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五股龙”
2022-03-14 09:0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千百年来,善良淳朴、勤劳智慧的遂川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许多优秀民间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更是遂川文明史的生动写照。龙灯舞,就是其中之一。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珠田乡珠溪村“五龙下海”,更是吸引眼球。

“五龙下海”又名“五股龙”,又称“龙灯舞”,是流传珠田乡及周边乡镇村居的一种民间灯彩舞蹈。

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1505年间),邹氏族人由南康县邹家地移居龙泉遐富境(今遂川县珠田乡珠溪村遐富境),并将该灯彩舞蹈一并传入,后随着舞龙表演不断丰富、完善,逐步向周边扩散流传,至今“五龙下海”灯彩舞蹈在遂川已传承500余年。

龙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想象出来的。遂川人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用舞龙灯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经过民间艺人不断加工制造,到现在“耍龙灯”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美好、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该龙灯舞采集“二龙戏珠”“单龙舞”“香火龙”等灯彩之精华进行编排融合。绑扎的龙灯身长二十余米,身体直径约为六十公分,龙灯骨架一般采用竹、木、纸、布制作而成,龙身躯体骨架采用竹篾制作,绑扎也是有套数的。是用草纸搓成绳,再进行捆扎。捆扎好后用糊糊住,更易于与龙身画纸相粘贴,骨架也更稳固。

龙身长度的身体节数不等,但均为单数,一条龙大概五、七、九个人组成,一人在前用绣球斗龙,其余举龙表演。

龙灯身体内部按上蜡烛,外部龙身的张表一般是用色纸糊上去,再剪制龙身花纹粘贴上去。各个部位花纹并不一样,都要老师言传身教进行指点制作。现如今,为了方便也会用纱布包裹涂色绘画而成,其形象按颜色不同可分为“火龙”“青龙”“黄龙”等。

相传,“五龙下海”是根据民间传说“太子斩蛇寻亲”的神话故事编创而成。灯队由一只象征着太子的红鲤鱼灯和五条分别为红、黄、绿、蓝、白的五色巨龙(代表阻拦太子寻亲之路的五条巨蛇)组成,其中黄龙为最大。还有一红一黄两颗龙珠以及各色棋牌灯、拜年灯、四季花灯等组成。

舞龙人员加上伴奏乐队人员,全部表演人员多达八十余人。全场表演变化众多,有“五龙进场”“双龙分水”“高车滴水”“麻雀钻秆笼”等十二个主要花节套路,全场紧密相衔、花样迭出,再现了当年太子只身寻亲,勇斩五蛇的壮烈情景。

“五龙下海”常用的特色舞步有“碎步”“矮子步”“骑马步”等,所用曲牌及鼓点有《打八仙》《含金珠》《正月里》《大摆队》《长槌》《急急风》《桃三槌》等。乐队一般由唢呐、大小鼓、大小锣、大小镲、梆子等组成。音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宛转悠扬,流畅连贯,喜庆热烈。一个花节套路使用一个曲牌或锣鼓点,极具浓郁的地域特色和乡土人文气息,充分展现了当地人民群众那种昂扬奋发、不惧艰险、勇于拼搏以及勤劳、淳朴、善良的优良品质。

“五龙下海”灯彩表演形式独特,灯彩制作精美,一直都享有非常高的声誉,多次在全国汇演竞赛中获奖。1984年底,江西电视台在县人民广场拍摄电视片《五龙下海》;1985年春节,“五龙下海”被江西省编辑部录像组收录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1987年春节,上海电影制片《新春乐》节目摄制组在县人民广场拍摄纪录片《五龙下海》;2007年春,县文化部门将“五龙下海”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6月,“五龙下海”被指定为江西省唯一代表队,参加全国(广东潮州)舞龙展演获优秀奖。

文/李晖、刘祖刚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