思路指导我们,不再仅仅通过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的生活资料,而是为贫困人口提供致富増收的道路和机会,使他们自己创造财富。这种"造血式扶贫"方式才是"授人以渔"之道。旅游扶贫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等特点,使得旅游扶贫被广泛应用[1]。由于开展旅游扶贫项目具有投入资金少、效果显现快、市场价值大等优势,现已经成为乡村扶贫的重要渠道和主要力量。旅游扶贫在全国范围内实践的效果虽然显著,但是扶贫对象不够明确、旅游扶贫项目可行性不大、同时监管也不到位,从而导致真正的贫困户无法享受旅游扶贫的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3 年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的理念。精准扶贫是指通过对不同贫困地区和农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程序对扶贫目标人口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的一种新理念,该理念的提出使得真正的贫困户能够得到帮扶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对比于之前粗放式的扶贫方式,精准扶贫重点在于“精准”一词,强调精准才是扶贫的前提和保障。

2014年在《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第一次出现旅游精准扶贫一词:“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2],这是精准扶贫概念在旅游扶贫相关范畴内的实践。同年,在《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中对发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进行相关指导:“政策措施一定要落地,扶贫资金要用在刀刃上,乡村旅游富民项目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以及重点贫困村倾斜,精准施力,与当地实际相结合,以确保乡村旅游扶贫效果”[3]。以上是在具体旅游政策实施中运用旅游精准扶贫的理念。2015 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再次重申旅游精准扶贫的近期目标:到 2020年,争取使全国年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 200 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4]。在 2016 年《“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对开展旅游扶贫工作提出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精准扶贫从而带动 2.26 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实现脱贫”的目标和“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镇环境治理行动、旅游扶贫公益行动、旅游扶贫电商行动、万企万村帮扶行动、金融支持旅游扶贫行动、旅游扶贫带头人培训行动、启动旅游扶贫观测点计划”7 项工作要求。在2018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文件精神,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了《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5]。

通过近几年的国家旅游政策对旅游精准扶贫的一次次强调,说明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是对传统旅游扶贫模式的提升和突破,很大程度的缓解了开展传统旅游扶贫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因此,旅游精准扶贫比旅游扶贫更加符合社会的基本要求,更加顺应时代潮流。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通过对旅游扶贫的全面归纳总结,将旅游扶贫理论进行整理;总结旅游扶贫发展的各类模式,着重总结本地旅游扶贫模式,为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作出补充,为其他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1.2.2实践意义   

对于我国贫困地区而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吉安市在我国革命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战争创伤,资源分配,地理位置等原因,经济发展长久以来未获大的进展。2012 年 6 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支持包括赣南在内的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支持吉安市创建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支持吉安开展休闲和生态旅游,推动历史与文化的融合。吉安市于 2012 年 8 月开始编制《吉安国家级旅游扶贫试验区的专项规划》。

吉安市旅游专项规划以以赣江流域为纽带、红色路线为本色,以武功山、井冈山、青原山旅游为支撑,以历史文化旅游为突破,以温泉休闲旅游为亮点,总规划面积为 2.53 万平方公里,该规划覆盖了全市 13 个县区。为了给“旅游扶贫”工程提供资金保证,江西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积极争取。2012 年,国家旅游局累计下达江西省片区县的项目资金达 500 万元,2013 年,江西省各片区县共获得了 260 万元的省级红色旅游专项资金,为红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精准扶贫有益于减少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数量,直接关系到红色革命老区的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1.3研究方法

旅游扶贫研究过程中,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是研究的基础。本文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

收集大量中外文献和研究相关的资料、研究成果等。梳理前人研究成果,总结和发现问题,找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将有益的研究作为本研究的基础。

(2)规范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所谓规范分析,是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书籍、资料的总结分析,对研究内容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形成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更规范的分析涉及到文献分析的方法,可以直接从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学习,有效地、迅速地形成科学的理解。实证分析是通过具体和详细的数据来验证研究结果和实际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地调查,与当地旅游局、地方政府等相关单位和当地居民进行交流,采访、收集和交换意见,最后得出相关数据,并总结调查意见分析。

(3)实地考察法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挑选吉安作为个案研究,利用实地考察得出旅游扶贫开发的效益。实地考察法有两种,现场观察法和询问法。笔者组织队员发放问卷,和当地村民以及游客进行面对面交谈获得第一手资料;其次,通过走访、体验、观察了解吉安扶贫开发效益。

(4)访谈法

采用面对面的形式与村民谈话,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对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的产业开发的看法和满意度。

(5)SWOT分析法

通过统计年鉴、政府文件、实地调查收集资料,应用 SWOT 分析法分析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发展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第2章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相关概念

2.1.1乡村旅游

虽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对乡村旅游提出多种解释,但是学者们一直认为乡村旅游的两个基本条件为:发生地为乡村地区、具备乡村特点。乡村性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乡村性的独有体现。但是,乡村性并不只包括自然文化景观,还处处充实着农业、农村、农民的痕迹。因此,乡村旅游是在农业、农村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旅游产品,其较之普通观光旅游产品,拥有不一样的特色。

总体而言,乡村旅游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农村特色。乡村旅游的目的地一般是与城市有一定距离的乡村地区。该乡村地区自然景观、乡土文化等具有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充满浓郁的乡村风味,乡土、乡风、乡情均非常独特。旅游者到乡村旅游,目的是感受乡村与城市之间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农村特色是乡村旅游最吸引旅游者的地方。

(2)参与性。乡村旅游参与性是指旅游者可以直接参与农村生产生活,将自己融入到当地生活中,使因为长期处于城镇生活中而备受生活压力的居民,在感受乡村生活乐趣的同时,释放生活中的精神压力,而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

(3)客源市场主要是城镇居民。乡村旅游首先在大中型城市中逐渐兴起,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居民在选择休闲旅游目的地时,一般会选择与自己生活居住地区不一样的地点,而农村幽静的自然环境和淳朴的民风都刚好符合城市居民的需求,因此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出游的主要选择。

2.1.2旅游扶贫

自 1991 年旅游扶贫概念被提出以来,其定义多达几十种,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定论。国内学者对旅游扶贫的理解有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注重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第二阶段,重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贫困人口发展;第三阶段,以贫困人口为主要发展。旅游扶贫受多种条件限制,选择适合开展旅游扶贫的区域,以贫困人口受益为出发点和归宿[6]。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对旅游扶贫作以下定义:利用并通过开发贫苦地区特有的丰富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实体,并逐步把旅游业转变为地区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民众脱贫、当地财政脱困的发展目标。旅游扶贫的理论基础是,利用贫困地区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开发旅游产品,引导周边外地人乃至外国人前来观赏和消费,逐步实现资金、人才、技术和产业向贫困地区的转移,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当地的自我发展能力[7]。

2.1.3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一词来源于我国扶贫实践的经验总结。精准扶贫包含三个方面的含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于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完整概念,精准扶贫的主旨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 年10 月 6 日,习近平在“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了六个精准,从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这六方面达到精准,主要针对我国扶贫工作中存在的“扶贫目标不明、贫困原因不明、扶贫资金、扶贫项目不准以及扶贫措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所提出[8]。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的重点和前提是对扶贫目标的精准识别,目的是将扶贫真正落实到每个贫困户每个贫困人口,具有针对性的对每个贫困人口采取有效的扶持措施,真正实现稳定脱贫的目标。

2.2基础理论

2.2.1旅游乘数理论

“乘数”(Multiplier)理论认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使得任何部门的需求之变动都可能会引起整个国民经济在投入、产出及就业等方面的变化,且前者的变化量引起后者的变化量的倍加(乘数)变化[9] 。这一理论反映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说明某种行业的投资或收入不仅能够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还能引起部门连锁的反应,最终带来的收益会数倍于原来的投资[10]。1982 年,Wall(沃尔)和 Mathieson(马西特)率先提出旅游乘数的概念,认为旅游乘数是这样一个数值,“最初的旅游消费”和它相乘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产生总收入效应”。之后,Fletcher 将旅游乘数区分为产出乘数(Output multiplier)、收入乘数(Income multiplier)、营业额乘数(Sales multiplier)以及就业乘数(Employment multiplier)等。此后,对旅游乘数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学者李天元(1991)认为旅游乘数是一种系数,“用来表示单位旅游消费对旅游目的地各种经济现象的影响程度”。旅游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意义在于,游客的旅游消费构成直接营业收入;同时,基于未来营业的需要,旅游企业必然会将一部分资金用来采购、维修、纳以及再生产其它环节等等;旅游企业的采购和再生产活动又会启动后续的经济活动,进而带来更加丰厚的收益。

2.2.2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包括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包含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三方面含义。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关键,它不仅仅表现与当前经济的顺利运行,还表现在社会保持持续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方面。若想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则必须保证资源合理使用、保持优质的自然环境、抑制人口数量增长过度、提升人们的文化综合素养、对经济社会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经济、社会、自然文明和谐发展,才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事实上,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属于重要的长期发展战略,它强调在发展中要协调好 “自然、经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一个整体,也指出系统运行的本质是“发展、协调、可持续”。

旅游精准扶贫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则强调对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即在保护好资源和环境使其不受损害的条件下,对旅游业发展模式,经营体制进行改善,从而使当地收益达到最大化,在对当地贫困状态进行改善的同时,也保证了旅游精准扶贫目标地区和目标人群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3章 吉安乡村旅游扶贫实证研究

3.1吉安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西部,赣江中游,与宜春、新余、萍乡、抚州、赣州以及湖南省的桂东、炎陵、茶陵接壤。境内有自北向南纵贯的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和由东向西的319国道及“三南”公路,是连接北京、西南、华南、福建、港澳地区的天然纽带。

吉安地处亚热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资源丰富,但冷热差异较大;雨水充沛,但丰而不衡;光照虽少,但光热同季,光能潜力大;山地垂直气候多样。吉安以山地、丘陵为主,矿产、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发展生态旅游前景广阔。

吉安市辖2区1市10县,包括吉州区、青原区、井冈山市、吉安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永新县、永丰县、吉水县、峡江县、安福县、新干县,共257个乡镇,3150个行政村。全市国土总面积为25271平方公里。目前吉安市乡村旅游包含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庐陵文化三种类型。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转向井冈山进军,并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自此开启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红军走过的地方便开满了红色文化之花。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井冈山茨坪、茅坪、大井、小井、三湾、革命根据地旧址;吉安市绿色生态资源分布广泛,享有“国家森林城市”的美誉,森林覆盖率高达67.6%,居江西之首。每年有不少的游客专门来江西“吸氧”,放松身心,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有羊狮幕景区、青原山景区、万安花花世界、遂川梯田、采摘园等;吉安古称“庐陵”、“吉州”,自古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状元之乡”、“才子之乡”、“庐陵风光半姑苏”、“文章节义之邦”之称。比较有代表性的景点有白鹭洲书院、文天祥纪念馆、渼陂古村等。

近年来,吉安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实现旅游强市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出台了一系列方案和措施,有利地推进了吉安市乡村旅游发展。201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2013年,吉安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围绕打造“红色旅游首选地”和“全国知名的旅游观光休闲基地”目标,大力实施以井冈山红色旅游为龙头,青原山、武功山和赣江库区旅游互动发展的“三山一江”战略,打造“红色、绿色、古色”交相辉映的大井冈旅游经济圈。

2014年,吉安市出台《关于加快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建成乡村旅游特色乡(镇)6个、特色村20个,新创建省5A级乡村旅游点2家、4A级乡村旅游点16家,发展星级农家乐经营户120户。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能力达到50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40亿元的工作目标[4]。

2016年,为积极策应全省乡村旅游提升年,吉安市出台《关于提升全市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全市省5A级乡村旅游点达到5个、省4A级乡村旅游点达到30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达到35个,乡村旅游民宿达到160户、农家乐达到300家;打造15个乡村旅游示范乡(镇),培养一批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每年带动1万贫困人口实现旅游脱贫,重点旅游贫困村人均增收3500元,全市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到8万人的发展目标[5]。

201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0号)精神,吉安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全景吉安、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该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通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打造4个旅游目的地、15个旅游业集聚区、20个旅游特色小镇、50个旅游特色村,形成一批主题鲜明、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游客瞩目的全省、全国性旅游产品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使旅游业成为吉安绿色崛起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6]。并将“大力推进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发掘各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全域融合。

《吉安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把乡村旅游扶贫纳入全市“三山一江一城”总体规划,按照多元化推动、特色化建设、市场化经营、品牌化管理的思路,推进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旅游产业扶贫工作,着力在整合资源、政策扶持,以及旅游招商、基础配套等方面狠下功夫,顺应消费趋势、彰显农村风貌、培育富有吉安特色的新产品、新业态,加快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升级版。到2020年,重点扶持63个乡村旅游项目,受益贫困户7369户和3.3万人,力争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加快井冈山案山、泰和牧歌滩尾等特色乡村旅游点打造,到2021 年,井冈山、安福县各争创1个5A 级乡村旅游点,各县(市、区)新增2-3 个4A 级乡村旅游点、争创1 个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

3.2吉安乡村旅游资源定性评价SWOT分析)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背景下衍生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手段,因其见效快,涉及面广被广泛采用。下面笔者应用 SWOT 分析法对吉安旅游资源做出评价,提出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

3.2.1优势分析(S)

吉安旅游资源丰富,红绿古交相辉映,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红色文化和深厚的庐陵文化底蕴。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已经有18个省4A级乡村旅游点,首个省5A级乡村旅游点。除此之外,羊狮幕景区开发、峡江金梅花乡村旅游基地、吉州窑陶艺小镇3个项目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库;吉安县永和镇获评全国特色风情小镇;吉州窑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桃源梯田入选全球最美梯田;蜀口人家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农庄荣获“全国巾帼示范农家乐”称号,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青原区被评为“江西省旅游强县”;青原区文陂镇被评为江西省旅游风情小镇等。

国家政策扶持:作为革命老区,受到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性支持;

管理体制:各县市均成立旅游局,建立区域旅游管治体系和旅游业多部门们综合管理机制;

规划指导:有《江西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以及相应的地方规划作为宏观指导;

人力资源:有井冈山大学/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培训单位,培养旅游业人才;

产业优势:旅游业相关产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产业链条逐渐拉伸;

发展环境:城市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优越,城市基础设施状况在不断得到改善。

3.2.2劣势分析(W)

内部交通:区域内部公路网络还不完善,没有形成景区景点的交通网络,可进入性不佳;

旅游资源:目前游客文化观光类资源的兴趣普遍不高

旅游产品:日前旅游产品开发层次较低:且同类产品较多,存在恶性竞争的局面;

旅游产业:产业链关联性不强,内部缺乏有效合理的分工协作,产业竞争优势难以维系;

管理:旅游行政管理机构薄弱;

区域行政区划:现有行政区域不合理,对旅游空间结构的设计和旅游形象的推广有障碍;

人力资源:旅游企业的经理人或企业家队伍或组织不是特别壮大;

研究与教育:产业基础研究与专门研究能力不足:人力资源的教育与培训结构矛盾突出;

城市竞争力:城市竟争力在全省排名落后,旅游产业缺乏宏观经济水平的支撑。

3.2.3机会分析(O)

2004年井冈山机场的落成和赣粤高速通车,吉安市原有政务会议市场的通达性增强;

国内居民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和出行半径的增长、区域交通条件的改善,红色旅游热的兴起,为吉安旅游带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湖南长株源地区和江西省内近程市场;

江西省委提出把江西建设成为“沿海发达地区旅游休闲后花园”的战略构想;

“做大吉安市,崛起银三角”的战略构想的实施,将带来一系列发展机会;

国家以及江西省旅游业发展的宏观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国家旅游局组织开展或推进的旅游目的地管理系统、旅游业标准体系建设等逐步落实;

全国范围内或国际范围内的区域旅游协作或合作机会增多;

专业化旅游管理各个层次的咨询、研究与教育、培训机构逐步建立或增多;

与专业的旅游咨询机构的合作,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合理的方向。

3.2.4威胁分析(T)

绿色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较相近,庐陵文化的古村落资源也受到乐安流坑古村的威胁;

旅游业的发展对政府支持性的政策依赖性较强,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一定程度上会加快地方旅游企业的消亡;

其它城市或地区可能会采用更为优厚的条件,挖走吉安市旅游业内优秀人才;

某些地方政府部门人员或企业人员存在本位思想;投资商可能转移资金,改投别的城市、地区或行业;

一些专业性咨询、管理与研究机构对成果的保护过于严格,获取成果的成本或难度加大。

3.3吉安乡村旅游扶贫发展模式

3.3.1特色小镇型

依托特色产业、古村落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开发具有吉安古风遗韵、环境秀美的特色旅游小镇。如吉水县八都镇、万安县高陂镇、井冈山市华润希望小镇等。

3.2.2现代农业型

将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在其种植作物的主体功能外,延伸附加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在市场营销、产品提升、政策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使其发展乡村旅游。如现代农业示范园、横江葡萄等。

3.3.3休闲度假型

整合当地民俗村落资源,打造自然观光、休闲度假、养生疗养的大健康服务区。如庐陵西池农林旅游休闲度假区等。

3.3.4红色文化型

以高品位的红色旅游资源为依托,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浓郁积淀,着力开发建设一批红色文化型乡村旅游品牌。如青原东固、永新三湾、遂川草林、泰和马市等。

3.3.5美丽乡村建设型

以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注意生态文化内涵,在各乡镇谋划打造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党建工作、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五位一体”示范带。

3.4吉安乡村旅游扶贫存在问题

3.4.1生态环境水平达不到发展要求

受群众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公共设施不全、环卫投入不足等因素影响。生态环境水平与发展旅游业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景点周边环境改造不到位、脏乱差问题解决不彻底等。

3.4.2旅游设施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道路建设标准低,损害严重,维修资金不足。购物、餐饮条件差、标准低,吸引力不强。旅游服务还停留在群众自发状态,没有统一的组织和标准,接待水平低。

3.4.3推介力度差,旅游项目单一、知名度不高

目前旅游宣传模式单一,使用最多的是媒介及广告,营销手段不够丰富,也没有设立专门的资金进行宣传促销;对景点的深层次内涵挖掘不够,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未得到较好的开发利用,活动项目单一,造成游客一次性旅游的数量比较多,难以吸引长线游客,对当地经济拉动作用有限。

第4章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路径

4.1加强政策人才保障

大力培养旅游人才。依托井冈山大学、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和旅游企业,实施旅游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吉安高层次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加快引进一批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将导游纳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每年开展 3-5 期导游职业技能培训。每个县(市、区)培养一支 100 人以上的优秀导游讲解队伍。全市和各县(市、区)每年举办一次旅游行业技能大赛。开展金牌导游、金牌讲解员评比活动。

4.2广泛整合资金,延伸农村产业链  

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吸纳各方资金投入,做大市、县旅游投融资平台经营性资本总量,每个县(市、区)新增 1 个规模以上旅游企业。大力引进中信、华侨城等国内一线品牌企业进驻吉安,以投资或参股的方式开发或经营文旅项目。

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延伸农业产业链,整改农村产业结构,将乡村旅游与农业、工业、文化产业等联结起来[11]。为游客创造更多的旅游项目,以此提高游客粘性。

4.3切实做好“旅游+”运营模式,发展智慧乡村

加快推进市、县两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旅游网络搭建,建设“一部手机游吉安”游客服务平台、宣传推广平台、数据中心、行业监管平台、延伸拓展平台,全面实现市、县和旅游企业三级智慧旅游平台对接,构建吉安智慧旅游服务体系[12]。

深入理解“旅游+”理念,将旅游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旅游+美丽新村: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记忆,留住田园乡愁;形成旅游+新型城镇化:坚持景、产、文旅相互融合,建设绿色、智慧、文明乡村;旅游+新型工业:坚持把旅游文化元素植入工业园区和产品加工基地,实现新型工业与旅游业互动共融;旅游+现代服务业:突破发展电商产业,构建县乡村三级流通体系。电商创业园既是旅游景区,又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示范乐园。

参考文献:

[1]毛峰.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 [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8/21/content_8999.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cnta.gov.cn/zwgk/tzggnew/gztz/201506/t20150625_429610.s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EB/OL]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8/11/content_10075.htm.

[5]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 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 https://www.mct.gov.cn/whzx/zcjd/201812/t20181211_836476.htm

[6]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大学,2015.

[7]丁焕峰.国内旅游扶贫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4(3).

[8]邓小海,曾亮.基于机制设计理论的我国旅游扶贫机制调适[J].当代经济管理,2015,37(02).

[9]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10]蔡雄等.旅游扶贫的乘数效益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7(3).

[11]王楠.朝阳县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

[12]《吉安市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EB/OL] . http://wgxl.jian.gov.cn/xxgk-show-10178796.html.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