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村的科技脱贫路——省科技厅对口帮扶万安枧头镇龙头畲族村记事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2021-03-20 14:50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春暖花开时节,在万安县枧头镇龙头畲族村,群山环绕,林木茂盛,溪水潺潺,一幅美好清新的田园画卷铺展开来。

车行入村,村委会门口一栋崭新的房舍格外引人注目。“这栋楼是对口帮扶单位省科技厅捐资20多万元新建的村级食堂,有135平方米。有了这个食堂,贫困户培训和帮扶干部的用餐问题解决了!”村党支部书记何学良介绍,省科技厅还投入40万元用于支持村里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村容村貌等。

龙头畲族村位于万安县枧头镇东南部,是“十三五”贫困村。全村有18个村民小组,511户21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18人,主要靠外出务工、耕地种田为生,经济来源单一。

自2016年对口帮扶龙头畲族村以来,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部门优势,将村情和厅情相结合,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因地制宜帮助当地发展特色产业,有效推动科技与扶贫密切融合,有力提升了当地“造血”能力。2019年,全村91户318人全部脱贫。

结对帮扶伊始,省科技厅就成立由厅主要领导任组长、厅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扶贫领导小组和定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小组用脚步丈量村情,多次赴龙头畲族村开展调研,摸清村情民情,认真制定江西省年度科技扶贫工作要点,明确帮扶任务,压实帮扶责任,将对口支援龙头畲族村作为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统筹安排。

产业选对头,脱贫有奔头。“我们的脐橙基地已经挂果了,去年就卖了3万多斤果,收入近9万元。等到了丰产期,12万元收入是保底的。”何学良兴奋地说。

何学良口中的脐橙基地是省科技厅帮扶建立的村级产业基地之一。2017年,省科技厅瞄准龙头畲族村的优质土壤,引导村里新建脐橙产业基地,并投入15万元,引进用于脐橙基地的腐殖酸技术。产业基地的建成,不仅给村集体经济带来可观收入,还吸引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乡就业。龙头畲族村越来越热闹了,人气越来越旺了。

村民匡佩莲早年在广东打工,听说村里有了产业基地,可以劳作挣钱,便回乡就业,一年下来也有近4万元的收入。匡佩莲感慨道:“在家好啊!挣钱顾家两不误。我还发展了毛竹、油茶产业,这又是一笔收入呢!可不比在外打工差!”

在龙头畲族村,漫山遍野的竹子连成竹海,层层叠叠望不到尽头。如何让根根毛竹“挑走”“贫困帽”,省科技厅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毛竹资源,投入30万元,开展丰产毛竹林建设,流转毛竹林430亩;2020年,仅为丰产毛竹林巩固提升就投入了35万元。此外,省科技厅还捐资修建了一条从村外通往毛竹基地的水泥路。

脱贫了,荷包鼓起来了,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最近脱贫户梁传新家里又迎来了一件乐事,添置了一辆小轿车,这是“牛”技术给他带来的大喜事。

梁传新是个牛倌,2015年通过小额信贷5万元养了7头牛。对养牛一窍不通的他摸着石头过河,牛患病了,便请兽医帮忙治疗,一年下来光请兽医就花了近千元钱。

2016年,省科技厅大力鼓励龙头畲族村村民自行发展种养殖业,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梁传新第一个报了名参训。不只梁传新,只要村民们有技术难题,省科技厅都会安排技术员倾心教学。

“多亏了技术员的指导,我现在养牛可比带孩子熟悉,一进牛棚观察,就能了解牛的身体状态。打针、受孕这些技术活我也会啦!”2020年,养牛给梁传新带来了8万多元的收入。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梁传新学技术有钻劲,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养牛“专家”。他带动了周边几户村民养了30多头牛,技术问题他全部包揽了。

据统计,5年来,省科技厅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5万元,支持当地扶贫产业发展;并通过科技项目实施,示范推广科技成果3项,建立示范基地3个,示范推广面积521亩,带动百余人就业,人均增收4000元。

文/ 陈丽虹、朱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