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县“文化小康”建设道路的探索 ——吉安县“三个结合”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贫困县“文化小康”建设道路的探索

——吉安县“三个结合”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九大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要求,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实现文化小康建设目标,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的文化服务,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近年来,国定贫困县吉安县在开展脱贫摘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扶贫”,着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从“文化扶贫”到“文化小康”建设的做法,对于贫困县探索文化建设道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做法

(一)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1、高位推动,强化考核。一是纳入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县委县政府每年多次召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年文化建设工作;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将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广场建设等文化工作纳入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内容,与美丽乡村建设同部署同考核。二是加大投入。县财政每年在文化工作上的投入增幅近10%;把文化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扶贫工作等资金整合在一起,有效地解决了文化建设中资金不足的问题。去年整合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全县86个“十三五”重点贫困村的文化建设。三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强县建设的实施方案》等关文件,增强了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责任意识,齐心推动“文化小康”建设落地见效。

2、制定规划,统筹建设。制定了《吉安县“十三五”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规划》等文件,按照《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2020年)》要求,完善覆盖城乡基层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了以县级文化场馆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骨干,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每个乡镇、村的文化工作也根据自己的文化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方案。通过规划和建设,打造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334家星级农家书屋,培养了500多名基层文化人才,打造10余个庐陵文化品牌,基本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3、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一是规范建设标准。按照农村文化建设“八个一”的标准,即每个村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间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块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和一支文艺队伍进行建设。首先选择了19个贫困村,按照“八个一”标准打造。二是推动了文化建设。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全县基层文化建设全覆盖上档次。县农村文化工作站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农家书屋的设备设施不断补给更新,为农民群众学文化、学技术搭建了好平台。2015年来,我县还建立和完善了村村通、户户通、长期通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县行政村和社区通光纤、农村数字互动电影院、涉农信息发布、技能培训、电子书屋全覆盖。

4、引导扶助,文化振兴。一是扶持农村文化能人。县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文艺爱好者、热心人,进行扶助和管理,派出县专业文艺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培育成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如文化能人欧阳广安、肖国太等通过培育扶持,达到了“一个文化能人带活一方文化生活”效果。二是组建文化队伍。采取专业部门对口扶持,在全县帮助组建鲤鱼灯、唢呐队、板凳龙等6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团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组建了舞蹈队、农民剧团等专兼结合的文化志愿者队伍372支。三是提高文化活动质量。县文化部门深入乡村在节目创作、编排等开展辅导,还在设备上予以支持,并组织参加各类文体活动,提高其演出水平。农村自办文化质量也得到提升,敦厚镇三山岗村等村村民连续多年自编自导自演办农民春晚,受到欢迎。

(二)与激活文化基因相结合,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时代内涵。

1、在挖掘传统文化上下功夫。一是加大民间灯彩挖掘传承力度。吉安县是全国灯彩之乡。近年来,采取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方式,加大了优秀民间灯彩挖掘保护创新力度,举办了民间文化艺术节、开展了“灯彩进校园”等活动。民间灯彩焕发新活力,永阳东园龙作为江西省唯一代表参加全国舞龙展演暨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评比获荣获山花奖银奖。二是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和保护。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项、省级6项、市级12项。财政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派技术人员帮扶指导鲤鱼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对全县红色文物、革命遗址进行普查,修复修缮官田暴动、罗石冰故居等一批革命旧居、旧址,挖掘整理我县苏区历史和庐陵文化,编撰《庐陵颂歌》等读本,作为全县干部主题教育活动和青少年教育读本。举办了“讲好吉安县故事”系列活动。四是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县乡村利用学校、祠堂等地,每年组织开展国学和庐陵先贤爱国为民事迹教育活动800多场。

2、在建设特色文化村上下功夫。一是开展传统村落普查。2014年我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传统村落普查工作,由宣传部、文物局等单位成立了农村文化普查小组,2018年又启动了第二批传统村落普查工作。县财政安排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调查农村的文化家底,对农村特别是68个传统村落的自然形态、历史名人、民俗和民间艺术等40多项内容进行标准化调查。二是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和历史名镇名村。目前已有固江镇赛塘村等5个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梅塘镇村背村等5个村落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永和镇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个村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三是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文化元素。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传统村落、文化名村等丰富文化元素,融入到特色文化村中,重塑固江社边、梅塘旧居等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文化村。

3、在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相融合上下功夫。按照“大文化、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要求,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发展战略。一是唱响吉州窑品牌。吉州窑是吉安县的一张文化名片。先后投入10多亿资金建起了吉州窑遗址公园、吉州窑博物馆、永和古街等,在充分保护吉州窑遗址的基础上,着力打造成集“旅游+陶瓷产业园+民俗民居”于一体的特色“五星”景区。二是打造“红古绿”文化旅游产业。立足本地“红色文化、禅宗文化、正气文化”等文化资源,打造了天祥景区、资国禅寺、横江葡萄谷精品景区,建设了横江公塘村、永和锦源村等一批精品特色乡村旅游点,推出了庐陵文化精品游、吉州窑一日游、绿色生态休闲游、横江葡萄采摘游等经典旅游线路。

(三)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1、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是大力规范乡风文明建设。乡风文明建设做到“十个有”:有一块精神文明建设宣传栏;有一支农村志愿者服务队;有一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有一组讲文明树新风宣传公益广告;有一部村规民约;有一个红白理事会村民自治组织;有展示一组优秀家风家训家规,有一块身边好人榜和移风易俗红黑榜发布栏;有一处村级文化活动阵地或场所;有评选一批文明家庭和星级文明信用户。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进程。把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每个村加强了移风易俗的宣传,建立红白理事会340多个,制定红白事的办事流程、标准要求。加大了对农村赌博等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的打击力度。深入开展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聚焦“乡风、家风、民风”建设,开展了“庐陵好家风”为主题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活动,以良好家风推动好的社会风气。三是大力建设乡风文明精品示范点。乡镇积极参与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和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打造好一个精神文明示范村,进一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示范点建设。各乡镇网上注册志愿者人数累计达到总人口的15%。四是大力宣传脱贫攻坚先进典型。每年在全县范围内评选10名脱贫致富典型,用典型引导人。在乡镇主要街道集中布置扶贫宣传牌,宣传脱贫致富先进典型。以县“民声讲堂”、“道德讲堂”等为平台,组织宣讲队伍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等开展宣讲活动,掀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

2、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是壮大志愿者队伍。通过宣传部门积极引导,乡镇政府主动作为,在每个村建起志愿服务站(点)和志愿服务队,每个村级志愿服务队设置留守关爱、扶贫济困、卫生整治、治安维稳、移风易俗等五个小组。目前全县网上注册志愿者达4.8万余人。二是规范志愿者管理。做到“八有”:即有志愿服务队伍、有人员档案、有统一服装、有办公场所、有上墙制度、有宣传阵地、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台账。三是注重活动效果。积极发挥志愿者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如在交通整治中,交通志愿者在打造样板路中发挥了大作业;梅塘镇西塘村等村由老教师、老干部等组成的志愿队伍,组织村民成立腰鼓队、舞蹈队等,引导村民走下“赌台”,走上了“舞台”。

3、大力开展“志智双扶”活动。一是目标明确。吉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开展了“志智双扶”活动。针对“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现象,加强先进文化熏陶,加强制度措施激励,根除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营造人人“想干、会干、愿干、去干”,齐心奔小康的良好氛围。二是措施明确。成立了志智双扶领导小组,下发了《志智双扶巩固提升工作方案》,涉及精神文明建设、普法宣传、基层文化建设、科技引领等方面工作,具有很大的针对性、操作性。三是责任明确。“志智双扶”工作牵涉到宣传、农业、司法等近20个部门单位,分工明确,智双扶工作领导小组不定期对“双扶”工作进行专项督查,对动作慢、质量差的单位和部门进行重点督查,记录在案,作为年度考核依据。

二、主要成效

1、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拓展。通过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了县文化馆、新建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馆等“三馆一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县乡村三级,完善的城乡文化设施设备为全县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便捷的文化生活平台。在基层农村,村民“文化休闲”成为时尚,大大减少了赌博等不良风气。

2、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办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横江葡萄节系列文化活动、欢乐春节家乡行系列品牌文化活动;举办农民歌手大奖赛、文化艺术节、红歌大合唱比赛、广场集体舞大赛以及节庆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骨干,全县有近千名业余文艺骨干活跃在机关、单位、学校、农村及社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3、农村文明程度稳步提升。全县有10多人入围或登上中国好人榜,推出了刘发英、蒋新东等一批全国、全省道德模范。如今在广大农村,乡邻之间互敬互爱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矛盾纠纷越来越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先后涌现出梅塘镇栗塘村、凤凰镇田心村、敦厚镇老峰溪村等一批全国和省级文明村镇。群众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问题

1、“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尚未根本改变。部分领导干部缺乏正确的文化政绩观,存在“经济是硬任务,文化是软指标”的错误认识,文化建设“重手段、轻目标”“重短期、轻长期”“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尚未根本改变,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及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注重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忽视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难以真正达到以文化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目的。

2、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不平衡现象比较明显。

当前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或经济条件较好的乡村,城乡间、区域间和群体间差距仍然较大。部分基层农村虽然都设立了文化中心、农家书屋等,但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维持管理,文化设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少数地方的文化建设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突出乡镇自有的文化特色,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基层文化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尤为突出。目前,基层文化系统人才队伍总量偏少,学历偏低,年龄偏大,缺少一批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文化管理和经营人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行事业单位制度,如岗位设置、分配制度、人才激励机制等不够完善,制约和影响了文化人才的培育、引进,乡镇文化专业人才基本以中小学退休教师为主,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实践较少。农村文化能人缺乏培养、扶持的长效机制,没有发挥“文化能人效应”。

四、思考与对策

1、以正确的文化使命观谋划“文化小康”。习近平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是认识要有新高度。要从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主流价值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定位上重视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支撑现代国家治理,切实改变“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二是抓住需求新矛盾。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需求呈多元化,要根据变化改变工作方式方法,特别要扭转文化建设的主观倾向,切实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培育社会核心价值为出发点,建立群众文化意见的反馈机制,根据群众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三是营造发展新氛围。文化行政部门要转变政府职能,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形成政府重文化、社会办文化、企业经营文化的良好氛围,重点在引领积极健康的文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上下功夫,为广大群众提供接地气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四是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改变老一套的落后的工作思路,根据新时代文化工作特点,解放思想,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超常的工作举措推动文化工作快速发展。一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将文化建设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切实做到“富口袋”与“富脑袋”工程同步进行;二要做活文化经济。在建设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时,打造特色文化乡镇(村),文旅结合,实现以产业创新升级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提升的特色小镇发展典范;三要鼓励社会办文化。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

2、以健全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文化小康”。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活动场馆、体育器材等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文化小康建设的主渠道。一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二是加快硬件建设。利用好宗祠、礼堂等乡镇原有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三馆一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贯彻落实《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全面推进特别是边远山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三是强化示范引领。做到试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大扶持力度,集中资金重点打造一批文化小康示范点,以示范点建设推动全县农村文化建设,为文化小康建设全域覆盖提供现实模板。

3、以文明乡风建设引领“文化小康”。文化小康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加强协同合作。一是强化考核“指向力”。统筹协调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强化考核,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二是提高活动“影响力”。 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身边典型宣传教育活动,评选出一批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力促形成“诚、孝、俭、勤、和”新乡风新民风。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影响人。三是增强创建“凝聚力”。建立健全统管精神文明创建的机构,统一指挥部署,县乡村三级联动,各部门、单位既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同时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等,让基层干部有章可循。

4、以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小康”。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富”多元化需求,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文化市场机制来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一是完善文化市场体制。构建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方针,打造健康有序的文化环境,以健康的文化引领健康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二是促进文化消费。丰富文艺创作,围绕反映历史、现实的重大题材,组织推出文艺精品力作。推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引导企业开发面向大众、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化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和引导文化消费。

5、以文化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小康”。 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事业的主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一是引进人才“借外力”。通过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同时与地方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文化人才培育基地,定向培育文化人才。二是科学规划“促活力”。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参与的人才建设制度,合理采用培养方式,调集各方资源,协调推进建设工作。三是队伍建设“强动力”。充实基层文化部门工作人员。加大对民间艺术人才培育、扶持,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队伍进行培训、管理和引导,在经费上给予支持,使其能健康有序的开展活动。

课题负责人:张之材

成      员:梁忠茂

胡  颖

杨强强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