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关注> >正文
第七任执行站长的“长征”
2023-04-28 10:0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王景升记录测量数据

王景升记录测量数据

王景升(左)在介绍“千烟洲模式”

王景升(左)在介绍“千烟洲模式”

王景升指导工作人员开挖秧田水沟

王景升指导工作人员开挖秧田水沟

文/康美权

千烟洲,是泰和县灌溪镇的一个小村落,原本这里是一个少林、缺水、少肥、低产、土地大量荒芜、经营项目十分单一的贫穷落后区。中科院一代代科研工作者发扬长征精神,夜以继日地努力,荒山变绿了,村民致富了,千烟洲也变成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区林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开发示范的主要平台。

王站长的优点

3月20日上午8点,中科院——江西省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以下简称千烟洲试验站)第七任执行站长王景升,找到了泰和县重点项目办副主任廖文峰,了解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观测塔群选址情况。

廖文峰说,森林碳汇监测子平台观测塔是国家发改委的一个项目,它是建立在南方红壤丘陵区的地球关键带碳排放监测网络,主要评估测量江西省各种森林类型碳排放和碳汇集情况。森林每长1立方米汇聚了多少碳,把这个算出来后就可以进入碳交易市场,卖给那些化工企业。企业排出多少碳就需要购买多少碳,从而达到碳平衡目标。

这个项目由王景升协助实施。当了解到塔群选址已经基本确定,并且道路、供电等问题也能够得到保障时,王景升深深松了一口气。

王景升是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的一名研究员,2016年被任命为千烟洲试验站执行站长。

千烟洲地处赣中南腹地,一户一烟,千户千烟,故名千烟洲。曾经的千烟洲是山清水秀、人丁兴旺的宝地,随着人们无节制地森林采伐,水土严重流失。到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富饶之地只剩下贫瘠山野和孤零零的几户几烟了。

1983年,千烟洲试验站的前身——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在千烟洲成立。千烟洲试验站潜心南方红壤地区综合治理研究,探索出著名的“丘上林草丘间塘、河谷滩地果鱼粮”的“千烟洲模式”,在江西省38处示范点推广,面积达40万亩。该项成果后来荣获多项国家奖励,并作为南方红壤丘陵区生态环境与经济综合发展的典型范例写入高中地理教科书,同时又被联合国授予全球生态修复“百佳”称号。昔日红壤秃岭的千烟洲,重新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3%,提高到现在的80%以上。

当年王景升的博士论文就是在千烟洲完成的。在千烟洲的几个月里,他被导师李文华院士以及其他科学家那种吃苦耐劳、拼搏奉献的精神所感染。毕业后,他主动要求留在地理资源所开展科研工作。按照所里规定,野外站年工作时间累计达到3到4个月就算达标,但担任执行站长后,王景升每年在千烟洲试验站工作的时间长达9个月,是目前唯一在站里连续工作时间最长的站领导。

副站长杨风亭是山东人,这位地理资源所的优秀共产党员,被昵称为“大管家”的女副站长,干事一向风风火火,在千烟洲试验站工作了30年。自打王景升来到站里后,她发现这个黑龙江汉子比自己更拼。她坦言:“王站长有一个最大的优点,执行力特别高。他要做的事情三下五除二安排得妥妥当当就把它干完了,我觉得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千烟洲的巨变

3月21日,沿着王景升每天采集数据时走过的科研小路,我们来到了一片近自然林实验基地。与其他只种植单一树木山林所不同的是,这片不足3平方公里的山坡上种植了18种不同的木本植物。尽管受前几年松材线虫病和干旱的影响,这里却依旧郁郁葱葱。

在这块近自然林实验基地里,建有一个资源保存园,里面种植着王景升从外地悉心引进培育的杂交构树、绿洲I号、硬质桐木等几种抗寒耐旱树种和饲草品种。目前这几种树种选育已经取得了成功,可以在南方红壤区水土条件与千烟洲相似的地方推广种植。

资源保存园旁竖着一块宣传牌,上面展示同一角度拍摄的一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由1983年最初的荒山草皮到1985年开始造林,栽植一些乔木,再到2003年乔木长到成人高,2017年变成近熟林,这四张照片真实再现了千烟洲试验站在森林修复方面取得的成就。如今站在当年拍摄照片的地方,已经无法看到远方的树木和水塘了,眼前全是高大粗壮的各种树木。王景升说,现在要拍摄的话,只能用无人机从空中才能拍到当年的范围。

今年是千烟洲红壤丘陵综合开发试验站建站40周年。从第一任站长李文华院士算起,40年间,已经产生了7任站长。作为第七任执行站长的王景升,依然记得自己的导师、第一任站长李文华院士给他讲的当初建站的故事:建站之初,土地荒芜,水土流失严重,试验站以生态恢复、推动地方发展为主要研究任务,不断探索红壤丘陵地区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有效途径。没有路,就趟水走;没有经费,就靠借钱维持……种种困难、接二连三的挑战,都没能阻碍科研人员前进的步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老中青三代千烟洲人把青春献给了这片红土地。

进入21世纪,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由于试验站注重示范研究,基础理论研究能力不强,曾一度陷入低谷。地理资源所领导、院士、专家与科研人员一次次开会论证,试验站的着力点,究竟应该定位在哪里?这又是一场艰难、漫长的摸索过程。

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主攻人工林的结构优化,这一新时期的科研目标得到中科院领导的支持。以人工林科研与技术支撑为契机,也为试验站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通过多年野外研究,科研人员发现了传统人工林清灌措施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由此提出适度保留林下灌木数量和种类的举措,为人工林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近年来,泰和县在全县推广试验站的做法,新种林木全部采用近自然林模式,全县种植近自然林面积近20万亩。

作为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的基站之一,千烟洲试验站已经建设成了一个设施良好、生态类型多样的野外生态环境综合监测基地、生态农业的观光旅游、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和国际科研平台,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山区林学和生态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和开发示范的主要平台。而为了这块洒满革命先辈热血的土地,他们正在也将继续挥洒汗水,无悔奉献。

又一次的“长征”

阳春三月,桃花正红,柳树着绿。王景升正在指导硕士研究生进行杂交构树增产试验。

我们面前的105亩实验田里,生长着两周前种下的几万株杂交构树苗,分别使用了32种不同的处理模式,用于挑选蛋白质含量最高、抗旱耐寒性能最强、产量最高的杂交构树种植模式。

去年,千烟洲附近一家合作社在了解到王景升引进培育的抗旱、高蛋白的构树,不仅每亩收入能达2000多元,而且利用它做乌鸡饲料效益更高,便找到王景升说准备利用构树养殖泰和乌鸡。为此,王景升免费给这家合作社提供了2万多株构树苗,并现场指导他们进行种植。构树现在长势如何?泰和乌鸡养殖有没有什么技术困难?类似问题时刻牵挂着王景升的心。在他的手机里,存有300多个种养农户的手机号码和微信,随时用于了解信息和指导技术。王景升今天特意驱车来到合作社。当他了解到去年这家合作社利用构树饲养乌鸡成本节约10多万元,心里感到很是欣慰。他趁机建议合作社实施林下养鸡模式,提高泰和乌鸡品质,打造高端产品。

目前,由王景升领衔开展的“亚热带泰和乌鸡林下生态养殖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已结题,获得了两项实用新型专利并得到推广。他们建立了市级泰和乌鸡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正在开展乌鸡专门化品系研究和乌鸡专用饲料研究,新的乌鸡原种场和乌鸡产业化研究实验室也在规划建设中。

离开这家合作社,王景升又驱车来到地处武山脚下的实验基地。这里的100亩水田是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验示范基地,王景升为该基地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去年,已经完成了化肥减量—有机肥替代技术模式研究,今年将要完成30个水稻品种的选育任务。正在田里作业的农妇刘冬梅,看到从设在北京的地理资源所回来才几天的王景升,皮肤又被晒黑了,十分心疼。她开玩笑地告诉我们说,王站长不像个科学家,就像个农民。

刘冬梅笑着说:“我们种田的感觉科学家都好高级,是与我们老百姓不一样的人。可我们和王站长一接触,跟他一起干活,哎呀,感觉他跟我们农民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跟王站长相处起来特别亲切。”

基于泰和县现有五六万亩的果园面临品种老化需要更新换代问题,王景升他们正在着手打造“千烟洲模式”升级版。所谓“千烟洲模式”升级版,是指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人工林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林下经济的试验示范,积极探索小流域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模式,创建“山水林田湖草人”生命共同体协调发展途径。之后,试验站还将建设涉及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关键过程对环境变化响应等若干研究平台和科普教育基地。

这些关乎未来的目标,被王景升描绘成不亚于又一次“长征”。他说,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自力更生,矢志创新,千烟洲科研工作者们将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把更精彩的论文、更丰硕的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