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话说宣城邓氏与七琴金堆
2021-09-03 09: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杨璐雪涛

新干县七琴镇金联自然村,紧靠七琴街,原名金堆,古称紫荆堆,其开基祖是十一世祖子澜公,从乐安招携徙居于此,至今八百多年。因开基时,遍地野草成堆,紫荆映日,遂称紫荆堆,荆与金同音,后又雅化成金堆,表达了一方百姓向往财富、追求幸福的良好意愿。  

这金堆百姓都姓邓,但与东郭、金峡等村的“南阳邓”迥然不同,而是“宣城邓”,又称“一夜邓”。打开《金堆宣城邓氏族谱》,南唐列祖李昪、南唐中主李瓂、南唐后主李煜、邓王李从镒等南唐皇帝与封王的文字及图片赫然跃入眼帘,原来金堆百姓出自堂堂南唐世家,是南唐李氏皇族血脉。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命大将曹彬率十万精兵长驱南下,直取金陵,次年十二月金陵城陷。南唐后主李煜奉表出降,立国38年的南唐至此灭亡。后主李煜与其弟邓王李从镒(李瓂第八子,与后主李煜同母,封为邓王,镇守宣城)等宗室一干人,被俘押送至汴京软禁。邓王李从镒的长子、南唐金紫光禄大夫、宁国公李天和此时正在宣城,他惊闻金陵都城沦陷,耻为驱虏,迅速携带家眷和财物,乘船星夜潜逃。他们一路长途舟旅,历尽千辛万苦,辗转洪州,沿赣江来到新淦金水渡,寻得新淦登贤乡桃花溪旁(今桃溪桥背村),见此地偏僻闭塞而山水秀美,遂留下来卜筑而居,暂时躲过一场劫难。  

既已纳降,宋太祖对南唐皇族的待遇并不薄,先后封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和“违命侯”,并赐以豪宅,虽然有屈辱之意,但毕竟无性命之忧,依然锦衣玉食,享受王侯生活。  李煜治国无能,却擅诗词、工书画、明音律,尤其诗词堪称一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年的亡国之君生活,一阕阕凄凉悲壮、意境深远的婉约诗词从其笔下诞生,表达了亡国之痛。  

此时,宋太祖驾崩,宋太宗继位。宋太宗赵光义却没有太祖那样宽厚,得知这些词作他大为恼火:“我大宋对待你这个降王礼遇甚厚,你却图谋复国。是可忍,孰不可忍?”不久,南唐后主李煜死于毒酒。与此同时,缉捕南唐宗室的皇命发往江南诸路。  

消息传到新淦桃花溪,李天和家族必须紧急疏散隐蔽,并且改姓,以其父之邓王封号易李为邓。为避免一网打尽,李天和命其子宣城侯李友信携次孙李琳、三孙李紭、四孙李珄远避吉州军庐陵县云盖乡之招携茅宅(今乐安县招携镇坪头村),长孙李球留守桃花溪,自己则改名惟静,削发为僧,南游闽越,以避戒行。  

南唐宁国公李天和家族从此姓邓,所谓“一夜邓”,就是一夜之间由李姓改为邓姓,这是为保全家族性命而不得已之举。  

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下诏,恩准朝散大夫、盐铁使邓文德(即李天和第四孙李球)的奏章,宽恕庐陵南唐宗室易李姓邓之故,钦赐“南唐世家”金匾一块,立牌坊旌表其子孙贤德。邓氏后代子孙修谱时尊宁国公天和公为一世祖,宣城侯友信公为二世祖,球公、琳公、紭公、珄公为三世祖。为了区分南阳邓氏,又为了不忘南唐李姓渊源,将这一支邓姓命名为宣城邓氏,这就是“宣城邓”的来由。  

宣城邓氏后裔繁衍昌炽,分散在新干、乐安、宜黄、永丰、樟树、丰城、兴国等地,并向闽粤、湖广、云贵、川渝等地迁居,开枝散叶四面八方。新干县境内桃溪、金联、路东、楼前、塘头、花园、乌塘、浒坪、上洲等地,这些邓姓都是宣城邓,出自南唐世家。  

七琴金堆的宣城邓,并不是三世球公的后裔,而是三世琳公的子孙繁衍。三世琳公的七世孙,亦即十世公国珍世居乐安,在宋淳熙己酉(1189年)科举时携子子澜公由乐安上严坑卜居于淦东之紫荆堆,即今七琴镇金联,又称金堆,十一世子澜公成了金堆的开基祖。  

所有的宣城邓中,金堆繁衍发达,人丁最旺,如今有3500人之众。“秋山染翠,琴水流金。”八百多年来的金堆,有秋山之引导,有琴水之滋润,使宣城邓氏这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荫及四方。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