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的脱贫路 在井冈山市新城村驻村扶贫的日子
来源: 吉安新闻网 2017-03-07 16:17 井冈山报社融媒体

希望的田野

希望的田野

记者 李夏署 文/图

2017年2月26日,江西省召开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宣布井冈山市正式脱贫“摘帽”。

时间回到2016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指出“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决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仅隔一天,2月4日,吉安市委在井冈山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迅速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井冈山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吉安的干部群众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传人,加快老区发展,加快脱贫攻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月15日,有关举全市之力支持井冈山市率先脱贫的吉办发〔2016〕1号文件下发。2月17日,井冈山报社召开党组会议,成立了井冈山报社帮扶井冈山市新城镇新城村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报社党组书记陈方、社长、总编辑沈志平于次日就带队奔赴新城村调研。2月24日,报社下发《井冈山报社挂点井冈山市新城村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记者作为报社驻村帮扶组成员,满怀信心出征新城村扶贫攻坚,和全市一百多个市直单位、企业帮扶人员一道,成为井冈山脱贫攻坚大军中的一名战士。

于是,作为一名“在寻找新闻真相路上”的记者,转换身份,成为一名“在扶贫路上寻找脱贫路子”的战士,回到农村,与各级扶贫干部,与父老乡亲们一道,团结拼搏、合力同心,向贫困开战。结合工作,特辑录在脱贫攻坚战中记者驻村工作日志中的几个普通场景,来展示扶贫干部们艰苦奋斗攻难关,千难万险挡不住,团结拼搏、合力攻坚的日子。

上篇:摞荒地上“长”出的脱贫基地

新城村的生态种养基地如今可是聚宝盆了。当初,我们刚到村里时和村两委反复商量,发展什么好呢?又经过几次实地调查,发现远离村庄的小历、南门、江边组的那片摞荒地大有搞头。那里的泥土肥沃,有一尺来厚,而水则是甘甜的山泉水且一年四季不断流,只是因为离村庄远些,缺少劳动力等原因摞了荒。于是,我们决定成立一个生态种养基地,利用好这些自然优势,包装好这里的农产品,把它打造成脱贫的“聚宝盆”。说干就干,村里立即把160多亩摞荒地从农民手上流转过来,并以村委会+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井冈山正源黑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最快的速度商定种植方案。依山脚下的60亩地全部种上井冈蜜柚,其他100多亩地先以黑米稻、红米稻和优质粳稻为主,试种西瓜、花生、红薯等。一试,就马上尝到了甜头,最先收获的是不到4分地的西瓜,竟然卖了5000多元。接着,黑米和粳米又卖了近10万元,连最后上市的500斤红薯粉丝都卖到25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为了让贫困户们从基地上长远受益,报社党组书记陈方、社长沈志平还号召全体职工开展一日捐活动,筹集现金2万多元,送到村里来。并和村里商量,把之前“要”来的2000棵三年生井冈蜜柚苗,筹集的10万元修路款等,都整合成股份,一部分直接划给贫困户,给他们发股权证,一部分作为村集体的股份,收益用作村集体事业。

3月23日  晴

来到村里也有半个多月了,基本情况已经摸透。全村总户数482户2008人,有精准扶贫对象43户188人,其中2016年要脱贫的25户112人。村里的主要问题在于产业发展不活跃,村级经济为零,空心村整治任务重,贫困群众脱贫难度大。前天,参加了井冈山市脱贫攻坚再动员大会,参加了镇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会,之后又连续跑了几个合作社、农业基地,我们和村干部门心里基本上有了谱。下午和村里刘俊良书记、谢皦梅主任共同商量选种“一叶四果”的事,最后决定在小历组那片缓坡地上种井冈蜜柚。同时,要把从小历组缓坡地开始,一直到南门组的整片摞荒地流转过来,搞立体生态种养,养鸡养鱼养山羊,种果种稻种西瓜……只要适宜的,都可种养,按生态种养的标准,不愁产品不好卖,卖不出。我们信心满满。

拆除土坯房

拆除土坯房

7月25日 晴

今天,报社社长沈志平带队,纪检组长邹军平、副总编冯云生,以及报社中层干部等一行9人组成工作组,来到村里对我们半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进行 “回头看”。工作组首先听取了我们的驻村工作汇报,听取了村委会的意见,然后分成三个小组,按三个方向到农户家里开展政策宣讲和“上流动党课”活动,主要宣讲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3日视察井冈山讲话、“七一讲话”等系列讲话精神,宣讲危旧土坯房拆除和脱贫攻坚有关政策。

宣讲活动结束后,工作组还到了我们的生态基地,现场检验我们的工作效果。当看到长成旺盛的黑米稻连禾苗都是黑色的,当看到西瓜地里一片绿油油,看到井冈蜜柚长势良好,成活率达95%以上时,大家心里都充满了希望,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8月29日 晴

一大早,总编张晶、副总编吴世苑就招呼着大家赶紧上车,按照报社“两学一做”活动安排,今天报社组织党团员代表来新城村开展贫困户走访和义务劳动,帮助缺少劳力的生态基地拔花生。

到了村部,10点钟不到,看了村里的脱贫攻坚作战室,介绍下情况后我们立即行动,拿上编织袋,戴着草帽就往基地出发。当同事们看到大片大片的黑米稻、粳米稻穗已经低头,丰收在望,红薯地已经开裂,红薯们正探头探脑地要钻出地面时,都兴奋不已。试种的花生有4亩左右,在西瓜地上方的一狭长地带。我和刘书记把包括村干部、贫困户在内的约20人的队伍分两个组从两头往中间包抄。

同事们冒着烈日,中午也没有休息,简单的工作餐后连续工作至下午4时。当天共收获花生约500斤,大家手提肩扛着弄上农用车,运回村部,真佩服他们。同时,我又在报社微信工作群里呼吁开展花生义买,大家争先恐后以高于市场价义买了300多斤新鲜花生。

义务劳动摘花生

义务劳动摘花生

10月12日 晴

刘书记托熟人从泰和县请来的翻耕机今天起开始为基地的土地翻耕,准备种油菜。村民谢志斌告诉我,今年翻耕费是80元一亩,比去年少了40元,而且还是翻耕两次,开的垄也整齐、漂亮、土块细碎,大受农户欢迎,感谢村委会的话说了一箩筐。我也佩服这个踏实肯干、有谋有策的好书记。

下午去农科所组的路上,遇到了81岁的老党员谢元珍。她原来是村里的妇女主任,德高望重。记得我第一次给村里党员上党课,说到农村党员千万不能“不信马列信鬼神”,要在传承红色基因上站前列,要做一面旗帜,带头响应、支持村里各项工作,特别是拆除危旧土坯房工作时,她就特别支持我们,当场表态要带头。之后,每次见到我,她都要介绍村里哪儿哪儿的工作没做到位,把我们当作自家人。有一次还看到她带着几个老人在清扫南门口的路面,沤垃圾驱蚊虫。我非常敬佩像她这样为村集体着想的老党员、老教师们。

深耕基地

深耕基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