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从山的歌者 到革命的歌者
2024-01-26 15:2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 彭庆新

一部戏的成功与否,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矛盾冲突的创设、情节结构的构思、音乐唱腔的设计、舞台背景的布局等方面。而主角人物的塑造尤为关键,因为主角人物贯穿剧情的始终,主角人物的爱与恨、生与死、成长与变化,牵动着观众的心。2023年12月23-25日,大型现代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在井冈山博物馆连续进行了3场汇报演出,引起了井冈山干部群众的广泛共鸣,七秀这个人物的塑造感动了井冈山人民,也成了这部戏成功演出的关键所在。从人个视角来看,七秀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七秀形象的成功首先在于她是旧中国井冈山儿女的突出代表。巍巍五百里井冈山绵延不绝,数百年来,井冈山人民在此生生不息,他们是井冈山的儿女,挚爱着这片土地。这片神奇的山区孕育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井冈山客家山歌。无数的井冈山儿女,都是从听着、唱着井冈山客家山歌中成长。然而在旧中国,勤劳刻苦的井冈山人民,却时常因为地主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榨、盘剥,始终贫穷不堪,难有出头之日。1927年10月,当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首先来到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着手开创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时,井冈山人民热烈响应,积极参加土地革命,捍卫革命成果。大型现代吉安采茶戏《有盐同咸》的女一号主角七秀,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塑造出来的。可以说七秀这个人物生来命苦,来自旧中国井冈山最底层、最贫穷的百姓,虽然不识字,没有文化,但自小就受到井冈山山歌的影响和浸润,自带一副天籁嗓音,热爱着这片土地。她对着井冈山,对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信手拈来,开腔即唱。无论是井冈山普通百姓,还是国民党反动派的官兵,都爱听七秀唱的山歌。这就为之后七秀唱“红”国民党反动派官兵埋下了伏笔。“直戳泪点,‘有盐同咸’的故事我小时候听爷爷讲过。”“‘好花朵朵向阳开,杜鹃花慢慢红,滚水化盐慢慢融……’这种熟悉的曲调不就是父辈教我们唱的吗?”“那罐盐,就在楼上的陈列柜里,那是发生在我们井冈山的故事啊。”新时代的井冈山人民也是听着祖辈、父辈的故事和山歌长大的,面对舞台上的七秀,他们格外亲近,格外熟悉。七秀这个人物的成功,源于她来自井冈山,是闻名乡里的“歌仙”和井冈山的歌者,是旧中国井冈山儿女的突出代表,而不是凭空捏造、脱离现实生活的人物。七秀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成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成功。

七秀形象的成功还在于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性格突出、爱憎分明。七秀是井冈山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女,父亲早被东家逼死,母亲含辛茹苦将她抚养长大。正当七秀因家贫被逼嫁人时,一个路过的红军,用“三块大洋、半罐盐”改变了她的命运,从此“那个个子高高、腰板笔挺、走路带风的”红军背影镌刻在她的心中。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下,形成了七秀爱憎分明,懂得感恩,对爱执着的人物性格。对于欺压百姓的反动派,她高唱“要打倒反动派”“要枪毙罗思元!”对于小红军“满崽”,她像姐姐对弟弟般的鼓励、呵护。对于罗思齐,她没有因为她是国民党旅长的妹妹而不分青红皂白反对她,也没因为她是“情敌”而不支持她,反而是要“帮罗姐闯过眼前的鬼门关!”而对于“留下半罐盐,救我离火坑”的红军,她时常想念;当“心怀火种手有枪,戎马倥偬奔八方”的杨鸿飞带着小战士来给大伙儿分盐,七秀从背影来看便认为他便是救她之人,此时的七秀开始由感恩而生爱慕之情,以至于长根告诉她杨连长和罗书记是两公婆,她情绪有点失控,叫长根“不要乱说!”长根激将她不敢问,她急匆匆地立马就去问罗书记。当敌人“茅草过火、搜遍西东,米盐断绝、人要换种”的时候,她“急坏脑壳”,甩下一句“随你怎么话”,要去赣中找杨连长。七秀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性格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同时,七秀对杨连长的爱也是坚定执着而又纯粹的,正如她所唱的“哥敢做妹敢当”“爱妹/哥就要爱得深”“好比石子沉河心”“绝不半路打转身”。在没有聘礼花轿,没有喜酒仪式,杨连长可能面临牺牲的情况下,她毅然决然与杨连长盖上工农兵政府大印,正式登记结婚。

七秀形象的成功更在于她实现了从小爱到大爱的升华。七秀如果仅仅限于是井冈山的歌者,是一个爱憎分明、懂得感恩的贫苦农家少女,那显得有些“泯然众人矣”。她的成功塑造更在于实现了由小爱到大爱的升华,由普通的贫苦农家少女转变为英雄无畏的红军战士。在与红军的接触中,七秀了解到红军《制度》中的“废除聘金礼金”“不虐待儿童”“废除债务”等充满人性且能让穷人改变命运的规定,也目睹了“不顾一家顾万千”的满崽、罗思齐、杨鸿飞和众多红军将士面对敌人围剿,先后牺牲;在革命的洗礼下,七秀的思想成长了,境界升华了。她把对一个红军的爱,升华为对整个红军的爱,把对井冈山穷人的爱,上升为对天下穷人的爱。这种升华的爱体现在她得知“白狗子查得紧,村村有关,路路设岗,劈竹筒、翻菜篮”,严格盘查送盐,无法送盐进山后,她英勇无畏,不怕杀头,斩钉截铁地说道:“送不进也要送!”更体现在最后一场戏《歌盐》中,当罗思元率领白军前来搜杀红军、企图枪杀井冈山无辜百姓的时候,七秀挺身而出,以铿锵有力的声音宣示:“我是军属、是烈属!我就是红军!”她以一人之勇,天籁嗓音,“三劝”白军,成功唱“红”了白军,劝降了整支白匪,生动诠释了“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这一主题,成功说明了为什么“白军越打人越少,红军越打人越多”这一现象。此时的七秀,已经从井冈山的歌者成长为红军的歌者,革命的歌者。七秀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此,她是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血浓于水的见证者、践行者。作为后人,我们也从七秀的身上照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初心、坚定信仰和力量之源。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