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白鹭洲> >正文
致礼红色老墙
2022-03-11 09:0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每一抔泥土都凝结先烈的血迹,每一种表达都发自肺腑的崇敬。辛丑岁末,在吉安青原红色老墙陈列馆内,我震撼于这样一种历史回放,钦佩于这样一种情感表达。

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美术师孙永军先生潜心研究表现革命红色内容的平面加立体造型艺术形式,成功的创造出“老墙艺术”,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了一份独特的厚礼。

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到《血沃乡土埋忠骨》《国痛“九一八”》《雪地英雄》《冲出绝境》《把红旗插遍全中国》,每一幅场景皆有原址出处,二十多组画面链接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征程和苦难辉煌。

那盏油灯还在闪烁岁月光辉。红泥墙上,斗笠,草鞋,步枪,还有那副绣嵌红星的粗布挎包。“山村的夜静悄悄,风儿把树叶轻轻地摇。风儿风儿你莫吵,红军哥哥刚睡着。他白天行军又打仗,刚刚睡下歇歇脚,醒来还要和白匪斗,等到胜利传捷报。”

那方题有四分之一错别字的入党誓词和“中国共产党员贺页朵地点北田村”的布帛依旧鲜活。在自己劳作的山村油榨坊内,面向C.C.P,这位45岁的老农用信仰的力量举起右手,将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拟定的入党誓词录之于帛,铭之于心。

那堵绘满日机疯狂扫射惨状的老墙似乎仍在呐喊。抗日先遣,先遣抗日,冒着敌寇的炮火,不屈的中国军民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不垮的钢铁长城。

一堵老墙,即是一段红色记忆,即是一页不朽篇章。老墙既承载历史的波澜壮阔,又承载人间的冷暖悲欢。

我想起长沙板仓的那堵老墙。若不是1982年和1991年两次故居修缮,那沓尘封在杨家老宅的心灵倾诉将永远沉睡在历史深处。洋洋万言的手稿以这样的方式存世———伟大女性杨开慧的千古绝唱!

我想起耒阳街头朱德与刷写红色标语的伍若兰的美好相遇。1929年2月,游击赣南的红四军在寻乌圳下突遭敌包围,为掩护朱德等军部首长,伍若兰手持双枪率部分战士率先突围,将敌人引向自己,不幸负伤被捕,在赣州惨遭杀害。失去爱妻的“红军之父”悲痛至极并久久怀念,曾向访问延安的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深情讲述:“她是一个坚韧不拔的农民组织者,是一个又会搞宣传,又会打仗,能文能武、智勇双全的难得女子。”兰花,成了朱德元帅毕生的感情寄托。

言及“会搞宣传”,中国共产党人及其工农武装因“宣传”而与一堵堵老墙结缘。早在1927年3月,毛泽东同志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就论及:“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经历秋收起义、井冈山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反围剿”斗争和万里长征,在领导这支军队从苦难走向辉煌的毛泽东看来,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忽视了这项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统治阶级削弱了红军的力量。

在湘赣边,在赣南、闽西,在赣东北、鄂豫皖、川陕边,祠堂内外,民居墙头,“配合红军消失白匪,彻底实行土地革命”“扩大红色武装”“优待白军俘虏”“士兵不打士兵,穷人不打穷人”“欢迎白军士兵下级官长来当红军”等标语比比皆是。红军标语以通俗直白的口号语言,质朴明了的书写形式,宣传共产党的宗旨和任务,扩大党和红军的影响,揭露反动势力的罪恶,表达人民大众的愿望,有效地“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赢得“不周山下红旗乱”。

而言及“红军标语”,我则兴奋地与孙永军先生交流起青原的情况。青原为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时期的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赣西南革命根据地斗争中心,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陈毅元帅誉为“东井冈”。回望那段峥嵘岁月,包括东固暴动、东固会师、罗炳辉起义、“二七”会议、“九打吉安”,第一至第三次反“围剿”等中共党史、军史上的重大事件发生在这里,惊天动地的土地革命在这里留下了七年红色烙印。据文物部门普查统计,青原辖区现存能够指认字迹的红色标语有2000余条,其中清晰可见的有316条。尤以东固、富田、文陂、值夏分布集中,几乎是原生态的呈现。老墙,成了这些红色标语的主要产床。中央党史专家考察后惊呼:此为“革命历史的大海洋,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江山不老,岁月留痕。我庆幸生长、工作在这样一片红土地。尤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对辖区的红色遗存有了更深厚的情结。

有这么一个记载。曾经进犯东固的国民党新编第8师师长公秉藩在后来的回忆录中如此感叹:苏区标语很多,用白粉写得很清楚。新五师第九旅旅长王懋德对我说:“我很害怕‘穷人不打穷人’这个口号,如果我们的士兵一旦觉悟,枪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

红色老墙是御敌的阵地,诛心的利器,制胜的法宝,是见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坚挺脊梁。然而,岁月不居,风雨兼程,那些红色历史的活化石至今是否依然安好?面临自然塌毁和人为损坏的双重窘况,我曾不止一次呼吁抑或长叹。毋庸讳言,我们的村庄曾经遭遇过一刀切式的危旧房、土坯房拆除,若不加甄别地拆去,只会让那些见证岁月的红色老墙轰然消失。就在去年底,我挂点联系的某村庄一堵题满中共水东区委宣传标语的红色老墙,被村民以建房用地为由突然拆去。从此,那幅留下历史沧桑的场景只能存储在我的记忆里。

每一堵红色老墙都是有生命的,它的生命由革命先烈的鲜血赋予。这些年来,我时时担忧它们生命的戛然而止,好在有相关部门在予以有力保护。此时,邂逅京城而来的孙永军先生亦让我柳暗花明。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那些红色遗址、老墙何以永恒存世?用艺术再现的方式让其复活、还原、生命延续,我看到了一条爽心路径。

我必须向孙永军先生表达我的请求。我欢呼更多的孙永军先生进驻青原,我期待更多的青原元素红色老墙震撼陈列。

文/石维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