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老百姓眼中的十年巨变
2022-06-28 15: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

在吉水县赣江大桥上,高铁列车飞驰而过。记者郭弘毅 摄

2

神冈山公园。记者白灵 摄

3

改造后的吉州区电信小区。李军、记者范小勇 摄

4

打通的断头路吉州区凤山大道。李军 摄

5

半亩方塘度假村。(资料图)

6

市保育院二部。记者郭弘毅 摄

7

吉水县水田乡孔巷移民新村。廖敏 摄

8

在青原区文陂镇拓尔伟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流水线上,工人在赶订单。记者徐瑞春 摄

9

村民在江西赣之村食品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包装食品。记者刘娇 摄

10

后河·梦回庐陵大型沉浸式实景演艺。 记者 白灵 摄

“空心村”蝶变 旧貌换新颜

□本报记者刘丽萍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在井冈山市茅坪林场土岭村,有这样一处诗意般的存在:半亩大的方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倒映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随风吹起涟漪的水面与青砖白墙的建筑相映成趣。小桥流水潺潺,乡间小道阡陌,一步一景,诗意迎面而来……这里名副其实,就叫半亩方塘。

“过去这里有相当一部分房屋无人居住,残破败落,甚至茅草齐腰,无人问津,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破败的小山村变成一处山水环抱、清新优雅的度假村。”半亩方塘度假村总经理何建介绍。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巧妙构思焕新颜。

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变化。“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村庄经过规划、整治、翻新竟能变成一个清新雅致的度假村。”土岭村村民王女士高兴地说道。2021年,土岭村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资源,充分引进社会资本,打造井冈山半亩方塘度假村。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村里的废旧住宅及土地被租赁出去,通过加固、改造、美化,打造成了一个集特色美宿、休闲度假、商务会议、读书康养、红色培训和红色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空心村”实现华丽蜕变,各地游客纷纷前来打卡,变成了“网红村”。

从“杂乱无章”到“移步换景”的变化。半亩方塘度假村不仅仅对原有村落的22栋旧屋老宅重新改造,还建设了井冈山高端精品民宿、VR、沉浸式体验馆等休闲业态,完善了旅游、休闲、拓展训练等配套基础设施。此外,为配合度假村的建设,当地政府加大村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力推进环境综合整治、美丽庭院建设,村内环境面貌大变,曾经破败的土岭村实现村在景中、景在村中。

从“远走他乡”到“回到故乡”的变化。“现在游客多了,我们经营民宿,收入挺好,不用外出做事又可以照顾家人,生活越来越好了。村里不少人不再远走他乡,而是回到故乡谋生。”村民罗惠民说道。随着度假村的建成,村里游客越来越多,更多的村民投入到民宿行业。据了解,半亩方塘度假村可使土岭村每年获得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解决村里100余人就业,22户村民每年可获得1.8万元的收入,其他村民通过带动民宿客源、农副产品销售、配套旅游业态发展户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

一个度假村,带动几多变化。

走红色之旅 看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郭文宇

“这个‘星火相传’的陶瓷作品不错,那个‘十万工农下吉安’其实也不错,我得好好选选。”近日,市民张先生在吉安县吉州窑景区陶悦生活馆,被许多涵盖了红色文化的陶瓷作品深深吸引,迫切地想要选购一个。在他看来,结合了红色文化打造出的文创产品,就是创新传承红色文化的体现。

在青原区渼陂古村,在“二七”会议会址、红四军总部旧址、毛泽东旧居、朱德旧居等革命旧居旧址游上一番,再进庐陵文化数字体验馆,用手机扫一扫,进入“元宇宙”,古村红色历史更加生动了。该景区围绕红色文化做文章,旅游业态不断拓展,现代科技不断赋能,越来越多的游客对红色文化有了全新认知,这也是我市创新传承红色文化的变化所在。

近年来,我市深化“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聚力打造世界红色旅游目的地。坚持将红色旅游作为推动全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和着力点,找准“独好”特点,放大“红色+”效应,培育出一整套日益丰富的红色旅游景观体系,红色旅游已成为全市旅游经济的有力支撑。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全市接待游客593.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3.81亿元,均列全省前三。“十三五”以来,全市红色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均保持两位数增幅,位居全省前列。

“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我市还加大挖掘与保护力度,对市内重大事件发生地、著名会议会址、著名战斗遗址,重要人物工作、生活过的旧居、故居、牺牲地或纪念建筑物等红色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全市登记核定红色文物资源共973处。一个个红色遗址褪去历史烟尘,成为了可亲可感的身边风景。

从红色景区到乡村振兴,从影视作品到红色研学,从艺术文创到科技再现,多元化的呈现方式,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创新,那涌动在蓬勃红色旅游浪潮之下的时代精神,令人动容;构筑红色旅游体系、创建特色旅游品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全域营销矩阵,一曲曲新时代传承红色文化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赞歌唱响,令人振奋。

跨界融合创新,传承红色文化。而今放眼吉安,红色旅游由“孤景”发展为“群景”,红色之旅“万山红遍”,红色文化传承不息。

电商一小步 田野大有为

□周怡铭、本报记者刘娇

“我在赣之村公司上班,每个月工资有3000元左右,家里还流转土地入股基地合作社享受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近日,峡江县戈坪乡舍龙村脱贫户廖桂莲喜笑颜开地对记者说。

近年来,该县积极探索“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电商助农创新发展,促进农产品流通交易,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电商助农“小故事”谱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为充分发挥电商助农独特优势,戈坪乡引导江西赣之村食品有限公司通过“电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在该乡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赣之村公司与脱贫户签订结对帮扶协议,脱贫户获得入股分红,公司获得发展资金;同时在土地流转、用地保障、项目报批等方面给予倾斜,实行以奖代补政策,累计发放奖补资金400余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建设蔬菜基地。高效利用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对农业生产加工基地的投入,建成了3000余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机械设备完成更新换代,农产品深加工链条更为完善,形成了集农产品种植、蔬菜烘干、加工冷藏、生产包装及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全方位产业链。

“有88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其中69户通过资金入股,7名脱贫户在扶贫车间就业,26户以土地入股,直接就业农户96人,带动农民实现增收。”赣之村公司营销总监孔悦自豪地说。赣之村公司通过技术指导、保底收购的方式引导农户种植蔬菜,双方形成了真正的利益共同体。

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赣之村公司于2019年建立赣之村峡江农产品展示厅,为峡江农产品承建了一个对外窗口和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的知晓度和竞争力。同时,通过主播直播带货、农产品网上行销等方式,为农产品搭上电商的快车。

现代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电商助农新业态在农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力点,让乡亲们更有盼头,让田野更有希望。

说走就能走 心花“路”绽放

□本报记者吴广城

10多年前,在深圳定居的孔方雄,每次回老家吉水县探亲都是选择坐火车,一路上要颠簸八九个小时才到达。

“现在,在家从容地吃完早饭,打车一刻钟到深圳北站,再乘坐高铁3个多小时就可以赶到吉水吃中饭了。”6月25日,孔方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赣深高铁开通后,打消了我对工作距离的顾虑,现在我随时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这真是一条连心之路、联动之路。”

孔方雄的感慨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罗文甫在井冈山经开区一家企业供职,以往上班都要从吉州城区开车经吉安大桥到青原区,再绕永和连心大桥,需30分钟左右才能到单位。罗文甫说:“遇到上下班高峰期,还经常堵车,本来不长的一段路,开起车来却觉得身心疲惫。”

2020年6月1日,神冈山大桥通车后,大大缩短了市中心城区至井冈山经开区的路程。如今,罗文甫从家里开车途经神冈山大桥到单位只需10来分钟。从30分钟到10分钟,变的不只是时间,还有心情。人们亲身感受到交通方式的巨大变化,享受着越来越便捷的出行服务。

今年4月30日,吉安赣江大桥建成通车,从原来老桥的4车道变成6车道,有效缓解了一江两岸交通咽喉位置的堵点和痛点,极大改善了大桥两岸百姓就业、教育、居住、医疗、出行、购物等条件,进一步完善了城市路网结构。同时,更好地推动吉州区、青原区和庐陵新区“三区两岸”融合发展,助力我市“三区”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10周年以来,我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齐发力,交通面貌焕然一新。现有5条铁路,初步形成了“两纵一横”铁路网骨架;8条高速公路,市中心城区到各县(市、区)形成“1小时”经济圈,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形成了“一环八射两联络”的高速公路网络。普通公路等级不断提升,路面状况持续改善,100%乡(镇)、行政村以及25户以上自然村通畅,基本实现组组通公路。航空通达国内24个大中型城市26个通航点,铁路步入了高铁时代,水运建设快速推进。

多元化的出行方式给了人们多种选择,而便捷的交通服务把人们说走就走的旅行变为了现实。从“走得了”到“走得好”;从“阡陌相交”到“世界互通”;从服务改善民生“最后一公里”,到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当前,吉安交通巨变正引领改造时空格局,全面构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通道。

对症开良方 破解“入园难”

□本报记者孔璐、实习生康子越

“这种模式好,孩子在家门口就能读公办幼儿园了!”近日,吉州区信业·朝阳小区配套幼儿园备受周边居民关注,作为吉州区保育院的一个新分校,该园将于今年秋季开园,提供学位180个。近年来,吉州区保育院采用“1+N”集团化办学模式,从1个园发展到16个分校,总学位数翻了7倍。

走进吉州区曲濑镇上塘村的上塘幼儿园,幼儿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柜式空调、多媒体教学一体机、恒温饮水机等设施一应俱全。“大变样!以前很多人送孩子进城读书,现在有了条件这么好的公办幼儿园,当然愿意把孩子留在村里读书啦。”从上塘小学里的一个学前班,到现在获评市一级一类幼儿园,上塘幼儿园的变化让村民们争相点赞。

城区和乡村,两所学校的发展变化,微缩了10年来,全市按照“扩资源、强管理、提品质”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增加公办园、普惠园数量,推动学前教育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迈进的喜人变化。

10年来,聚焦“入园难”问题,我市通过新建、改建、扩建以及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等方式新增了一批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资源总量迅速增加。在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城区,以省级示范幼儿园为龙头,推行“1+N”集团化办学模式,以示范园带新园。在偏远山村试点“山村幼儿园计划”项目,将公办园办到村民家门口。目前,全市有217所乡镇中心公办幼儿园、465个行政村公办园、287所“山村幼儿园”,实现了一乡一所公办幼儿园。

10年来,聚焦“入园贵”难题,我市出台了《吉安市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扶持及管理办法(试行)》,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扶持政策,推动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目前,全市已认定普惠性民办园782所,建成2所民办省级示范幼儿园。

10年来,聚焦“上好园”期盼,我市率先在全省制定了《吉安市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招生管理办法》,出台了《吉安市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收费标准以及管理的意见》,创新教师配备保障机制,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目前,省示范幼儿园达到20所,实现了各县(市、区)全覆盖。

扩资源,强管理,提品质。全市现有已开园幼儿园2191所,其中公办园1049所,较2012年增加公办园866所、普惠性民办园782所。全市在园幼儿17.82万人,较2012年增加6.19万人;教职工2.02万人、专任教师1.22万人,较2012年分别增加1.06万人、0.65万人。

塑服务品牌 优营商环境

□本报记者曾诗敏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政务服务不断升级,打造暖心、爽心营商环境,能够进一步增强百姓获得感、幸福感。

近日,戴娟兰将一面写着“情系企业办实事”的锦旗送到了市行政服务中心工程建设窗口工作人员手中。“本来要一个星期才能办好的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没想到两天就办好了。”戴娟兰所在的房地产公司着急办好商品房预售许可证,以便尽快开盘销售,工程建设窗口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在两天时间内就将事情办好,这让戴娟兰很感动,也对他们热情高效的服务连连点赞。

自去年以来,我市全力打造“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营造“四最”营商环境,高质量打造投资创业热土,像戴娟兰这样给市行政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送锦旗的事例不胜枚举。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将我市“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列入全国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典型案例,并向全国推广。“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被省发改委列为江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攻坚典型案例。

“吉事即办”不仅能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更是我市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的有力抓手,也是惠企利民、助力苏区振兴发展的有力举措。随着我市持续深入打造“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企业点单,政府做菜”“政务服务一门办”“领导联点+职能部门对口+特派员驻企”“入企心连心”“综合受理、全科办理”“一网通办”“一网选中介”等惠民利民举措,层出不穷。赣政通、赣服通4.0版上线运行,800多项高频服务事项免证办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吉事即办”成为我市营商环境的重要名片。

在打造“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工作推动下,我市实现不动产登记和税收缴纳线上“一网通办”。不动产抵押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异议登记、查封登记等事项实现“即时办理”。进一步压减办水办气办电时间,普通用户通水时间压缩至10个工作日以内,用气报装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以内,低压小微企业用电报装压减至20个工作日以内。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一照含证”“证照分离”改革,大力推行许可证告知承诺制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7.4万户,较去年同期新增6.3万户,同比增长20.2%。

家门口上班 幸福感满满

□李书哲、本报记者徐瑞春

夏日的井冈红土圣地,处处可见活力涌动、景美人和的美好景象。

“厂里待遇好,逢年过节发福利,中午还有免费餐……”6月23日,在青原区文陂镇拓尔伟电子有限公司生产流水线上,曾桃花面如桃花,笑声爽朗。

性格开朗的曾桃花一度消沉。2016年,做泥瓦工的丈夫在工地上摔伤,干不了重体力活,欠下了20多万元债务。2017年,夫妻俩进拓尔伟公司务工,由于肯吃苦、人勤快,曾桃花还清了外债,翻修了房子,购齐了家电,人自信了,笑容也多了。

据悉,目前该公司年产值3000万元左右,吸纳了周边150余名年纪偏大无一技之长的村民实现灵活就业。家门口上班,收入还不错,员工较稳定。

清晨,140公里之外的遂川县工业园区内,车辆和行人往来穿梭,不少工人从城区赶往园区上班。在务工大军中,就有曾在外务工10年之久的李小将。

为了更好地照顾父母妻儿,多年前,在东莞务工的李小将毅然辞工,回到老家遂川。在仔细筛选过一遍招工岗位后,江西省法萨实业有限公司的经营模式、浓厚的企业文化吸引了李小将。通过应聘,他于2018年5月顺利进入江西法萨。4年来的辛勤工作,他获得了“事业合伙人”的身份,每年不仅享有红利,还能领到一笔“父母工资”。

让李小将感触颇深的是,县里园区建设日新月异,政府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一张“红黄榜”建立起了企业评价机制:由企业对涉企部门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效能进行综合评价,好的授红旗,差的授黄旗,让压力的传导转化为服务效能的直接提升,助力企业做大做强。同时,通过建立“吉岗即聘”就业创业服务新平台,对招工信息和求职意愿进行智能匹配和双向推送;高标准打造园区法治保障联创中心,倡导带领企业学法懂法用法,确保长期稳定的法律服务;开设“法治讲堂”,聘请“法律明白人”为企业老板和管理人员讲课。

“就业不必去外地,打工就在家门口,多好啊!”开心的笑容洋溢在李小将的脸上。

畅通“微循环” 书写“大民生”

□本报记者白灵

“我住在这里10多年了,自从‘断头路’打通了,送孩子上学、出门买菜再也不用绕远路,大大节约了时间,真是挺方便的。”近日,家住市中心城区道署坪路附近的陈玉说起这几年身边的变化,由衷地为城市道路“微循环”工程点赞。

以前,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出现了一些“断头路”,不仅阻碍市民出行,地下管网也由此受阻,管线由此中断,严重影响了城市功能与品质,逐渐成为城市之患、民生之痛。

而今,走进吉安各地,到处都可以看到畅通“微循环”带来的改变:吉州区光明路工程,自东向西,将市中心城区井冈山大道、吉州大道以及君华大道连接贯通;文忠路微循环改造项目,打通了青原大道与赣江风光带沿岸,有效缓解了青原大道通行压力,将美丽风景自然融入城区……

打通“微循环”,工程虽小,却并不容易。畅通“微循环”项目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多,每一条“断头路”的形成,都是各种矛盾问题的多年积累,且施工过程又不能影响百姓通行。

面对征地拆迁难题、历史遗留问题、建设施工难题,我市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树立鲜明的工作导向、发扬强烈的攻坚精神、秉承坚定的人民立场。成立了指挥部、工作组,专门形成了协调机制,在市城建重点项目推进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了领导机制。同时,下设6个工作组,分别由吉州区、青原区、庐陵新区和市住建局、市房管局、市城投公司负责,强化协作配合。其他相关市直单位密切配合,形成了工作合力。党员干部在项目建设中大力发扬“担当实干、马上就办”工作作风,迎难而上,攻坚克难。

在实施过程中,我市注重把握“以点带面、分步实施”的推进节奏,强化“两进度、两对标”的调度机制;在攻克难点中,注重“统一实施、集中攻坚”征地拆迁,运用“多评合一”审批机制;在工作标准上,既把握了“追求一流”的质量标准,也考虑了群众“用得上、用得好”的民生需求。

据了解,2017年起,我市经过3年努力,“微循环”项目指挥部完成111条道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约22亿元,实现通车总里程61.8公里,消除城市发展中现实的痛点,畅通“微循环”,书写“大民生”。

改造“老小区” 忧心变舒心

□本报记者范小勇

6月24日一大早,吉州区电信小区83岁的龙华里提着一大袋蔬菜乘电梯回家,十几秒时间就到了6楼。“再也不用喘气爬楼了。”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该小区不仅加装了电梯,还进行了全方位改造,成了市中心城区的“明星小区”。这只是我市老旧小区改造的一个缩影。

民生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高位推动下,我市老旧小区改造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均取得较为明显的进展。在老旧小区改造中,以更新改造基础设施和必备的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缺失、设施设备陈旧、功能配套不全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此,我市出台《吉安市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实施意见》,用3年时间,改造了888个老旧小区。

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从2019年起,到2021年基本完成。我市根据小区实际情况,分完善型小区、功能型小区、综合型小区3种类型,围绕改造基础设施、改观小区面貌、改善房屋功能、改优居住环境四个方面实施提升改造,将百姓最关心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完善,雨污管网维修完善,拆除违章搭建,建筑物立面改造和屋面修缮,增设服务性设施等纳入改造范围,通过改造将百姓“忧心”变为“舒心”。

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我市不唱“独角戏”,不搞“一刀切”,坚持“方案共谋、环境共管、服务共享、效果共评”理念,引导群众参与贯穿全过程,以“微改造”为群众创造幸福新生活。

吉州区竹笋巷打造家门口的党史学习教育微基地“初心小院”,既让群众在家门口学党史、忆初心,又守护了老旧小区改造后的绿色家园,被生态环境部列入2021年全国绿色低碳典型案例。永新县投资1.28亿元实施“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以“针灸”式手法对古城进行微更新,秀水片区、禾川大街片区等3个老旧小区完成华丽变身,如今这片集浓郁古风和现代时尚的古城老街已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地。

老旧小区展新颜,升级改造暖人心。改观小区面貌,“脏、乱、差”变成“净、畅、美”,一个个老社区“靓”起来;改善房屋功能,楼顶防水、墙面加固、安装电梯、更换管网,一栋栋旧房子“新”起来;改造基础设施,修建道路、划定车位、配置充电桩,老街坊的生活品质得到实实在在提升;优化居住环境,养老、托幼、便利店、便民市场等公共服务设施纷纷建起,万千家庭笑语欢声……

夜晚点亮了 业态更活了

□本报记者罗仁瑾

“灯光辉映的水流如梦如幻,为城市夜景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近日,来到后河观看灯光秀表演的市民李先生发出感慨。

幽静的后河环绕着吉安市城南片区,具有提供多元化夜间享受的天然地理优势。近年来,吉安市以水质提升为目标,整治沿岸景观,通过实施后河水生态环境治理项目,打造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景观,后河城市生态绿廊逐渐成形。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与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投资运营后河·梦回庐陵景区,利用水幕投影、景观亮化、互动灯光秀等视觉技术,打造沉浸式、行进式的光影夜游体验项目。

“为点亮吉安夜色,激活城市夜经济,景区将庐陵文化与山水景观相融合,还原了江南望郡的宜人景色。”吉安市城投公司后河·梦回庐陵景区项目负责人漆峰说,“我们设置了山水诗境、十七状元、节义文章等沉浸式光影场景,让庐陵文化动起来、活起来。除了可以乘船观景外,景区还打造了后河水街、芙蓉剧场、庐陵十三书房等创新业态,进一步丰富了城区夜游项目。”

城,因河而变。古后河的复苏,带来的是整个城市的焕新。吉安,不再只有水、有绿,也有夜、有人,夜间的吉安亦迷人。

人,因河而变。沉寂的后河,如今被点亮,人们的夜生活也被点亮。越来越多的吉安人,爱上了在华灯初上时,走出家门,漫游后河,在五彩的灯影中,仿佛置身先秦神话、盛唐幻夜、大宋诗篇,以及许多动人心弦的吉安故事,一场梦回庐陵的光影秀,在如梦如幻的夜游间美丽绽现……

夜间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城市经济活跃度的重要体现。今年以来,我市以夜游为抓手,紧锣密鼓推出后河夜游、渼陂夜游、恩江古城夜游等游览项目,夜间消费新场景在吉安遍地开花,丰富和个性化的夜游体验正在充分释放吉安的夜间消费潜能。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