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吉水有个石莲洞
2022-11-14 09:3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叶子青

冬日的山谷寂静,阳光流溢,鸡犬相闻。

靠近山脚的平畴中,拔地一座小山。山不高,在略显萧瑟的田野和山影衬托下,却别有一番风味。即便是草木凋敝的时节,山上依然树木蓊翳。离山越来越近,枝叶掩映的怪石才赫然在目。山底着地拱着一个大洞,初看不大,走进洞中,才知道别有洞天。整个洞有一间教室大小,方砖铺地,四壁肃然,不深而幽。洞底右转,乱石围成的缝隙间一片日光斜斜照射下来,宛如天然窗口。出洞右绕,有陡而窄的石阶登顶,上面建有小庙。山体不大,但突兀峭拔。山下一棵罗汉松古色斑驳,参天而立,旁边一方竹林郁郁葱葱。

我们驱车几十公里,过长塘、桐坪、北源、万福,转经阜田,追着武功山的余脉,来到这万华山南麓,为的就是群山盆地中的这座小石山。山似乎还没有名字,洞却为不少人向往且纷纷奔赴。因为洞的主人,也可以说是开辟者——罗洪先是明代的著名理学家和地理制图学家,还曾经是嘉靖八年的状元。在“文章节义之邦,人文渊源之地”的吉水,罗洪先也是历史长河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洞的名字叫石莲洞。有人说,这是因为小山鸟瞰像莲花。其实未必可信。无论是后人所作的《石莲洞志》,还是罗洪先自己所撰的《辟洞始末》,都没有提及这一点,更何况在古代哪有什么鸟瞰之说。石莲之谓的正解,应该是取周敦颐的爱莲之意。石莲洞外,还筑有怀濂阁、远尘楼等,寓意取向都在怀洁自喻。只可惜,历史变迁,除了天造地设的石莲洞,其他人造设施都已湮灭无存。

现代人喜欢以文章为山水,搜典寻籍,钩沉一些往事。而古人尤其像罗洪先这样的古人,喜欢以山水为文章,藏丘壑于胸中,养得一股清气。罗洪先22岁中举人,25岁中状元,35岁罢职归隐,在家乡吉水、在石莲洞专心讲经治学。《明史》将其载入儒林传,说他“甘淡泊,炼寒暑,跃马挽强,考图观史”,奸相严嵩念在和他是同乡,又是儿女亲家,想以治边之才起用它,被他力辞。这不是矫情,而是风骨。罗洪先对自己有很清醒认识,“余性淡于世味,而山水之癖则莫能医”,喜欢谈名胜,涉山水,默坐养心。

发现石莲洞,也算是罗洪先的偶遇。据他自己讲述,嘉靖丙午年即1546年的冬天,42岁的他偶然游历附近,听说有个洞不错,寂静优雅,可以一游。于是欣然前往,遇上一老和尚,和尚独身一人,没有徒弟,原因是石莲洞经常有虎豹出入,徒弟们都被吓走了。游洞之后,罗洪先叹为奇观,便请人挖土除草,开辟一新。周边田地也因虎豹被人废弃,罗洪先想以市价买下,但人们都辞而不收。于是手植松、竹、梅、柳、栆、桂,使得一方秽墟慢慢变成桃花源。

手抚洞口的罗汉松,斯人已去,时空悠远,但手泽犹新。几百年的人间风雨,人不得见,惟树木阅尽。罗洪先在此葺茅居之,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不出户。这是《明史》的记载,和大多数史家文笔一样,未免夸张。事实上,石莲洞开辟出来之后,问奇石莲洞的人越来越多,不得已,就在洞边构筑了六秀堂、远尘楼、探月轩。经过十几年经营,居然蔚为大观。罗洪先在这里讲经、读书、会友,在这里望月,听风、写诗,用桂香浣酒,以溪水洗心。

罗洪先有一首《自崆峒山庄晓入石莲洞》:

理穫期有常,鸡鸣催晓发。山风何萧萧,蟋蟀吟不绝。

起坐依茅檐,握发向秋月。月影渐沈沈,东方犹未白。

还有一首《洞中见月》:

西月下岩关,流辉绝壁间。照岩分石势,穿树落衣斑。

洞壑龛灯浅,楼虚斋磬閒。贪看不成寐,涧水远潺潺。

诗中景象,也是心中景象。罗洪先开辟石莲洞的初衷,乃是藏身修炼。还有一层,如他自己所说,不想令“天下美物抛在风尘中”。但事与愿违,在石莲洞的日子里,这样写诗,写这种诗的机会太少了。随着石莲洞之名日益远播,来的人多了,他自己寻师访友也多了,匡居独修的机会便少了。于是他感慨:有负于兹洞也甚矣!

离开石莲洞后,精神好像被什么东西牵绊,洞中景物和罗洪先的身影也随我一起来到城市。作为石莲洞的访客,也许很多人会和我一样,游览洞中景物的同时,看到了自己。同样游历过石莲洞的吉水先辈邹元标写道:是谁为洞主,非我亦非伊。承前须直领,不用转头思。引领我们走进石莲洞的水华兄也说,以后要常来这里。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