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笑语柔桑陌上来 ——吴志昆与他的《农耕乡愁》
2021-12-03 09:4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刘立云

我与吴志昆往来已久,情感醇厚。我俩因诗结缘,初识于1981年4月。四十多年来,我先在南昌,后在北京,他先在永新,后在吉安,我们如同一支箭的箭头和箭羽,朝着同一个方向飞。大我五岁的他在我的心目中,学养、见识、阅历,还有我们共同热爱的诗歌创作,都走在我的前面,堪称我的兄长、学长和精神指引。而出生在同一片土地,说着差不多同一种方言,更让我们惺惺相惜,彼此亲切地引为同道和知己。当我们在并不纯真的年代相互纯真地走近,还是感到相见恨晚,感到这一天不应该那么姗姗来迟。

说不清什么原因,他上大学后就不怎么写诗了,据说接踵而至的教学与行政管理,逼迫他改写学术文章和少量散文。许多年又许多年后,他退休了,我也退休了。但他不甘终老沧州,在他晚年落脚的吉安老老实实待着,开始满世界乱跑,尽情享受亲情与友情的红利。与我联系,常常是昨天在他的老家永新给我打电话,今天在他女儿工作的武汉给我发信息,明天又说要去深圳住几个月,那儿有他大学毕业的儿子。有一次,他在北京约我见面,说他来了好些日子了,住在航天城,没问他是否住在杨利伟家,我知道他当过地方大专中文系的掌门人和一所中专学校的校长,桃李满天下;到了晚年,像孔子那样坐着牛车周游列国。

突然收到名叫《农耕乡愁》的这部书稿,他在电话里说,这是他用心写的,有时间可以坐下来读几篇,如果有话要说更欢迎。言下之意,我对他的这些文字应该感兴趣,读了对我有好处。我知道他是个认真的人,因此也认真读了。我承认我读得津津有味,而且是夜以继日地读,废寝忘食地读。读着读着,有一种酣畅淋漓,茅塞顿开的感觉。抬头望天,只觉得天花乱坠,群蜂飞舞,时光倒流。

开宗明义第一篇《乡愁是一条河》,没有交待时代背景,没有铺垫,也没有东风吹,战鼓擂,当今世界上到底谁怕谁,上来就写:“夏日,乡间小住,每日必穿过田垄千余米,来到东山脚下流淌的小河边徜徉,观赏其实并不算十分美丽的青山绿水。感谢来自鄱阳湖的农民,他们承包了河西田野,不至于抛荒,恰此时稻禾茁壮,满垄葱绿,正抽穗扬花,常有一只、两只鹭鹳,从稻田飞起;甚或是一行、一群拉出雪色白练,漂移在绿野翠岭之间。水滨山麓的河东,曾有塬上塬下落差10余米的两块田畴,塬下一户为村的农家独屋,曾是我记忆起始的童年山居,现已被水患抹平。小河从门前流过,懂事后的记忆常是竹、木排鱼贯而下,鹭鸶鱼鹰的小渔筏溯流而上。门前的木桥晃晃悠悠,负薪担茅,荷犁肩锄的农夫和农妇却履险如坦,山歌哟嗬。”

自报家门,虚怀若谷,天然去雕饰的文字似清风徐徐,流水潺潺,又像村子里最老那个鹤发童颜的长者对簇拥在膝下的孩子们像讲古那样讲着被高速公路推平的村落、屋宇、山野和树林。不是他的文字有多美,情景重现有多么逼真。实话说这些我都不在乎,因为我当了几十年的文学编辑,看过的书稿该以数百部上千部计,文字美的见多了。《农耕乡愁》吸引我的,是它的坦诚、谦和,它未被功利和世俗污染的情怀,还有它甘愿为一门新学科的诞生而奠基的分门别类和条分缕析,它像协奏曲的呈示部那样呈现的山川、河流、屋场、炊烟、田野、道路,还有非物质而源远流长的婚丧嫁娶、风物民阜、针头线脑等等,有的像珍稀动物那样早已消失了,绝迹了,永远不可能再生。文字精短、古朴、杂树生花。这就有味道,有品位,有意思了。一本书,我最看重作家的异峰突起,独具匠心。

我说志昆兄捧出这部《农耕乡愁》,似乎有野心勃勃写作一部《赣西风物志》或者《农耕辞典》的企图,抑或步苏联作家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后尘,试图写一部中国的《金蔷薇》,仅仅是就他付出的努力和这部作品显露的可能性而言的。实际上,从一部书的命题、结构和完成度上看,还不能说尽善尽美,甚或还只是一个雏形。准确地说,只有前半部在主题的逻辑范围之内,后半部“履痕心印”应该属于游记,虽然也有杰作,但大多数难免走马观花。而从谋篇布局上看,他显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用《庐陵老街》和《井冈文脉》压卷,以图前后呼应地补回来。但成书的匆忙和仓促是掩盖不住的,即使完成的部分,也未完全成体系。当然,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神仙也没有办法,因为他自觉承担的这项对农耕乡愁的文化追寻,实在是一项繁复而又浩大的工程,事关地域、民族、种群、历史的延续和流变等方面,需要许多地方、许多学科的许多人来共同完成。

(本文系《农耕乡愁》序言节录;刘立云,井冈山籍当代著名诗人、《解放军文艺》前主编)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