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悦读> 榕树下> >正文
章草大家王蘧常
2021-11-12 09: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王蘧常章草作品  

■马于强

在日本书法界曾这样流传:“古有王羲之,今有王蘧常。”这是对王蘧常书法艺术的充分肯定。

王蘧常(1900—1989)字瑗仲,号明两,浙江嘉兴人,生于天津。现当代著名哲学家、史学家和书法家。王蘧常在海内外享有极高声誉,他对章草的研究和发展,可以称为是划时代的,达到了章草的新高峰,创立了朴拙凝重、意态高古的章草新法书——“蘧草”。当代书画大家谢稚柳先生曾经评价说:“是章草,非章草,实乃蘧草。千年以来,一人而已”。顾廷龙先生则赋诗曰:“后王妙墨继前王,云壑当胸万卷藏。纂史传经同盛业,一庐明两字辉煌。”王蘧常在书法艺术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与他渊博的学养、深厚的功力、坚强的意志以及对艺术孜孜不倦钻研的精神分不开的。

王蘧常自幼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5岁即读《四书》《诗经》,7岁就能背诵《礼记》《尚书》《左传》。幼年从“二王”入手,特别是对王羲之的《十七帖》用功甚勤。后经清末大儒、书法家沈增植指点:“治学必须另辟蹊径,一探古人未至之境,或少至之境。倘亦步亦趋,循旧轨辙,功效实稀。《十七帖》虽属右军胜迹,然千百年来,已被人学滥,不如冥索右军所自书之章草为之得。”王蘧常秉承师训,三十岁以后苦攻北碑,并涉入章草,后又经历了二三十年时间,对简牍、钟鼎、篆隶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将金文的古意、碑刻的雄强、篆隶的多变融会贯通,在此基础上对章草的笔法、技法、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直至七十岁以后,创立了融汇古风、立意新颖、独具特色的书体——“蘧草”。

王蘧常在章草上的成就是全方位的,这与其取法高涉猎博有直接关系。他学习章草,除对传世的章草经典作品深入探讨外,更多的精力放在对章草母体的研究上,将章草在特定时期形成的条件、原理、意趣等因素进行剖析,来达到重塑章草面貌的目的。从用笔上看,他不但没有受到楷书笔法的影响,也没有深陷碑学风气之中,以一种圆润厚重的线条代替了北碑的刀凿斧劈的笔法;在笔画的组合上,除大量吸收简、帛、陶文等带有强烈篆韵隶意的偏旁部首融入章草外,特别强调线条圆转,没有细小的牵丝,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化的章草语言;在结体上,以传统经典法帖为对象,有对秦、汉简牍、陶文草字等进行研究和科学嫁接,对大量的章草偏旁部首进行再创造,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逐渐形成了高古深沉、笔力厚重,纵横自然、巧拙互参的个人风貌。

后人对王蘧常书法功力无不给与了极高的评价,称其“无一笔不具古人面目,无一笔不显自己的精神。”其章草书法艺术“博取古泽,冶之于章草之中,所作恢弘丕变,蔚为大观”。王蘧常先生穷尽一生对书法的追求告诉我们,没有深厚和扎实的书法功力,书法创新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王蘧常十分注重品德修养,人品与书品得到完全统一。他撰写了大量的爱国诗文,足见对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愤恨之心。从他《吊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剧怜朝议尚纷庞,事去空闻玉斗撞。如此佳人容可再,谁云国土竟无双。英雄血尽余遗垒,魂魄归应恋旧邦。千载团河东下水,涛声还似鼓铮纵”中可见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一生精于哲学、历史、诗词等研究,几十年著作等身。他在对中华历史、文化脉络和古文学、文字研究的同时,在书法理论和书法创研方面更是造诣颇深。虽然他在书法方面并没有专门著书立说,但在其研究性文章《书法答问》中,对书法学习方法进行了细致精到的分析和解答,提出了书法创作要“一是专一,二是敏速,三是诚正,四是虚心,五是博取,六是穷源委。”所谓“穷源委”,就是强调追本求源,笔笔皆有来历。文字的书写要求有源流和根据,每一个字是怎样起源的,古人是怎样写的,我们不能杜撰。从这个方面来说,王蘧常的章草是有明确来源的。在《章草结构略谈》中提出了章草结构的“五结构四变化”。这些在学界的影响非常大。

王蘧常章草,人谓不落唐以后人一笔,实则不落东汉以后一笔,有三代古朴遗风,其书铜锈斑斑,风蚀雨浸,金石之气浓郁,可谓古今第一。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