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赣水奔腾码头情
2024-03-22 10:4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河东凌波渡码头廖国远 摄

河东凌波渡码头廖国远 摄

梅林渡码头廖国远 摄

梅林渡码头廖国远 摄

仓口社区码头文化墙

仓口社区码头文化墙

游客与码头文化墙合影

游客与码头文化墙合影

作品《晒布场》

作品《晒布场》

儒林里码头文化墙

儒林里码头文化墙

赣江趸船

赣江趸船

 作品《万寿宫》

作品《万寿宫》

全媒体记者周玉莲、李夏署文/图

一条江,养育一方人。赣江的水是富足的,生活在赣水边的吉安人,亦是有福的。

宏阔赣江,孕育了千年荣耀的庐陵文化,产生了以“追求卓越、坚守气节”为内涵的文化精髓。两岸风光旖旎,秀丽繁华,人们择水而居,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域风貌。千百年来,赣水两岸的人们生产生活,人来人往,交流频繁,码头也因此应运而生。

码头,宛若吉安人记忆中的浪花,挥之不去。浪花深处,是与之相偎相依,散发着庐陵气质的码头文化,以及融入进社区、街巷的码头文化传承,随着滔滔赣水,涌入每一个庐陵人的心田,温暖而眷恋。

缘起:赣江水运的兴盛

自秦开通赣江航道至今2000多年来,赣江是沟通中国南北水运交通的大动脉。

在吉安境内,赣江由万安涧田乡良口入境,到新干三湖蒋家出境,干流长约260多公里,占总流长近一半。由南往北的赣江及其支流江畔,一个个村庄陆续涌现,继而发展为聚集人口和物资的城镇,赣水之滨的新干、峡江、吉水、泰和、万安县城先后崛起,主要支流岸边的安福、永新、遂川、永丰、宁冈县城应运而生;位于赣江中枢位置的庐陵城,成为区域经济和文化辐射中心。于是南来北往的舟楫穿行,帆樯竞发;官宦商贾云集两岸城镇,吉安的物产顺赣江流入长江发至各方,溯流运往粤桂;八方的信息和物品也经赣江散至吉安大地。

千百年来,赣江及其支流两岸的百姓,在附近的城镇就能买到南北货品,可以把自己的出产方便地流通到大江南北,可以就近登上航船出行想去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庐陵城的龙头产业之一便是航运业。盛大的漕运催生了管理机构和行业帮会,明代设有吉安、安福、永新、龙泉四个漕运卫所,是官府的直管机构。漕运船帮一所一帮,于是有了吉安帮、安福帮、永新帮、龙泉帮,一帮拥有船只至少几十艘。民间的商业航运也自然形成以地方商家船舰组成的船帮,如永泰帮、万泰帮、永丰帮、洪都帮、八邑帮、抚州帮、赣县帮、赣州帮、南安帮等等。

与航运和船帮相配套的就是码头的设立。从神冈山到螺子山之间,至少有21座码头,主要集中在古南塔至白鹭洲一带。有专业的货运码头,也有官府管理的客运码头,还有商会或船帮专用码头。现在还可在城东江边见到不少码头旧址,比如盐码头、尿码头、萧家码头、榕树码头、凌波渡码头、金牛渡码头等遗址,还有梅林渡、金牛渡、南湖码头、中山码头、站前码头、轿子码头、神冈山码头、回龙码头等等,有些甚至仍在使用。

芬芳:码头生活的岁月

千里赣江,滔滔不绝。一千多年前,赣江两岸便有原住民在此捕鱼、耕地。码头,成为他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提及码头,作为老吉安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作为官渡的“梅林渡”。走在渡口边由青砖和花岗石层层垒砌的台阶上,脑海中不断浮现当年“东城眺景”的盛况。“梅林”,多么浪漫而诗意的名字,当年徐霞客选择从这里上岸,是否也被这一带梅花盛开的码头美景所吸引?

“梅林渡的历史文化比较深厚,它是吉安重要的交通要塞,南连两广,北接中原,曾经是途经吉安南北驿道的必经之地。梅林渡所在的村落,叫做梅林村,村民大多姓秦。秦氏宗祠墙上有一副对联,上联‘吉州刺史冠裳第’,下联‘洙泗鸿儒理学家’,说明这里文风鼎盛。”青原区河东街道文化站站长廖国远表示。梅林渡口的三层惜字塔也是佐证,虽经岁月打磨,依然彰显着先人崇文重教的传统。

秦名伏,是青原区河东街道秦家村村民,其老宅便在梅林村的古渡旁,那里有他的童年。年过六旬的他看起来依然健朗,锄地种菜之余,看到有游客前来梅林渡,他都乐于充当义务导游,讲述渡口的历史故事。“我自小在这里长大,比较熟悉,小时候经常来渡口玩,曾经梅林渡两边都有街铺,各种生活用品,吃的用的很齐全,人来人往很热闹。河东的居民一大早就挑东西经过渡口去吉安上街,做点小买卖。”老人娓娓道来,曾经的繁华在他的记忆里一直未曾散去。

从梅林古渡往南走,沿着一条古驿道,便通向了另外一个渡口——凌波渡。凌波渡为明朝万历年间设置,与梅林渡的官渡性质有所不同的是,凌波渡主要为吉安主城区和河东两岸的普通老百姓服务。

梅林渡是因为渡口周边长了很多梅树而得名,那凌波渡名从何来?廖国远告诉记者,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任皇帝中主李璟,来到吉安后选择了城南的赣江水域操练水军,寻找时机夺回失去的江山。每逢端午节,这位江南国主都要组织民众举行声势浩大的划龙舟比赛,给优胜者奖励银碗,吸收为兵勇,列装成水军,并为这支水上部队起了一个诗意般的名字——凌波军。此处连通赣江两岸的渡口也称为凌波渡。后来,群众习惯性地称之为“大码头”。

榕树码头就在大码头附近,也是吉安水运繁华的见证。榕树码头,因码头旁边有一棵历史悠久的大榕树,故名榕树码头。据记载,解放前,船舶多在此停泊,装卸货物,该码头为福建会馆建设控制。

年过八旬的老人肖诗录,对榕树码头有着特别的情感。20世纪五六十年代,肖诗录经常来码头边玩,大榕树陪伴着他的童年时光,如今自己已两鬓发白,大榕树却依然青葱翠绿。“码头虽然不在了,但是榕树还年青着呢。”肖老的话语里,流露着岁月的从容,接受生命的自然成长,就像码头的消逝和远去一样,都是一种风景。

还有其他各种货运、客运码头,在时间的长河里,曾经都到达过辉煌的彼岸。它们的故事,远没有结束,在人们的记忆里封存,在文艺工作者的笔下重生,仿若一壶老酒,令人沉醉。

传承:文化记忆的留存

如何打开封存的记忆,让大家在芳香的回忆里,阅览这一段特别的历史,更深刻地铭记过去?

在市博物馆一楼展厅,中山码头建有的“万寿宫”石牌坊赫然挺立;榕树码头建有的“天后宫”,其石牌坊存于庐陵文化生态园;在市博物馆二楼江南望郡大展厅内,榕树码头的繁盛场景引人注目,仿真的商贸景象诉说着码头曾经的繁华与喧闹。

在儒林里一院墙上,一幅画着民女在河边浣衣的壁画让记者眼前一亮,绘画与墙壁融为一体,十分逼真。“这是描述后河风光的场景,也算是码头文化的一种吧,经常有往来市民和游客坐在台阶上与浣衣女合影,非常逼真,很有穿越感。我再带你们去看看其他一些作品。”画作作者周冉说。

周冉是一名80后美术工作者,毕业于专业院校,一直致力于挖掘本土文化创作。作为土生土长的吉安人,刻在脑海中的老城吉安印象成为他艺术创作的源泉。“小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去码头边乘船,我也在赣江里‘泡大’,如今一些记忆已经模糊,但是赣江上往来船只的热闹情形至今难忘。”周冉在采访中表示,毕业后自己在打造乡镇和社区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利用自己的专长,挖掘和传承吉安的本土文化,而码头文化便是自己在改造仓口社区时的重要一环。

仓口社区毗邻赣江中山码头,具有明显的吉安古街巷风情,是码头文化、水运文化和市井文化的重要交汇地。为了完美地呈现社区的文化特点,周冉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了解了社区有关码头文化的历史,他从仓口的由来为切入点,采用油画、壁画和线描等表现形式对该小区的历史、码头、市井生活和民俗特色等进行创作,如绘制在儒林里、仓口社区等处的《赣江趸船》《黄庭坚题诗》《徐霞客三经古南塔》《鲁肃督建古南塔》《晒布场》《后河风情街》等,将过去有关码头的文化历史和生活场景完美展现,栩栩如生的画面赏心悦目,更让经过的市民、游客流连忘返。

古南塔在赣江边,是吉安城最古老的标志性建筑。周冉的画作里多次以古南塔为背景,来描述当时吉安水运的发达以及码头文化的特点。“古南塔,民间有个俗称叫‘马兰塔’。‘马兰’,其实是‘码缆’的谐音。江上的竹排和木排要停靠在岸边,就必须用很结实的绳索牵引拴在码头某个坚实的固体上。‘码’是拴住船或木排的意思,用竹缆拴住就叫做‘码缆’。”庐陵文化专家李梦星解释道。

三月庐陵,烟雨迷蒙。赣江上烟波浩渺,一望无际,岸边许多渡口的石阶已经布满了青苔,青砖上的字迹逐渐变得模糊,许多码头如今早已不复存在。曾经江面上往来的舟楫,也只剩下圈圈涟漪在回忆里涌流。

赣水依旧奔腾北去,苍茫的江面上,古码头的历史使命逐渐走远,但无数个周冉们正在用手中的笔把千年古码头的文化留住、传承、牵近。随着峡江水利枢纽等工程的建设,赣江航道水位的全面抬升,隆隆的螺旋桨声、汽笛声由远而近,新的时代之歌正昂扬唱响。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