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红圩卖鹅话今昔
2022-02-25 10:1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那是1971年深冬,虽然寒意浓浓,家家清苦,但早有几家顽童偷拿了家中刚买回的短爆竹,在村口点燃炸响,炒熟了乡间的年味。

那天是小年,门前河边的晨雾尚未散尽,阿娒正忙着煮早饭,阿爸已将篾篓盛着的狮头鹅捧出大门口。我听见动静,忙穿上破袄,趿拉着布鞋,喜滋滋地跑向门边,看着篓中五只黑头高冠的狮头鹅。

阿爸前一年在永新修铁路,被滚石砸伤脚踝,因少钱没能医治痊愈。早餐后,阿姐千叮万嘱:“逢圩时,你别乱走胡闯,努力帮衬阿爸早点把鹅卖掉!”

上了马路,我见阿爸挑着鹅篓,一瘸一拐,便说:“阿爸,咱俩一起扛吧?”阿爸苦笑着说:“你这小屁孩比篾篓高不了多少,怎么和我扛呢?蠢蛋。”我心疼阿爸,却无能为力,只好屁颠屁颠跟随他身后,朝十里之遥的红圩奔去。

一路上人流如潮,许多我的同龄人跟在大人后面小跑着,一张张无忧无虑、喜笑颜开的小脸蛋,多逗人喜爱。我们这些活泼天真的细伢仔不谋而合,趁着今天这个年末岁尾的逢圩日,去红圩凑凑热闹。猴急的心让我们脚下生风,不知不觉已到老街口,那棵大榕树正飒飒地飘下许多枯枝败叶,显得狼藉。

俗话道:“小寒大寒,雨雪成团。”幸好还没下雪,可朔风凛冽,前新街和下街冷冷清清,只有约200米长的后街,老店铺敞开着。窄窄的街道,人群熙熙攘攘,摆着一些小摊,大多卖青菜、葱蒜和萝卜,也有卖草鞋、红薯干的,三两家卖鸡鸭。有一个架着小炉灶烹狗肉块卖的,卖主脸上抹着一黑一灰的炭渍,吆喝着:“三分钱一块,包你吃一块还想吃两块!”旁边一个煎豆饼的,豆饼中金灿灿的大黄豆在小油锅内吱吱作响,吸引着我的眼球。多亏外省的人还在红圩挣小钱,耍嘴皮卖狗皮膏药的广东佬、耍猴戏敲小锣的安徽人,给街上添了些许节庆气氛。

阿爸拽着恋恋不舍的我离开,见缝插针地落脚在猪肚街上。放好鹅篓,他欲去店铺中赊些年货,叫我好生守着鹅,我只好傻愣愣地坐在石墩上。因每天放学后,阿娒要我当鹅倌,与鹅们早晚厮守,格外亲近。在人声鼎沸的圩场,五只大鹅摇头晃脑和我“嘎嘎”地打招呼,缓解了我的寂寞。阿爸安慰我说:“别心焦,时辰尚早,山民们须卖掉捎来的山货,才有钞票买鹅。卖掉鹅,我给你买好吃的。”这时我才精神抖擞起来。

忽见对门食品站闹嚷嚷的,密不透风地挤推着排队买肉的人。他们一个个虎视眈眈地盯着肉案,可卖肉的屠夫用粗嗓门叫着:“卖完了,廿七日最后一圩还会杀猪啰!”那些没买到肉的人,只好小心翼翼地把肉票放入贴身衣的口袋,似泄了气的皮球,垂头丧气地离开食品站。我和阿爸在端午、中秋也遭遇过两次。食品收购站得靠社员们踊跃完成购猪任务,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想因“祸”得福,没买到肉的人肯定会光顾我的鹅摊,哪知是我想得美,他们已悻悻地走出街口。

一会儿,阿爸也愁眉紧锁地回到卖鹅的街口,肯定没赊到年货。他看见五只狮头大鹅正狼吞虎咽地吃着菜梗。我也和鹅一样饥肠辘辘,买卖“无人问津”,更使我心情沮丧。阿爸强作欢颜嚷起来:“卖鹅啰!这狮头鹅皮嫩肉多,一斤六角,走过路过,切莫错过!”我也跟着提高嗓门吆喝。不一会儿,就围上来一群人,纷纷打探价格,讨价还价。有的还嬉皮笑脸和阿爸套近乎。他们都希望阿爸将价格降到三四角。这时一个光头佬走近鹅篓,和阿爸搭讪,夸奖阿爸喂鹅有方,又絮叨着农家生活困窘。我一个小孩子也产生了共鸣:生产队劳动日分值只有三四角,而我家的大鹅每只足有七八斤,按每斤六角,买一只得花四到五元,队里得上工十天才能买一只大鹅。但一斤猪肉才七角,将一斤猪肉放入锅内,加一瓢冬瓜,煮成两钵应付过年,一家人将就着尝到肉味儿。多划算呀!可我家养这几只鹅也非易事。阿爸说过,一对鹅崽本钱是三元,还得费神费力。刚买回的小鹅恐被老鼠和小狗咬伤噬死,得天天高高悬挂月余,长大些又得每天傍晚摘好一筐菜叶菜梗,拌好细糠,让鹅们在床边的篾篓中打夜食。阿爸戏说:“胜过服侍老爹。”待鹅们膘肥体壮,又忧虑人们手头拮据买不起……

时近傍晚,店铺内亮起一盏盏昏黄的白炽灯。冬日的夜幕已徐徐垂落,摊贩们大多收拾准备返家,耍猴戏的也偃旗息鼓,看来这鹅是卖不出去了。就在此时,天上掉馅饼啦!一个穿中山装干部模样的人骑着单车停在我的篓前。原来他是财粮委员,正筹备明天公社三级干部会议的伙食。五只肥鹅被他买走了,阿爸特意奖了个大豆饼给我,让我心花怒放。

五十年倏忽过去,如今红色圩场,无论是前新街、后新街,还是下街、河边街、潭前街,都装点得像小南京。左溪河两岸店铺繁荣,灯光璀璨,一个个大红灯笼,一幅幅盛世春联,喷涌着诗情画意。河边和下街的饮食街中,笼藏米果、豆饼薯包、烤羊肉串、炸酥牛排……天南地北的各种风味和袅袅香气,氤氲飘摇。安居乐业的人们老幼相携,从新兴企业扶贫车间迈出的青年男女眉开眼笑。满载着井冈蜜柚的一辆辆卡车跨过左溪河大桥,送往天涯海角……

眼前这沃野鎏金的秀美,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旧圩场相对照,真是天翻地覆,霄壤之别。忆起过往的艰辛,记住生活的初心,感到无比自豪。我深信,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红圩发展前景定会更加广阔美好。

文/王樟生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