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意造无法”苏东坡
2024-01-19 13:1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马于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苏轼自幼喜欢书画,终生乐此不疲,他的书学成就有目共睹。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文工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

作为宋四家之首,苏轼对书法的贡献是划时代的,他不仅具有个性鲜明的书法风格,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出一代尚意书风。这种新书风张扬了人的个性,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苏轼提出的“意造无法”思想是这一书风的精髓。明代大学者娄坚说:“坡公书,肉丰而骨劲,态浓而意淡,藏巧于拙,特为秀伟。公诗有云:‘守骏莫如跛’盖言其所自得于书者。”康熙说:“论者谓‘宋四家’书,皆从颜鲁公入,然亦其天公高出一时,神明变化于古人耳,实不尽拘于成法也。故其生平所书,以跌宕取势,以雄秀取态,殆变化于古,而不专注于颜者。郭畀云:‘东坡晚岁自海外挟大海风涛之气,作字如古槎怪石,如怒龙喷浪’。今观其真迹,信然。岂区区成法之是拘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轼书法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书法遍学晋、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长,早从“二王”,后从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处吸取各家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将各家之长融会贯通后自成一家。其字结体方扁,左低右高,线条不拘泥于中锋,偏侧互见,姿媚跃出,整体造型大小参差,如群鸿翔天,翩然矫健。因此,历代书法家对苏轼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宋黄山谷说:“东坡先生尝自比于颜鲁公。以余考之,绝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清杨守敬说:“苏东坡书,自是有宋第一,流传既多,沾溉亦众。”清康有为说:“故有宋之世,苏、米大变唐风,专主意态,此开新党也;端明笃守唐法,此守旧党也。而苏、米盛而蔡亡,此亦开新胜守旧之证也。”

在学习书法上苏轼非常重视临帖。他说:“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至妙处。惟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学书少不了临摹,临摹可得形,而要入神就必须认真读帖,做到临与读有机结合方可得形似和神似。读帖就是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在临帖过程中,苏轼并不要求点画形貌“皆似”,而在意是否得其“风气”,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不似之似的神采风韵。正如其所说“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苏轼对握管运笔主张“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因为执笔的松紧会直接影响手指运笔时的灵活程度,如果执笔过紧,将使指僵腕死,运笔板滞,线条缺少灵动的变化。此外,苏轼对书写工具也是十分讲究。他要求墨“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为佳也。”认为好的砚台必须是“滑而发墨”。对于毛笔更是情有独钟,正如黄庭坚指出:“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以为笔论穷于此。”

苏轼主张学习书法要有丰厚的学识。他指出:“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就是说作书者必须是一个饱学之士。“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正是他的真实写照。纵观苏轼的书法作品充盈着书卷气息。这种书卷气息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文化修养是很难形成的,它是一个书法家思想境界、精神气质、知识学问、品德情操等等的综合积淀和自然流露。

在学习书法过程中,苏轼特别强调人的道德品行。“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书法的工拙不是评价的依据,书家的人品才是重要的准绳。“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在书法艺术鉴赏中,观赏者不可单从作品的工拙着眼,主要是从作品中看到书家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质,所以观其书而能知其人。苏轼在这里强调了思想道德同书法技巧的关系,重视书法与人品的关系,书如其人,书以人重。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