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竺可桢上田办学
2022-07-08 09:3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文/曾招娣

来到上田,泰和县的“浙江大学求是创新小镇”建设正热火朝天进行着。我不禁想起湖南岳麓书院“实事求是”的牌匾。毛泽东寓居岳麓书院的时候,看到“实事求是”的牌匾,受其影响,“实事求是”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种重要精神。竺可桢率领浙江大学师生避难上田,倡导“求是”校训,实事求是解决实际问题,与之也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之妙。

竺可桢,浙江绍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1910年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

1937年8月,日寇进攻上海,逼近杭州,浙大被迫举校搬迁。家国危亡,该迁向何处?竺可桢认为浙大决不能搬迁到武汉、长沙、重庆那样的大城市去,这些城市已经成了日军的轰炸目标,空袭警报不断,不利学生安心读书。而是要搬迁到那些从未有过大学的城镇,以至僻静的农村,使大学的内迁与普及教育、开启民智相结合,促进地方开发,实现为社会、为民众服务的抱负。竺可桢的这一决策,使浙大在农村战事相对稳定的地方,找到了大环境紧迫而小环境相对安全的治学空间,学校也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不断发展壮大,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

12月下旬,杭州沦陷之日,浙西形势危急,浙大师生走上了极其困难的赴赣旅途。在浙大搬迁来泰和之前,竺可桢先到江西寻找校址。他到江西公路处借汽油和汽车,时任江西省公路处处长、哈佛大学博士的萧庆云问起是否找到校址,竺可桢说这不正在借汽车去寻找。萧庆云便提起他的老家泰和县上田村有不少房屋,是他祖先留下的,但年久失修,只要修理一下,应该可用,并许诺免费借用。在萧庆云等人的热心帮助下,竺可桢来到离泰和县城2.5公里的上田村勘察萧家屋。其中以萧百万屋最大,计九幢,还有大原书院,亦萧百万家所建,尚完好,惟楼板、窗户无存而已。这些屋宇稍作修葺,还是不错。

1938年2月,浙大师生由赣江水路和陆路迁移到泰和城西的上田村,借用大原书院、华阳书院、趣园和遐观楼等办学。其中遐观楼用作浙大图书馆和部分教室,萧氏宗祠咸正堂用作浙大礼堂,至今保存完好。

“求是”为浙江大学校训。虽然只有两个字,但要贯彻并不是那么容易。竺可桢经常说,“所谓求是,不仅限为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而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要有刻苦耐劳、富于牺牲的精神。正是这种“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的“求是”精神,支撑着竺可桢在物资匮乏、居无定所的困境里,依旧坚持办学、坚持科研,千方百计提高全校的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使浙大在烽火中发展壮大,崛起为全国著名的学府。上田远离战火,没有硝烟,没有轰炸,浙大隐藏在上田这七八个月的办学生涯十分安定、十分可贵。学校能正规上课,为了补足搬迁期间教学计划所受到的影响,各学院的课程和实验,都比以前有所增多。

学校还开设游泳课,竺可桢提出每个浙大学生必须学会游泳。学校所在地上田村就在赣江边,为方便水运,浙大在原上田码头的基础上加固加宽建筑了新码头,当时改称“浙大码头”。竺可桢约浙大体育系主任畅游赣江,并说当年苏轼也游过赣江,有诗为证:“江西山水真吾邦,白沙翠竹石底江。”于是两人一边游泳,一边踏勘。英雄所见略同,最后两人均认为浙大码头有一段水流平缓的浅水区很适合游泳。他们让人用竹竿和绳子圈起来,开辟为浙大游泳场。游泳课上,签到台置于泳池中,要签到必须下水,如此,一些害怕下水的同学也纷纷下水。不少学生就是进入浙大后才学会游泳的。

赣江在泰和县上田处拐了一个弯,遇到洪水泛滥,上田首当其冲。联想到杭州西湖有白堤、苏堤,为防止赣江水患,竺可桢让浙大土木系的师生考察并设计解决方案,最后由省政府出资,县政府组织施工,在赣江边建造了一条长堤,终于把千年水患给制服了。这条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的1.5公里长堤,在当地被称作“浙江大学堤”。

浙江大学和地方合作在上田村创办了澄江小学,解决了浙大教职员工子弟的教育问题,也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浙大西迁泰和后,困难很多,医疗条件特别差。那时期的竺可桢一边主持浙大在泰和的教学,一边又要离开泰和为浙大下一步搬迁勘探新校址。在竺可桢为浙大奔波期间,因为无暇照顾妻儿,他的次子和妻子先后身患痢疾,在泰和去世,埋葬于松山。后来,浙大离开上田再次西迁。西迁路上,竺可桢夜听秋雨潇潇,辗转难眠,忆妻侠魂,悄然泪下,作了两首悼亡诗用以寄情。其一为:“结发相从二十年,澄江话别意缠绵。岂知一病竟难起,客舍梦回又泫然。”

相对于浙江大学的名气而言,泰和上田的条件确实很寒酸。但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并不妨碍很多著名学者来偏僻乡村的浙大执教。那时的上田有竺可桢、马一浮、钱钟书、苏步青、曾士炯、罗宗洛、梅光迪、王淦昌等许多著名教授,可谓明星璀璨。据不完全统计,西迁期间在上田浙大任教,后来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及后来的院士有13人。在泰和上田浙大求学,后来当选中科院学部委员及后来的院士有7人。

浙大之所以被称为“东方剑桥”,竺可桢校长居功甚伟。抗战时期,由于浙大的迁入,泰和上田人才荟萃,即使条件艰苦简陋,因为名校、名师、名人缘故,又何陋之有?

竺可桢当年在图书馆门口亲手种植的常青柏,现在亭亭如盖,苍翠挺拔,体现了浙大百折不挠、万古长青的精神风貌。泰和的“浙大求是创新小镇”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小镇将建设成为浙大“求是”精神的传承基地,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在引入浙大科技和人才对接泰和产业项目,促进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浙大的“求是”精神将再放光芒。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