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白鹭洲> >正文
穿越潭丘
2022-06-13 08:4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穿越千年的潭丘,处处可以感受到厚重的人文历史。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要算千年中洲祠、百年花屋和十年海木源。它们代表着不同时期的潭丘,虽然呈现的方式不一样,但表现的精彩相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屋一巷、一颦一笑,都是潭丘的文化符号,都是潭丘人独特性格和独特文化的体现。

千年中洲祠

初次走进中洲祠堂,就被眼前这座建有600年历史的古朴气派的建筑所征服。门前的石狮、祠内的天井、斑驳的立柱……无一不是时间大师雕刻历史留下的精美痕迹,也是潭丘人对时间和历史的最好见证。

族谱记载,大约在距今1000年的宋朝时期,邹氏兄弟便来到潭丘中洲定居,后开枝散叶,形成新干远近闻名的“五老邹”现象,现有族人5000余人。现在耸立在村中央的中洲祠堂还不是最初修建的那个模样,是后人在原有基础上修建改建而成。

祠堂历来是族人议事之地、宣传教育之地、服务族人之地,是每一个中洲人难以磨灭的家乡记忆、出门在外最好的门面担当。虽然现在祠堂里再也没有族长带着族人大搞祭祀活动之类,但融入族人血脉里的宗族观念,却不会因为形式的褪去,而彻底的改变。就像中国的“家天下”理念深入人心一样,构成了潭丘社会稳定的基本盘,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家族之大,大到可以贯穿一个国家的“经纬”,覆盖所有的领域,关键还在于对它正确引导。如对宗族管理理念的引导、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引导等,不断加强族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强化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在法治还不健全的旧中国,族人要想发展,要想强大,“抱团”是一种自然的选择。大的家庭也确需规章制度来管理,来规范行言,以确保前行的方向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宗族力量的利用,特别是现在的基层管理,既然避不开,不妨想想怎样用好它。

几年前,有幸到中洲村采访,是因为这里是新干县由“乱”变“治”的一个典型,当时该村就获得全国敬老模范村的荣誉。现在的中洲村早已今非昔比,已经是全国文明示范村,是全县的“明星村”。村里的老人介绍,很多问题只要他们出面,村里的年轻人都要“听”。我问他们:“为什么你们说话就这么管用?”他们笑笑说:“因为是中洲的子孙,就要为中洲村的事情着想,没有为什么。”话说得很朴素,但我的理解,这里面一定蕴含着宗族的力量。

百年花屋

说实在,潭丘花屋的造型,在当地是比较另类的一种,典型的西洋风格。大约在一百年前,当地天主教流行,为了便于传教,于是筹资建了这个场所。

现在当然没有人再去做什么“礼拜”了,去的都是向先烈致敬,缅怀历史,铭记初心。1933年,这里便是新干县苏维埃旧址。直到现在,先烈们铿锵的话语,仍在花屋的墙梁之上回荡,当时的场景仿佛历历在目。

回望历史,潭丘的底色是被鲜血染成的红色。在革命战争年代,潭丘人争先恐后,立于潮头,勇敢地站出来,将战斗进行到底。邹努是潭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出去的第一位斗士,也是新干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曾开盛是新干县苏维埃政府首位主席,在潭丘花屋,他坚定地领导了劳苦大众反封建、反旧社会的斗争,对新干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那段时间,潭丘花屋不仅是新干红色政权最耀眼的所在,也是新干县播撒共产主义思想种子最活跃的场所。

到处红旗漫卷,到处红歌嘹亮,到处充满革命人的伟大理想和万丈豪情。新干苏维埃政权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经历的起起落落,让人触目惊心。曾开盛被敌人开膛破肚的惨烈场景,至今让人伤怀。在潭丘花屋一隅,虽闪烁的只是微末之光,但革命的圣火,终将燎原成势,点亮黑暗中新干的未来,照亮新干人前行的道路。

砖瓦不言,但善良的人民不会忘记,花屋经历了怎样的一段艰难岁月。这些故事,一定要讲给后人们听。而这个讲述的方式,就是现在潭丘花屋在做的事情——打造红色名村,在花屋展陈那些不容忘记的历史,激励更多的后人为明天的潭丘,为明天的中国增光添彩。

潭丘花屋的故事肯定还要继续,但这种对信仰对精神的物化,正是对红色基因的有力传承。

十年海木源

于当代的潭丘,海木源绝对是“豪横”的代名词。因为它有“豪横”的资本。这里原本是新干最偏远的山区,虽有一身“武艺”,也穿戴满身的“翡翠”,却只能孤芳自赏,养在深闺无人识。海木源原本是海源和木源两村的合称。但自从有了新主人,取了新名字,不过十年光景,这里便成为新干旅游景区最靓丽的名片。随着景区名气越来越大,潭丘的这抹“绿色”,便越擦越亮,魅力四射。

海木源的出生绝不是凭空而降,当真是时代的“宠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迫切需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滋生了旅游市场的“一日千里”。凭借竹林、小溪以及满目的青山,海木源快速火出“圈”,成为吸金的“洼地”,“两山”理论的最好诠释。

陈氏兄弟无疑是有眼光的,但最看重的还是兄弟俩返乡创业的情怀。为了家乡的发展,他们放弃了很多的机会;为了让海木源发展壮大,他们付出了许多辛劳与汗水。这些是每个创业者的必经之路,但将它置之于改变家乡面貌、谋求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兄弟俩的故事便可以讲得更加动听与感人,讲得更加长久与深情。

海木源要走的路还有很远,最终会走向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千年潭丘的历史中,必定可以留下一笔。至于能不能历经千年,风采依旧,我们拭目以待。

穿越千年潭丘,凝望万般宠爱,点点滴滴,都化作璀璨星河里的点点星光,然而,真正能够留下来的,不被人们遗忘的,又有多少呢?

文/彭建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