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信仰的力量 ——缅怀江西共产主义先驱袁玉冰烈士
2023-11-24 09:4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胡刚毅

0-5-small

0-4-small

袁玉冰烈士之墓


志存高远的少年

走进袁玉冰的故乡泰和县老营盘镇五丰村马齿坑,只见重重叠叠的峰峦,郁郁葱葱的森林,云雾缭绕的山涧,淙淙流淌的山溪蜿蜒曲折,也流淌出一行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味的诗句。

好一个“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世外桃源。与世无争,恬静安宁,是一个“红薯丝、木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的仙人村。而九十多年前,这个小小山村,走出了一个志存高远的小小少年——袁玉冰。

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道,他走出青山绿水的深山,走向天地宽广的山外,走向吉安,走向南昌,走到北京,成为了北京大学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李大钊的忠实弟子,成为了一位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成为江西“三杰”之一(与方志敏、赵醒侬齐名)。最后,他英勇牺牲,魂归故里,安息于这片青山绿水间。

是什么力量?什么精神?什么信念?让他离开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义无反顾走上了革命道路,并且勇往直前,视死如归呢?

今天,我们探寻袁玉冰爱国救民的思想是怎样燃起熊熊烈火,从而走上“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之路。

我们访问了他的孙子袁登泰,参观了他的旧居、展览室。一次次访谈,一张张历史照片,诉说了袁玉冰烈士虽然短暂,却起伏跌宕的灿烂一生——

1897年春暖花开的二月,袁玉冰出生于老营盘这片青山绿水间。父亲袁国瑞,给他取名光鉴,字玉冰,期望他长大后光照四方、冰清玉洁。

袁国瑞很有远见,注重抓对子女的教育。11岁时,他把袁玉冰送到私塾念书。袁玉冰酷爱读书,天资聪颖,成绩优秀。16岁时,他离开家乡,到外地成德高小读书。这所新式学校,开设有语文、数学、历史等多门课程。袁玉冰如鱼得水,努力汲取文化知识,学习成绩出类拔萃,老师和同学刮目相看。

袁玉冰去南昌读书后,一直关心家乡的教育问题。1921年春节期间,一天吃过晚饭,他和父亲聊天说起岚丰村有人发起建庙,由村里的人负责捐款。

袁玉冰想起岚丰村缺少一所学校,劝父亲道:“他们将庙做高一些,盖成两层,楼上也有用处,人也可以住才好。”他想的是将来这两层楼用来做学校的校舍。如果发起捐款来建学校,是很难成功的,但是捐款建庙,就容易得多。

去南昌读书前,袁玉冰特意交代弟弟,要做成一个学校,就在神庙做。最终,在他的努力下,岚丰学校建成了。

袁玉冰做过许多乐于助人的事,至今仍被乡亲津津乐道。

他16岁以前在家中读私塾。私塾先生主要负责教授袁家的四兄弟。袁玉冰跟父亲讲,让本村的其他儿童也来家中读书,这样他家中就成了一个小小的学校。本村一个雷家的男孩,要走几里山路来上学,每天中午,都吃从家里带来的冷饭冷菜。袁玉冰发现后,每天到了中午,就在自家的厨房,先将雷家男孩的饭菜热好。天气变冷时,袁玉冰不声不响地铲好火笼,递给他取暖……雷家男孩的父亲感激不已,说:“我孩子在你们家读书,远比自家好,还方便!多亏了玉冰这么体贴关怀人,热心肠啊!”

走出大山的青年

我们静静地行走在老营盘之巅,看见悬崖上杜鹃花在努力向上生长;看见山脊古道旁茶树在寂然地繁茂;看见通往外界的山谷辽阔而宁静,湖面倒映着点点锋芒毕露的天光;看见山脚下云卷云舒,溪水若隐若现,我思绪万千——

老营盘这块红色沃土,曾奔走一颗又一颗红五星,曾倒下一具又一具伟岸的身躯。灵魂在密林里一次次涅槃,革命志士的生命之花盛放在人民的怀抱里。

每年清明时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和呈燎原之势的山野之花组合成花环的队列。抬望眼,群峰斑斓,山风呼啸,天地动容。

时光用汪洋恣肆的云海与烂漫的生命来寄托对革命英烈岁岁年年的追思和永远的祭奠。光芒倾泻而下,尘封的往事次第开放。屋宇、碑刻、雕塑、炮台、歌声、舞姿和山石、林木、山溪以及这里的万物生灵,都在默默地绽放着曾经激荡的战事、血腥的拼杀和温情的相逢,以及永不褪色的信仰。

数不清的身影,数不清的追忆在老营盘逶迤的山道攒动、攒动……

从千仞之壁到忘川深处,无不激荡着万千志士肺腑的声音:信仰来源于心灵的膜拜!

请沉下心来深情寻访、静心倾听——

1918年秋,袁玉冰考入江西省立南昌二中,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从茫茫大山深处走出来了!他来到了江西省立南昌二中求学。

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爆发。袁玉冰投身这场席卷全国的爱国运动。他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了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提倡国货,抵制日货。他义愤填膺写下掷地有声的誓言:“宁做断头鬼,毋为亡国奴!”

1919年8月,袁玉冰与黄道等人,筹备成立了“鄱阳湖社”。1920年12月,他们将“鄱阳湖社”改名为“改造社”。这是五四运动后,南昌成立的第一个进步社团。

1921年1月1日,改造社在江西省立南昌二中正式成立,袁玉冰被推举为会议主席。会议决定出版发行《新江西》季刊,他成为改造社主要负责人,担起《新江西》主编的重任。

袁玉冰在创刊号的《本刊宣言》里写道:“改造社的宗旨,是主张‘改造社会’的。发行本刊,就是改造社会的一种方法。我们改造社会,先在江西做起,本刊就在江西出版,所以就叫做《新江西》。”

“平地一声惊雷!”《新江西》成为江西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刊物。接着,袁玉冰创办了革命刊物——《红灯》。这本红色刊物成为宣传革命理论、反击国民党的重要舆论阵地。

“人生难免有一死……能够为广大民众谋利,为社会造福,即使死于明日,我也心甘情愿!”这是袁玉冰留下的铁骨铮铮的遗言!

坚如磐石的信念

1922年9月,袁玉冰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幸运地认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伟大先驱——李大钊。1922年底,李大钊热情介绍他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3年1月,又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春,党组织派遣袁玉冰从北大回到南昌开展活动。在南昌,他与赵醒侬、方志敏等一道参与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民权运动大同盟”两个革命团体,并担任民权运动大同盟交际部主任,领导江西民众开展轰轰烈烈的革命活动。

1926年,共青团江西省委成立,袁玉冰任书记。

1927年4月28日,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了中国共产党著名创始人李大钊。听到消息,袁玉冰万分悲恸,愤然疾书,写下《悼守常同志》一文,抒发对李大钊的深深思念,谴责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滔天罪行。5月初,袁玉冰发起成立了江西列宁主义研究会。他说:“江西青年需要研究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斗争时顶好的工具,比机枪、山炮、坦克还要厉害得多!”

1927年11月,袁玉冰担任赣西特委书记,回到自己的家乡。他四方奔走,策划赣北秋收暴动。

袁玉冰披星戴月,穿行在农村、集镇,召开基层党组织会议,宣传“八七”会议精神,发展入党积极分子,激励同志们,指导各地的革命斗争。

1927年12月13日,身着便衣、眼戴墨镜的袁玉冰,化装潜入南昌,计划向省委汇报和请示工作。可他被叛徒兰仲和发觉告密,不幸在城内抚州门内石头街被捕。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狱中,几位战友想方设法见到了袁玉冰。只见他神态安详,仍与平常一样谈笑,鼓励战友们不要悲伤,要继续去战斗。临别时,战友们眼含泪水,声音哽咽。袁玉冰从容笑着说:“不要难过,要革命就要有人牺牲。杀了我一个,会激起更多人起来反抗!”

敌人抓到了袁玉冰,如获至宝,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并且施用各种酷刑。但是,袁玉冰始终忠贞顽强,威武不屈。敌人无计可施,枪杀了他。在南昌下沙窝刑场,袁玉冰高喊口号:“中国共产党万岁!”“工农革命成功万岁!”,慷慨就义,英年28岁。

“青山处处埋忠骨。”今天,我们来到袁玉冰烈士的墓地,感慨万千。他长眠在故乡的青山上,墓碑上写着“革命事业立千秋,烈士精神传万代”两排字,格外醒目,令人肃然起敬。

站在墓地山岭上,举目远望,如汹涌澎湃海浪般的绿色波浪,是山山岭岭遍布一簇簇绿衣绿帽似的蕨草。

蕨草啊,它是红土地之魂!它如星星在我心间闪闪烁烁:它甘于寂寞、甘于贫贱、甘于平凡,淡泊名利、摒弃荣华。蕨根啊,它蕴藏的人生哲理,令人回味无穷,经久难释……

啊,这红土地之魂,不正是袁玉冰和无数先烈的牺牲之魂?!我多想、多想把自己滚烫的心,埋在它的身边,和它一起,长出绿色的叶、赭褐色的茎秆,撑起自己平凡的绿色事业。蕨啊,这正是他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站在老营盘高高的山岗上,远望起伏连绵的远山,想起当年前赴后继的革命志士、战士们,端着上了刺刀的枪、梭镖、大刀、长矛,义无反顾地冲向敌人,冲向晨曦初露的地平线。

我们徘徊在山顶上,一次次瞻仰袁玉冰烈士的墓地。那是大地上最坚韧的筋骨铸就的山峰,像坚实有力的胳膊护卫着红色圣地。

这里的一山一水,留有他矫健的身影;这里的弯弯小路,留下他跋涉的足迹。满山苍松翠竹,白练瀑布和五彩花丛、山涧谷壑仍回荡他朗读《少年中国》的高亢声音。

我们找到了袁玉冰烈士视死如归的信仰密码和理想源泉,我们看到了他清澈如山泉的纯洁心灵,看到了他坚如磐石的坚定信念。

为劳苦大众的幸福、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奋斗终身!牺牲个人,永不叛党!

他的信仰如故乡老营盘的青松翠柏,常青不凋!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