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官民共济凌波渡
2024-03-29 09:3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廖国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任皇帝中主李璟,因和周世宗的几次干戈相争告败,只好自削帝号,迁都南昌,称江南国主,年号保大。

这位不甘心失败的南唐中主对水军战术情有独钟。他来到吉安,选择了城南的赣江水域操练水军,寻找时机夺回失去的江山。每逢端午节,这位江南国主都要组织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给优胜者奖励银碗,优秀者收为兵勇,列装成水军,并为这支水上部队起了一个诗意般的名字——凌波军。此处连通赣江两岸的渡口也称为凌波渡。西岸的渡口位于今吉安地标大榕树南二百米处,东岸渡口位于旧河东街口。

南宋诗人泰和刘过,曾来凌波渡,看端午划龙舟比赛,感叹南唐的江山无言独上西楼,写下了“春风爱吹陌,渔艇学凌波”的诗句。杨万里的老师王庭珪,安福人,也在这里写下《凌波亭月夜》之诗。

吉安城通往河东方向有3个重要渡口,从上到下依次为大皋渡、凌波渡和梅林渡,其中凌波渡为民间管理,梅林渡为官方管理,大皋渡在城南远郊。

河东廖氏家谱有载:杨家庄廖氏基祖廖惟明,他于永乐末年在吉安经营盐业,人尊称他为盐商公。他选择了凌波渡东岸不到二华里的水东塘上,即今滨江街道的邓家与麻家之间。此地山水秀美,于是落户于此。盐商公对儿子廖半江说:我们老家是吉水县乌江渔梁人,我是渔梁廖氏八世孙。三世祖福可公一生好善乐施,每到夏天,他都要煮好茶汤,放在村前的凉亭中,让过路人解渴。冬天,凡看到没有衣服穿的穷苦人,他都要一一送上棉衣、棉被去济困。他说:我的天性就是乐善,并不希望得到什么回报。福可公的大儿子秀卿继志行善,为了方便恩江行船的人,他在江边架设木栈道,并沿江岸打了大木桩,好让行船的人挽缆绳拉船,溯江而行,为富向善的盐商公之仁德思想影响了后代,儿子廖半江,号石溪,平生也喜行善事,他修筑了通往凌波渡的道路的同时,还修筑了凌波渡连接邓家、麻家村的道路,还筑构通往值夏方向的三拱石桥,石桥建成后,人们以他的字号取名为石溪桥。

吉安地标大榕树南二百米的凌波渡,早在明代宣德年间,知府陈本深就对两岸的码头及路亭进行过重修。乾隆四十六年(1781)《庐陵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绅士周麓松、谭绍等人捐造了万缘船会,并置产业,维护凌波渡的正常运行。此善举得了两岸士民的盛赞,水东有六位乡绅结伴步行百里深山,求请吏部左侍郎邹元标为此善事写引文,号召民众援助造船,后来,引文刻在凌波渡口的石碑上。

明末进士庐陵刘日升在《重修凌波渡记》中写道:每年的春夏之交,或遇上淫雨,上游的章贡诸水奔流澎湃,壮夫恐怖……在丁未年(1607)的六月间,由于渡船操作的船夫管理不当,渡船突然被覆翻,导致全船水东各村共六十多人溺水而亡。哭号连天,这是官府多年来没人对渡口和船只进行修缮及管理,却又想依靠渡口来赚钱而导致的祸害啊!我的庚兄曾德卿写悼文记录了这一事件,并写书信回来,倡导激励家乡的缙绅士庶们,共同管理过渡不收钱,办成义渡。刘日升(1546——1617),字扶生,号明自。今吉安县下里田人。万历八年(1580)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凌波渡遭受灾难后,士绅强烈要求人身安全最重要,应办成义渡,方便百姓。特地派人去北京,请刘日升写了凌波渡重修记。

清康熙九年(1670),吉安知府郭景昌、庐陵知县于藻督查渡口时,发现渡船破旧不堪,隐患很大。于是新造了四船,交付渡口使用。康熙十七年(1678)又造了三艘船。因为木船在长期运营,会出现霉烂、碰坏、漏水等情况,容易导致事故发生,所以必须及时更换老旧船只,减少乘船事故发生。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府靳治荊倡导,以捐置田租的方式成立万缘船会,用租金利息支付船夫的吃住、工资和码头及船只的维护费用,保义渡名副其实,船夫无后顾之忧。

清代雍正二年(1724),由麻家村绅士麻子和带头,把佃户租用他家里一年的田租钱,全部捐助到凌波渡的万缘会,作为会费,供渡口的日常开支使用。雍正四年(1726),麻子和与刘瑞林等人又对万缘会捐赠了自家的田租钱。乾隆六年(1741),麻子和的长子麻志遂与孙世祥捐造新渡口,二艘新渡船。乾隆八年(1743),知府吕肃高、庐陵知县钱界视察渡口,又捐造一船,这样就有四船可供使用。

乾隆三十九年(1774),知府卢崧来渡口调查时,府衙出资重造两船。同时,绅士麻建年的祖母廖氏捐造两船,并捐缮渡田租稻谷一百七十石。嘉庆二年(1797),庐陵知县张敦仁为了确保凌波渡的船只专门轮值使用,不受别处征用或调遣,特意刻了“渡船永无调差”的石碑,确保凌波渡百姓往来安稳。还为万缘会购买店铺,以店铺的收入来增加义渡的经费。

庐陵知县钱界在碑记中写道:城南临江的街市,是商贾辐辏之地。这里的居民稠密,烟火万家,而往来贸易的人隔河千里,离开渡船就无法过河,乡里来经商贸易的人不方便。由于当时只有两条船对开,人们为了抢时间早些进入街市,个个争先恐后地登船,从而导致翻船淹死人的事故经常发生。还好有行善乐捐者麻志遂和孙世祥增造两艘船。我于壬戌年(1742)调任到庐陵,又添一船,共有五艘渡船。这样一来,两岸来往,络绎相接,挑担进城过渡时不用停留,乘船人也没有拥挤了,大家都说做了一件大善事,因渡口而设立的万缘会,推荐麻志遂为主管。

凌波渡在水东这一头,附近的几个村族行善义举的人有增无减。乾隆四十六年(1781)《庐陵县志》记载了麻门廖氏事迹。翻开两村的族谱,麻家村的麻纶字子和,生二子;麻子和的长子麻志遂生了三个儿子。麻志遂的长子麻廷璨为广东钦州知州,他以子而贵被朝廷封赠为文林郎,也就是知县钱界碑刻中为凌波渡捐船捐资,继承父志,成为凌波渡当时重要主管。

麻子和有一个孙子叫麻廷璥,为五品官员,守备山东济宁卫千总都司卫。也延续了祖父辈关心帮助凌波渡的管理和运行。

杨家庄廖姓,行善积德的家风相继。清康熙年间,太学生廖光灿常常对子女们宣讲家族的荣光。他的大女儿嫁到塘上麻家,为麻志逵之妻。女儿出嫁,父母准备丰厚的嫁妆,不能让大户人家脸面无光。而即将出嫁的女儿却对父母说:“好崽不用爷娘田,好女不用嫁时奁。”这位新嫁娘把父母执意置办嫁妆的钱存放起来,她说将来做一些有意义的善事。乾隆三十九年(1774),嫁到麻门的廖氏已是儿孙满堂,她一生省吃俭用,把积蓄几十年的私房钱为凌波渡捐建两艘渡船,同时还捐赠了田租粮一百七十石。受祖母的影响,她的第六个孙子麻建年也从而载入吉安史志。麻门廖氏的淑德善行,至今仍在水东传为佳话。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四月五日中午,赣江江面上狂风大作,导致渡船覆翻,50多人溺水而亡。时年19岁的廖礼衢见村庄中也有溺亡者,立志长大后要为凌波渡作贡献。廖礼衢,字梅溪,经商成功后志继前贤,致富不忘乐施,他捐助三千银圆兴建萃英书院,又捐资三千银圆修葺凌波渡,出资修建两岸渡口的防洪堤,加固了渡口连通石溪桥至青原山的道路,受到水东百姓的赞扬。因年事已高,他力辞商会会长职务,只留任吉安道德会会长、育婴局、扩善堂副主任之职。他说:“老年人应作慈善事业以养心德,行事业以调心性。”时任国民政府委员刘峙夸奖他:“梅溪兄自幼卓尔不群,具有远大之志,行为磊落,气概庄严,品节详明,明德坚定,为人之楷模。”当过清朝吉安知府的罗镜仁赞颂廖梅溪:“立心慈善,淡泊资身,施财济世,捐修义渡,开辟祠堂,修筑道路,建设书舍,创造堤防,以及一切公益无不捐资乐助。虽遇连年的战火,他还一直在做利国利民的事,他的行为固然受到了绅士、商人及民众的崇拜。”

赣江两岸多往事,渡口助人多荣光。官民共建的凌波渡千年古津,慈航普度,雁去鸿来,一切得益于义行善举,解除百姓渡江之苦。以河东廖氏、麻氏两大家族为典型,凝聚了千百年来人们乐善好施的精神力量。沉舟侧畔,江水依然。麻子和的善行义举,麻志遂、麻志逵橹篙相承;为官施仁政,为富有仁德;子贵父荣,富贵不骄;一门济渡,四世勋名。麻门廖氏,内助相夫,义方训子,淑俭贻孙。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