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白鹭洲> >正文
一灯如豆
2021-12-24 10:0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作者:刘会然

乡居岁月,与煤油灯相依相伴,是种不了的情缘。

1980年代,在江南赣中,虽然家家户户都牵了电线,装了电灯,但停电是家常便饭,家家户户还是少不了煤油灯。

乡村的煤油灯,造型可谓千奇百怪,各具风格。村人都是就材取材,利用家里的瓶瓶罐罐,自制煤油灯。那时,最好的煤油灯,肯定是从供销社买回的那种带灯罩和底座的玻璃灯。可普通农家,用得最多的是用罐头瓶和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小时候,我做过几盏煤油灯,都是用墨水瓶做的。先用洗衣粉擦洗墨水瓶,再用螺丝钉在瓶盖上旋出一个洞,然后用细铁丝把牙膏嘴固定在瓶盖上,最后把棉线穿进灯头。在瓶中倒入煤油,用火柴点燃灯芯,调节灯芯的长短,一盏自作的煤油灯就可以闪亮登场了。

用墨水瓶做煤油灯看似简单,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比如,在瓶盖上旋洞,得小心翼翼,力道不恰当,就会把瓶盖旋裂。还有,选棉线,要洁净,有疏密度,否则瓶中的煤油就送不到灯头。最有技巧的是,要算处理牙膏嘴和瓶盖的距离。牙膏嘴贴着瓶盖,煤油灯燃烧过久,瓶盖就会熔化,渐渐地,整个牙膏嘴就会掉入瓶中。牙膏嘴离瓶盖太高,棉线的距离就远,不仅上油速度慢,还多耗油,牙膏嘴和瓶盖的空隙,还容易引发火苗。

我哥从小就手脚巧,不仅家里的煤油灯是他做,我二婶三婶家的煤油灯,以及部分邻居的煤油灯,基本出自他的手。大部分人用牙膏嘴做煤油灯,可我哥别出新巧,竟然用自行车轮胎上的铜头气门芯做灯头。在铜头气门芯和瓶盖之间,垫上隔热棉。气门芯铜头做的灯头,高耸挺拔,造型别致,像微型的灯塔。灯头立得高,自然照得远。想熄灭的话,用气门芯盖一旋,灯就灭,动作洒脱。另外,盖着灯头,还可以防止煤油挥发,节约煤油呢。

那时,每家每户都有几盏煤油灯。晚上,吃饭时,碰到停电,就得赶紧点上煤油灯。矮小的煤油灯,放在餐桌上,光芒低浅,只好用倒放的茶杯或瓷碗来当底座,来抬高煤油灯的地位。有时,小孩子莽莽撞撞抢菜时,会把煤油灯撞翻在菜碗中。记得有一次,我就把不小心煤油灯撞翻到刚上桌的紫菜蛋汤里。一家人白着眼,死死盯着我,嘟嘟囔囔,唉声叹气。这盆紫菜蛋汤呢,最后成了几条土猪欢快的晚宴。

少年时的乡间岁月,农忙时,一家人在摇曳的煤油灯下,或选菜籽,或车谷子,或捆稻秸……空暇时,我写作业,母亲缝补衣服,父亲收拾农具。有风吹来,灯光东蹿西跳,一家人的身影就浮动在墙壁上,影子或大或小,或深或浅,幻化成千变万化的图景。一灯如豆,映照着一户农家的春秋冬夏。

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小巧玲珑,适合携带。读初中时,要晚自习。那时的教室里,虽然天花板下也都吊着两颗灯泡,但暗黑的夜晚,昏黄的白炽灯就好像是萤火虫。而且,在1980年代,学校供电极不稳定。一停电,教室里的煤油灯就遍地开花地点燃。如豆的灯火,恍恍惚惚照耀着一张张年少求知的面孔。

由于自制的煤油灯都不带灯罩。有风吹来,灯影就左右飘忽,把火焰吹得酒醉似的东倒西歪。用手挡风,用书挡风,都无济于事。有同学就自制灯罩。材料当然是透光的白纸。先用白纸卷成一个圆筒,再用饭粒黏住两端,简易的灯罩就做好了。如果想灯光更透亮,还可以在灯罩上开一孔活动的小窗。

灯罩虽好,但非一劳永逸。时间一长,摇曳的灯火会把白纸熏黑,烧焦,甚至引燃。记得,同桌的一个灯罩,出其不意燃烧起来,把前面一个女生的长头发也烧着了。幸好扑灭及时,只是烧去了少许发梢。大伙吓出了一身冷汗。

那时,乡野出生的孩子,在读书上乏善可陈,可找乐子的本领却不少。就是在煤油灯上,伙伴们也是其鬼点子频出。最常见的是偷煤油。那时,买煤油还要去供销社。贪吃的同学把家里给的钱,都买烧饼吃了,自然就没有钱去买煤油了。如果时常停电,一周就要耗费一罐子煤油。没有煤油,只好顺手牵羊,趁别人不在时,把别人灯中的煤油,咕噜咕噜倒入自己的瓶里。美其名曰“借”煤油。那些老实巴交的男生和女生,瓶中的煤油,时常莫名其妙地被别人“借”走。可都是有借无还,真是哭笑不得的事情。

最好玩的要算用煤油灯烤豆子。那时,每周一晚上,学校老师都要开例会。没有老师在教室,大伙就天马行空了。调皮的同学把铁文具盒里架在煤油灯上,然后放入黄豆。煤油灯的焰火烧烤着文具盒,把文具盒中豆子炸得噼啪响,蹦蹦跳。数分钟后,豆子渐熟了,加点盐巴,豆子的清香就在教室里弥漫。在缺少零食的年代,烤黄豆自然是美味佳肴。四围的同学纷纷过来抢食。大伙挤得人仰马翻,满地找豆。这样烤的豆子,带着煤油的气息,但同学们还吃得津津有味,吃得满嘴乌黑,像长了胡须。

当然,煤油灯下,看书写作业还是常数。在飘忽的煤油灯下,一颗颗脑袋埋头看书或写作业。有时,上完三节晚自习后,同学们的眼眉、两腮、鼻尖和嘴角,都是乌黑的痕迹。那是在煤油灯下长久熏染的结果。大伙你笑我,我笑你,互相打趣,苦中作乐。

在煤油灯光摇曳的时光,我度过了自己的年少时光。读高中后,在县城,停电的日子就很少了。读大学时,在市区,几乎不停电了。参加工作后,停电都会提前预告。煤油灯渐行渐远,最终走向了一种复古的深渊。偶尔参加烛光晚餐,也是一种虚假的表象,透彻不了年少时的情缘。

乡居岁月,一灯如豆,浮动年少的光芒。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