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报告】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探索 ——吉安县筑牢“加快脱贫”文化根基
来源: 市社联 2021-04-20 15:4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文化助力脱贫攻坚的探索

——吉安县筑牢“加快脱贫”文化根基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要求,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而实现文化小康建设目标,让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村群众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优质的文化服务,是“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近年来,国定贫困县吉安县在开展脱贫摘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大力开展“文化扶贫”,着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让广大群众阔步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吉安县罗家村是县城中村,交通方便,五个自然村,常住536户,1872人,以在外打工为主。通过文化助力,罗家村先后成立了全县首个农村志愿者协会,全县首家农村“爱心食堂”。充分发挥好文化扶贫的作用,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水平,通过形成内生动力、激发发展潜力,帮助他们积极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最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对于文化助力脱贫攻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主要做法

1、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一是制定规划,同步建设。吉安县针对贫困村文化建设,整合资源,共建共享,集中农村文化资金重点打造一批文化示范村。罗家村按照农村文化建设“七个一”的标准打造,即每个村要有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含一套音响和部分乐器),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进行建设。通过建设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活动广场和组建文艺队,使文化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步进行。全县建成以县级文化场馆为龙头,乡(镇)综合文化站为骨干,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室及农家书屋为基础的三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规划,打造一批国家级乡镇综合文化站、一批星级农家书屋、培养一批基层经营人才,打造一批庐陵文化品牌。

二是引导扶助,文化振兴。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县文化部门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队伍进行管理和扶助,培育一批农村文化人才,派出县专业文艺人员,进行现场培训,提升农村文化队伍的水平,罗家村成立了自己的文艺队伍,通过罗家村级志愿服务队积极开展关心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残疾人、贫困户等的志愿服务活动,为他们提供精神抚慰。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对文化扶贫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全县充分发挥如欧阳广安、肖国太等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不同的村情文化制定不同的扶贫措施。采取专业部门对口扶持,帮助组建鲤鱼灯、唢呐队、板凳龙等60多个农村文化活动团体,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组建了舞蹈队、农民采茶剧团、书法小组等专兼结合的文化志愿者队伍372支,参与文化活动;针对不同的需求,制定了文化“三下乡”菜单供村民选择。

2、与文明乡风建设相结合,营造农村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

一是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罗家村着眼当前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困难老人日益增多,而其子女无暇照顾的社会现状,2019年7月3日,全县首家“尊老餐桌”在罗家村运行,按照发展养老服务体系、促进社会和谐,提升脱贫成效、实现乡村振兴的要求,营造“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氛围,真正将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落到实处。我县通过大力弘扬尊老、爱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通过统一规划,各乡镇行政村完善“六个有”宣传阵地,即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画,有吉安县籍道德模范事迹宣传栏、有身边好人榜发布栏、有村规民约村民理事会、有遵德守礼提示牌和有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弘扬文明新风。深入开展以移风易俗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家庭、文明村镇创建活动。

二是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18年4月8日罗家村成立了全县首家村级志愿者协会,现注册会员总数达128人。志愿者协会成立以来紧扣助力巩固脱贫成效、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等主题,大力开展扶贫济困、留守关爱、卫生整治、移风易俗、治安维稳等志愿服务活动,为脱贫攻坚工作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目前全县网上注册志愿者达4.8万余人。通过宣传部门积极引导,乡镇政府主动作为,在每个村建起志愿服务站(点)和志愿服务队,每个村级志愿服务队设置留守关爱、扶贫济困、卫生整治、治安维稳、移风易俗等五个小组。做到“八有”:即有志愿服务队伍、有人员档案、有统一服装、有办公场所、有上墙制度、有宣传阵地、有活动计划、有活动台账。梅塘镇西塘等村由老教师、老干部等组成的志愿队伍,组织村民成立腰鼓队、舞蹈队等,引导村民从“赌台”走向了“舞台”。

三是大力开展“志智双扶”活动。罗家村以志愿者协会为纽带,积极组织志愿者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充分发挥村级党员干部志愿者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科技工作者、大学生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贫困户创收提供智力、项目、信息、资金等帮扶,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近年来,吉安县结合实际,在贫困村广泛开展“志智双扶”活动。针对贫困户“因懒致贫、因赌致贫、因婚致贫、因子女不赡养老人致贫”等现象,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加强先进文化熏陶,加强制度措施激励,既繁荣了城乡群众文化生活,又清除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坚定贫困户脱贫致富信心、树立自强不息脱贫光荣的信念,着力营造人人“想干、会干、愿干、去干”,齐心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二、主要成效

1、基层文化阵地得到巩固拓展。通过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维修改造了县文化馆、新建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档案馆等“三馆一中心”。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覆盖县乡村三级,完善的城乡文化设施设备为全县群众提供了丰富的、便捷的文化生活平台。在基层农村,村民平日里都可以到文化活动中心借阅书籍,下棋打牌等,大大减少了赌博等不良风气。在平日里,村民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同时利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花会、灯会、舞龙等民俗文化活动。

2、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自办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每年举办横江葡萄节系列文化活动、欢乐春节家乡行系列活动;举办农民歌手大奖赛、文化艺术节、红歌大合唱比赛、十佳青年歌手大奖赛、清明赛诗会、广场集体舞大赛以及节庆文艺晚会等大型文艺活动。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蓬勃发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业余文艺骨干,全县有近千名业余文艺骨干活跃在机关、单位、学校、农村及社区,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业余生活。

3、农村文明程度稳步提升。涌现了刘发英、蒋新东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全县在中国好人榜上榜及入围人次有10多人,如今在广大农村,乡邻之间互敬互爱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好人好事越来越多,矛盾纠纷越来越少;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先后打造出梅塘镇栗塘村、凤凰镇田心村、敦厚镇老峰溪村等一批全国和省、市级文明村镇。群众生活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指数有了明显提高。

三、存在问题

1、文化建设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一是城乡文化建设存在不平衡。虽然都设立了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室等,但文化阵地依然存在农家书屋藏书量少,活动场地小,娱乐设施少的问题。同时由于各个乡镇之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村与村之间也存在差异,因此产生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文化建设不平衡,差距较大的现象。二是文化资金投入存在不平衡。农村文化资金投入都是以撒胡椒面、平均分配资金的方式,缺乏投入重点。一些文化建设往往处于吃不饱、饿不死的境地。部分基层乡村虽然建立了文化中心、文化广场等场所,但建成之后由于没有持续的资金维持管理,这些文化设施未能得到有效利用。三是政策落实存在不平衡。政策执行力度不够,基层配置专职宣传委员、文化市场执法体制机制建立等上级政策到了基层难以得到落实。

2、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亟带加强。一是基层文化人才缺乏。大多数都是一知半解的“土八路”,乡镇开展文化活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邀请县里专业人员下乡开展活动。乡镇文化专业人才基本以中小学退休教师为主,年龄偏大,平均年龄在55周岁以上,由于身体和工作等原因的限制,进行文化活动实践较少。二是缺少高素质文艺人才。大多数乡镇都成立了民间文艺团队,但是真正形成规模,有一定水平不多。大多数文艺团体都是自发形成,经费自给自足,演员忙时务农闲时演出,缺少高水平的文艺创作人才和演出人才,仅仅是“会”而不是“精”。三是文化能人发掘不够。高手在民间,有些乡镇并不乏一些相关人才,但对参与乡镇文化活动兴趣不高,注重的不是精神上的娱乐,而是经济上的收入,没有得到充分发掘运用。

3、基层文化氛围有待加强。一是文化活动开展有待提升。依然存在农村部分地区举办文化活动较少的情况,文化活动往往选择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或者是完成上级安排的活动任务等。村里开展的也是比较简单的文化活动,如跳广场舞、唱歌等。农民在农闲时间文化活动十分单一,集体的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缺乏。二是文化活动覆盖面有待提升。村与村之间文化沟通较少,大多数都是在本村进行沟通,辐射面不大,一些好的文化活动得不到广泛推广,群众参与面很小。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并未有机结合,建设中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不能突出乡镇自有的文化特色。三是文化活动参与积极性有待提升。在农村部分地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送电影(戏)下乡无人观看,县文化馆每年组织送电影(戏)下乡,但观者寥寥,很多时候,台子架起来了,前来观看的村民却不多。

四、思考与对策

1、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文化小康”。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与推进“文化小康”联系紧密。一是明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明确文化建设的工作任务、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及时间节点等,上下一心,层层压实文化建设任务;相互配合,为文化小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二是突出特色。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积极融入文化元素,体现地方文化特色,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乡村风光、乡村文化等为对象,挖掘文化内涵。三是文旅结合。以发展贫困村的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美丽乡村、精准扶贫、党建工作、产业发展、旅游发展"五位一体”的示范带。

2、以特色小镇建设带动“文化小康”。特色小镇建设是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而特色小镇的文化建设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一是找准特色。在特色小镇的打造上,要把准本地文化实际,将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相融合,融入特色小镇建设中,做到处处展露文化。二是做大产业。文化是魂,产业是根,找准本地特色产业,以特色产业、文化、旅游三大产业互为融合和支撑,实现以产业创新升级带动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提升的特色小镇发展典范。三是创新机制。将本土文化创新和美丽经济创新有机结合,艺术创作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力促特色小镇建设活态化、体验化、产业化和创新化,为创新创业的人们创造公平和谐、互相竞争的文化环境。

3、以文明乡风建设引领“文化小康”。文化小康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体现在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公民道德建设、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领域。一是提高认识。统筹协调抓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强化考核,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成硬指标。二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开展身边典型教育活动,评选出一批可信、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身边的先进人物及其优秀事迹来鼓舞人。开展“身边好人”、“文明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潜移默化影响人。三是提升文明创建水平。建立健全统管精神文明创建的机构,统一指挥部署,各部门、单位既分工明确,又协同作战。同时健全一套创建标准、创建程序等,让基层干部有章可循。

4、以基础设施建设支撑“文化小康”。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活动场馆、体育器材等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文化小康建设的主渠道。一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进一步提升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水平。二是加快硬件建设。利用好宗祠、礼堂等乡镇原有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三馆一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三是点面结合。做到试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吉安县加大支持力度,重点打造了老峰溪、南街村等文化小康示范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文化小康建设全域覆盖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5、以文化市场建设促进“文化小康”。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逐渐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转变为广泛的“求知、求乐、求富”多元化需求,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文化市场机制来满足居民文化消费需求。一是完善文化市场体制。构建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二是促进文化消费。丰富文艺创作,围绕反映历史、现实的重大题材,组织推出文艺精品力作。推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引导企业开发面向大众、适合不同年龄层次的文化产品,提供差异化服务,推进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和引导文化消费。

6、以文化队伍建设保障“文化小康”。文化人才队伍是文化事业的主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一支业务强、素质精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一是注重引进人才。通过实施文化人才引进工程,吸引高端文化人才,同时与地方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建立文化人才培育基地,定向培育文化人才。二是制定科学规划。通过政府引导,科学规划,建立由党委政府领导,多方参与的人才建设制度,合理采用培养方式,调集各方资源,协调推进建设工作。三是注重基层队伍建设。加大对民间艺术人才支持,充分发挥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和传承民间文化中的作用。通过对农村文化骨干、文化队伍进行管理和引导,培育好农村文化队伍。

来源:市社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