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06-16 17:1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三章  总体要求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二篇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第一章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节  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升级

第二节  以技术普遍应用提升服务水平

第二章  构筑创新人才优势

第一节  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

第二节  打造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

第三章  完善创新支撑体系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第二节  搭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

第四章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第一节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第二节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梯队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第三篇  构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章  强化首位产业核心优势

第一节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第二节  打造细分产业集群

第二章  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优势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第三节  壮大崛起绿色食品产业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第三章  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第一节  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

第二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第三节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第四章  凸显全域旅游品牌优势

第一节  全面推进“三区两网四化”建设

第二节  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第三节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第四节  全力提升旅游品牌

第五节  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

第五章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第一节  实施数字产业化提升行动

第二节  实施产业数字化赋能行动

第三节  实施数字社会建设行动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区域板块布局

第二节  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

第四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第一节  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第三节  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第四节  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第二章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

第一节  健全消费市场

第二节  激发消费需求

第三节  提升供给质量

第四节  优化消费环境

第三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一节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第二节  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三节  加快完善流通体系

第五篇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第一章  推动深层次大改革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第二节  打造“三重”营商环境品牌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二章  扩大高水平大开放

第一节  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第二节  做大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第三节  建立高能级开放平台

第六篇  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第一章  打造吉泰走廊核心增长极

第二章  发力“四大重点板块”建设

第三章  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第二节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节  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第四章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管理水平

第一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第二节  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

第三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第五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第二节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第六章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落实

第一节  承接释放政策红利

第二节  衔接推进对口支援

第七篇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一节  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第二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第三节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第三章  做强做优中心镇

第一节  加快推进产业强镇

第二节  提高中心镇承载能力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一节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节  建设乡风文明新乡村

第三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第四节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第五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一节  促进农村要素合理配置

第二节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第八篇  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第一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第一节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第二节  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第三节  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章  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

第一节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第二节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第三节  打造生态文明试点示范

第三章  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

第一节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第二节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第四章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第一节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进程

第二节  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创新

第三节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第四节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第九篇  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第一章  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第一节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第二节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第二章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一节  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第二节  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第三节  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成果

第三章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第一节  加强文物资源保护

第二节  加强庐陵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节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第四节  推动吉安文化走出去

第四章  拓展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第二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第五章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第二节  完善文化体制机制

第十篇  持续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第一章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第二节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第三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第二章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第二节  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四节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第五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第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节  促进职业教育扩面提质创优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章  深入实施健康吉安战略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第二节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第三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第四节  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

第五章  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

第一节  优化生育配套服务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六章  保障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权益

第七章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第十一篇  开创平安吉安建设新局面

第一章  健全地方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第二章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第一节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第二节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第三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第三章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第一节  保障粮食能源安全

第二节  维护经济安全稳定

第四章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第二节  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第三节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四节  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第五节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章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一节  健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二节  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

第三节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二章  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一节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第二节  加强作风建设

第三章  凝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第二节  凝聚各方强大力量

第四章  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吉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吉安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市委、市政府战略意图,重点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总体部署,同时提出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是全市各级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的行为导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市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新发展阶段、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起步期。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紧紧抓住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迈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步伐。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史上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大力推进“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深入践行“六个奋勇争先”,奋力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有力克服系列风险挑战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连续七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先进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总体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胜利在望。

——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提前三年比2010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突破300亿元,实现“县县过十亿”。经济发展实现“四大深刻变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水平;服务业比重累计提高8.5个百分点,三产比重首次超过二产;超40万农民实现就近城镇化,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协同拉动转变。

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图片1

财政总收入

单位:亿元         

图片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单位:亿元  

图片3

——产业结构加速升级。“146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首位产业、主导产业、富民产业协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产业发展与创新能力相互支撑。电子信息首位产业“点线面体网”全链发展,营业收入“四年翻番”、突破1700亿元,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制造、绿色食品、先进材料等主导产业量质双升,百亿企业、本土企业上市接连突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10个“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地方之一。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5亿斤左右,“六大富民产业”种植面积突破600万亩,“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扩大。旅游“三区两网”已见成效,15个旅游综合集聚区基本建成。成功获批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银行存贷比创出历史新高。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6%。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工业比重分别达54.4%和35.2%,均居全省第一。

三产比例

2015年

图片4

2020年

图片5

——脱贫攻坚走在前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吉安要在脱贫攻坚上作示范、带好头”的殷切嘱托,坚持“三个到位、志智双扶、两表公开、两表认定”工作法则,严格落实贫困县“四个不摘”和非贫困县“四个不减”,大力推进“遇困即扶”及“标准化解困”工作。井冈山市在全国率先脱贫,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困难群众全面脱贫,历史性解决了区域性绝对贫困问题。井冈山精准脱贫工作法入选2017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四个一”产业扶贫和“一领办三参与”“大村长制”等经验模式在全国全省推广。建成扶贫产业基地1500个,联结带动3.1万户、7.3万贫困人口。农村水电路房等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改革攻坚持续深化,改观念、改机制、改方法、改模式“四改联动”全面破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市本级依申请类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率达94.5%,市、县两级“赣服通”“赣政通”全面运行。营商环境评估优化在全省率先开展。成功组建市城控集团。井冈山经开区“一区四园”改革成为全省首创。开放提升全面推进,融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取得实质进展,与深圳市“132”、与厦门市“2211”等对接合作结出硕果。“5020”项目实现全覆盖,百亿项目取得突破。成功创建井冈山综合保税区,获批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开放型经济加速兴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8.2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310.83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

单位:亿美元         

图片6

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图片7

——城乡面貌显著改善。“主轴驱动、区域协同”深度演进,吉泰走廊“四大核心板块”持续发力,市中心城区高铁新区“五指峰、三中心、两区块”加快建设,井冈山经开区跻身全国经开区50强,吉安高新区获批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加快创建国家农高区。城市功能与品质大幅提升,市中心城区“五桥”飞架两岸、“四园”挹翠全城,畅通“微循环”、棚户区改造等力度空前,一举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并顺利保牌。高标准完成1.7万个美丽乡村点建设,美的内涵要义日益彰显。基础设施不断跨越,成功建成“两条铁路、两条高速公路、两座航电枢纽、一座机场扩建”重大工程,赣江(吉安段)三级航道基本贯通,全市铁路、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分别达到726公里、768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镇村组通水泥路。电力装机达到493万千瓦。

——生态环境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33项重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17项制度成果在全国全省推广,颁布实施3部生态环保地方性条例。“河湖长制”“林长制”全面落实。污染防治“八大标志性战役”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攻坚行动”深入开展,38个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全面建成,全市PM2.5平均浓度累计下降28.2%,空气质量保持在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排名全国设区市第30名,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列全省第一。先后荣获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国家低碳城市等“国字号”荣誉称号。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民生实事扎实推进,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7.9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超过40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域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学前教育突破进展,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6.7%,各层次教育全面发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全面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3岁,荣获首届“健康中国”标志城市称号。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试点成效凸显,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文化强市深入推进,成功举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纪念活动,承办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电视剧《井冈山儿女》等文艺精品佳作不断涌现,文化交流活动走出国门,庐陵文化影响力全面扩大。

城乡居民收入

单位:元         

图片8

——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平安吉安、法治吉安建设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大成果,安全生产“三治理一注重”加速演绎,公众安全满意度持续创出新高,连续11年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综治工作)先进市,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入选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践行,“德治、自治、法治”乡村“三治经”全面推行,退役军人“尊崇工作法”、农村“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扎实推进,乡贤统战工作唱响品牌,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有效探索,农村移风易俗取得进展,殡葬改革深入实施,老龄事业和双拥工作健康发展,连续四届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年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强大真理力量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的科学实践指引。也充分证明,市委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两大战略任务”和“六个奋勇争先”战略布局、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对标了中央精神,贯彻了省委部署,契合了吉安实际,顺应了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深刻的启示是,吉安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矢志感恩奋进;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战略,保持奋斗精神,铆住主攻方向,打造核心优势;必须坚持高标工作定位,以一流标准、系统观念和超前眼光,勇于向好的学、向强的比、向高的攀;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带领老区人民为共同富裕美好生活而奋斗,推动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吉安人民。

市“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1

2

第二章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吉安发展环境错综复杂,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变化。

挑战压力持续加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度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冲击不容忽视。全球产业链分工和生产组织网络加速调整,产业链关键部件断供风险上升,对外贸易面临较大风险。国内省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对我市聚集先进要素带来挑战。我市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动能不足、产业层次不高、创新能力较弱、体制机制不完善等突出短板亟待破解。尤其是肩负着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和启动现代化建设的双重任务、面临着危中寻机与进中求好的双重难题,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差距,吉安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机遇条件大有可为。我国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为我市发展提供了总体有利环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我市处于内循环中部核心区域的区位优势、优势行业处于链条中上游的产业优势、绿色发展具备环境容量的生态优势,以及国家中部崛起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等优势资源叠加凸显,为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经过多年发展积累,吉安奠定了坚实的后发基础,呈现出现代新颖的时代风貌和开放创新的强劲势头,激发了弘扬井冈山精神的强大力量。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视察,并对江西提出“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为吉安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综合判断,吉安发展总体上处在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要站在“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两个一百年”的时空维度,按照省委提出的在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和大力传承红色基因上“四个勇创佳绩”的指示要求,进一步向更高目标奋勇争先、力求突破,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努力探索一条革命老区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章  总体要求

“十四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首要战略,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与安全,构建富有吉安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以勇创佳绩、日新月异的风貌加快老区振兴,打造江西中部脊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展望二0三五年,吉安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建成工业强市、农业强市、旅游强市、文化强市,生态吉安、健康吉安、平安吉安、法治吉安建设达到新水平。到那时,全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将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具有吉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电子信息首位产业若干领域占据国内乃至国际制高点。全面建成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取得丰硕成果,形成内外并举、全域统筹、量质双高的开放新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全面延伸,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庐陵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发展新局面基本形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走在革命老区前列。老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锚定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大幅高于全国、明显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130亿元、年均增长7.6%左右,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在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质量效益实现新跨越。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深入推进,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关键领域实现创新突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占GDP比重、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巩固提升,主导产业、实体经济量质齐升,百亿企业梯队加快壮大,百亿企业数量过5家。到2025年,全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3%。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5亿斤左右。

——城乡融合发展开辟新境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迈进新阶段,城镇人口有序扩张;“主轴驱动、区域协同”步伐加快,吉泰走廊一体化初步形成,吉泰走廊对全市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高铁新区对城市建设发展的龙头引领力、中心镇对乡村振兴的支撑带动力日益彰显,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吉安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25%,吉泰走廊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高3个百分点。

——生态环境优势得到新拓展。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纵深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绿色发展程度大幅提升,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步伐加快,“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扎实推进,生态价值转化机制创新突破,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人民群众对生态和人居环境的满意度持续提高。到2025年,全市所有监测断面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含)以上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

——投资创业环境打造新高地。“忠诚型、创新型、担当型、服务型、过硬型”的“五型”政府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四最”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依法保护企业家权益、激发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力的氛围日益浓厚,政企重信诺、投资重便利、服务重效能的“三重”吉安品牌加快塑造。

——民生福祉改善迈出新步伐。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提升,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9%左右,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各类教育事业发展统筹推进,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和防控救治体系加快构建,人民群众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公平、全面、可持续。

——社会文明进步达到新高度。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光荣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广泛弘扬,红色基因深入传承,革命精神生动演绎,庐陵文化精髓与特质进一步彰显,市民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养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巩固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社会治理创新、和谐社会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表

1

2

 

第二篇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水平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紧扣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核心创新优势,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第一章  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区域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集聚创新资源,全面提升创新能力。

第一节  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升级

加快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在“1+4”等优势主导产业领域推进实施一批产业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推动发展升级。

在电子信息重点领域抢占技术制高点。瞄准电子信息产业链关键环节,依托电子信息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专业优势,扶持和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引进高科技种子公司和创新技术团队,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进技术攻关,构建产业发展核心动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电子信息产业深度融合,鼓励传统电子信息企业与各类创新中心深度合作,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研发能力。推动LED新型多功能集成封装、射频器件、显示面板、柔性线路板、数字视频和音频等产业技术攻关,推动半导体照明、5G天线、电子线路板、声学产品等领域抢占国际国内制高点。

在主导产业领域强化技术支撑。围绕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四大主导产业,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大力实施重点技术攻关,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聚焦中医药、医疗器械、化学药、生物药等重点领域,推动生产、加工、制造等技术攻关。先进装备制造重点突破中高档金属成形机床、特种环保电缆、汽车配件、输配电设备、高性能液压件等关键技术。绿色食品聚焦大米、蔬菜水果、油茶、特色畜禽产品加工技术进行创新升级。新型材料加快突破性能及成分控制、生产加工及应用等关键工艺技术,力争在硅基新材料、碳酸钙新材料和林化香料领域占据国内制高点。

在富民产业领域打造技术优势。聚焦“六大富民产业”,围绕良种选育、种植关键技术、产品保鲜及精深加工、数字农业设施应用等关键环节,推动富民产业技术创新、提升竞争优势。井冈蜜柚聚焦母树筛选、良种繁育、果形匀整、果面光亮、风味浓郁,井冈蜜橘聚焦浮皮果控制、富硒栽培等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创新。绿色大米聚焦培育和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开展井冈软粘香味特性改良育种。有机蔬菜聚焦特色品种提纯复壮与新优品种引进,重点研究推广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绿色防控和标准化生产技术。有机茶叶聚焦茶树品种选育、茶叶绿色生产和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茶产品研发等关键领域开展共性技术攻关。特色竹木产业聚集“以竹代木”“竹材变建材”,开展从竹叶到竹蔸全利用技术开发,提高毛竹深加工水平。特色药材产业聚集“三子一壳”、龙脑樟、杜仲、厚朴、绞股蓝、铁皮石斛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深加工开展技术研发攻关。

专栏1  技术攻关重点领域

(一)电子信息领域。

LED新型多功能集成封装,5G无线通信及射频器件技术,8代以上大尺寸AMOLED面板生产技术,高精密度多层电路板、柔性电路板以及特种印制板生产技术,智能蓝牙耳机与生物识别结合技术。

(二)生物医药大健康领域。

高品质中药材种植技术和中药材标准建设,中药健康产品开发与应用技术,保健食品和质量控制技术,现代创新药物关键技术。

(三)先进装备制造领域。

中高档金属成形机床,现代交通电线电缆、特种线缆、环保电缆、低烟无卤线缆、超高压电缆关键技术,新能源汽车“三电”关键零部件(车用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液压紧固件技术。

(四)绿色食品领域。

大米深加工,特色蔬菜及井冈蜜柚等果蔬精深加工,以及乌鸡、板鸭等地方传统特色畜禽加工技术。

(五)新型材料领域。

高透光率光学膜材料、低压反渗透膜材料、高通量反渗透膜材料、超纤复合新材料等关键技术,松香基环氧改性树脂关键技术,纳米碳酸钙湿法加工技术、防团聚等关键技术,硅气烷、有机硅单体的研发生产,8微米、6微米高抗拉强度铜箔生产关键技术。

(六)农业富民产业领域。

井冈蜜柚单产倍增技术、井冈蜜柚品质提升技术、井冈蜜橘浮皮果控制技术、井冈蜜橘富硒栽培规模化控制技术、井冈软粘香味特性改良育种、设施蔬菜高效栽培技术、茶园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毛竹从竹叶到竹蔸全利用技术,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和深加工技术。

(七)数字技术领域。

加快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推动移动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一代网络安全技术等在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领域全面渗透和深度融合应用,提升数字技术创新能力。

第二节  以技术普遍应用提升服务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科技创新,加大民生科技创新供给,提升民生领域整体服务水平。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交通、水、电、气以及通信、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升级,推动建设全覆盖的大数据网络基础设施和大数据中心,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等管理行为大数据支撑。推动生态环保领域技术创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重点开展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资源高效开发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为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提供科技支撑。推进建筑节能技术应用,推广采用安全高效保温的新型墙体材料和新型绿色建材。加强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重点针对生产安全、社会治安、自然灾害监测与预警、突发事件处理等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科技研究与新技术应用示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形成科学预测、有效防控与高效应急的公共安全技术体系。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建设智慧农业,发挥科技创新在乡村振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第二章  构筑创新人才优势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引才聚才育才用才政策体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人才高地。

第一节  建设多元化人才队伍

围绕重点产业和教育、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大力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引进、本土创新人才成长、庐陵工匠培育等三大工程。聚焦“高精尖、归缺专”导向,主动对接国家和省级重大人才工程,大力实施“庐陵英才”计划、T类人才政策和“双百计划”,建设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实施重点产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计划,积极引进技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领域人才引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打造一批符合吉安重大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专栏2  重大人才引进和培养重点工程

(一)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工程。

拓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走进吉安”等高端智力和科技资源合作对接活动,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先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专业优势的经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创业型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到2025年,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30家以上、博士后工作站30家以上,每年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其他高层次或急需紧缺人才500名以上。

(二)本土创新人才成长工程。

实施“吉安籍人才回乡创新创业计划”,鼓励吉安籍人才通过总部回迁、项目回移、资金回流、技术回馈等方式支持家乡建设。强化高校人才供需对接,提高本地高校毕业生留吉比例,加大吉安籍在外就读高校毕业生回吉引进力度。创新支持政策和支持方式,优化本土创新创业人才成长环境,着力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

(三)庐陵工匠培育工程。

依托吉安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职业技术院校,完善现代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加快培育一批应用技术型、有工匠精神的中高级技工人才。加快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一批技能人才培养综合园区。

第二节  打造高质量人才服务体系

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发展环境,完善高层次人才管理和服务机制,开辟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优化人才福利待遇,落实高层次人才住房、医疗、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配套支持政策。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支持用人单位设立“人才飞地”,鼓励通过顾问指导、技术咨询、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优化人才社群环境,积极开展人才沙龙、人才教育培训等交流活动。建立健全市场化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构建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技能型人才多元化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荣誉和奖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第三章  完善创新支撑体系

加快优化创新资源布局、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协作机制,加快构建以区域为支撑,以平台为载体的全域创新体系,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创新潜力、创新动力。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优化创新要素资源配置,强化“四区五园多链”的区域创新布局,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共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创新发展新格局。着力打造井冈山经开区、吉安高新区、井冈山农高区和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四大创新引擎,吸引粤港澳、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打造全市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核心引擎。聚焦各地产业特色,加快推进新干盐化科创园、永丰碳酸钙新材料科创园、峡江生物医药产业科创园、吉水军民融合产业科创园、泰和绿色食品科创园、遂川茶产业科创园六大科创园建设。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1+4+N”重点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各地发展特色,形成多条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

专栏3  区域创新布局

(一)四大创新引擎。

1.井冈山经开区。推进“1+3”主导产业协同创新,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与创新聚集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

2.吉安高新区。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园和创新创业园建设,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打造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点承载园区。

3.井冈山农高区。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在园区建立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双创”孵化基地和绿色食品、智能农机、生物技术产业园,打造现代农业科创城。

4.市中心城区高铁新区。依托“五指峰、三中心、两区块”,构建完整创新创业生态链,打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样板区、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和科创中心。

(二)六大产业科创园。

1.新干盐化科创园。提升氟化工、氯碱化工、生物医药化工、氯气氢气深加工、高端专用化学品产业创新能力,打造特色化工园区。

2.永丰碳酸钙新材料科创园。依托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平台,提升碳酸钙产业精深加工能力,打造全国碳酸钙新材料产业基地。

3.峡江生物医药产业科创园。依托江西中医药大学峡江创新中心,强化中成药、化学药、医疗器械和医疗保健品研发能力,打造省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

4.吉水军民融合产业科创园。发挥国防科工系统对口支援和技术优势,加强园区企业与军工集团在技术改造、产业配套、产品研发等方面深度融合,打造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5.泰和绿色食品科创园。加快建设乌鸡研究院,完善乌鸡黑色素提取和分离工艺研究,研究制定乌鸡黑色素产品国家标准,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6.遂川茶产业科创园。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建设有机茶叶研发中心和赣中南片区良种繁育示范基地。

第二节  搭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

加强与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对接,探索设立“科创飞地”,打造跨省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大院大所科研合作,推动中国工程院信息和电子工程学部吉安基地、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等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深化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在科技人才和基础教育方面的合作,参与创建南昌大学和南昌航空大学国际合作创新研究院,强化与井冈山大学校地合作。加快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研究院、绿色食品研究院、智能农机研究院、金鸡湖数字经济创新小镇、泰和求是小镇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增5家以上国家级创新平台、150家以上省级创新平台。

第四章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

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完善鼓励创新、支持创造、激励创业的政策措施,提升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发展环境。

第一节  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形成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市县两级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2.5%。设立科技投资引导基金、科技重大专项资金。推行科技创新券,引导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引导金融和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扩大“科贷通”规模,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发挥企业投入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三首”示范应用,落实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推动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到2025年,力争全市有研发活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60%以上。加强全域科普工作,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第二节  壮大高新技术企业梯队

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形成以大企业为引领支撑,中小微企业为创新发源地的融通创新格局。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快构建科技型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中小微企业四级全链条科技企业发展梯次结构。深入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参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承担国家科研基地建设任务。到2025年,培育独角兽企业(含潜在、种子)3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

第三节  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全面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知识、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构建充分体现创新要素价值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研发投入后补助、科技成果转化等激励政策,逐步完善对新增的国家和省、市级创新平台载体、创新人才团队、高新技术企业的配套奖补政策。对接“江西省网上常设技术市场”,支持井冈山经开区和吉安高新区设立转移转化分中心和技术交易分市场。落实重大技术攻关“揭榜挂帅”机制,重点围绕工业“1+4”产业“卡脖子”技术和企业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关键技术,发布重大技术需求榜单,广邀科研单位和企业前来“揭榜”攻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设立开发区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基地,支持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服务等专业机构发展。

第三篇  构建提升现代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核心战略,抢抓产业链供应链加速重组重构机遇,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构建富有吉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革命老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示范区。

第一章  强化首位产业核心优势

抢抓京九高铁全面开通和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建设机遇,坚持全域化布局、全要素支持、全链条提升,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芯光屏板链智网”融合发展。

第一节  完善产业发展链条

立足新发展格局,积极承接国内国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抢抓新产品新领域持续拓展和产品迭代升级的机遇,大力实施补链延链强链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关键部件配套产业,促进“链主”型企业和本地配套企业紧密协作,提高本地配套率,实现上游往覆铜板、铜箔、半固化片等基础原材料产品延伸,下游向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终端产品拓展。实施内育外引培育产业龙头方阵行动,打造若干百亿级头部企业,形成百亿企业梯队。到202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5000亿元,占据万亿级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带重要位置,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链条全球商用LED产业基地、全国中高端线路板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智能声学硬件制造基地、全省重要的智能终端配套基地。

第二节  打造细分产业集群

瞄准主攻方向集群发展,重点培育半导体照明、移动智能设备及终端、触控显示、电子电路、5G制造、新兴信息六大细分产业集群。加快壮大井冈山经开区通讯终端设备、吉安高新区数字视听、泰和触控显示、吉州通讯传输等省级重点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吉水电子线路板、安福高端数据线等新省级重点产业集群。

专栏4  电子信息细分产业发展方向

(一)半导体照明产业集群。

支持木林森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LED外延材料、芯片制造、器件封装、全系列应用产品以及支架、光学器件等配套产品,打造集LED智能照明、移动照明应用及器件封装一体化产业基地。

(二)移动智能设备及终端产业集群。

重点支持立讯智造、博硕科技、海能实业、联淦电子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做大蓝牙耳机等智能穿戴,数据线和电子连接器细分领域产品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大力引进上下游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将吉泰走廊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声学硬件制造基地。

(三)触控显示产业集群。

重点扶持合力泰、胜宝莱、中泰和讯等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高分辨、低功耗、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LCD)显示面板及模组。发展高性能液晶材料、偏光片、光掩膜板、大尺寸彩色滤光片等LCD配套材料,以及柔性基板、有机发光材料、靶材等AMOLED配套材料。

(四)电子电路产业集群。

扶持红板、南亚新材料、生益电子、景旺电子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发展PCB下游领域,开发广泛运用于手机主板、电池保护、智能手表、高密度摄像头和车用安全部件多种领域的中高端产品,延伸下游5G通信、工业智能化等行业需求,大力推进PCB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区。

(五)5G制造产业集群。

重点扶持摩比通讯、合力泰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发展终端设备、基站系统、网络结构和应用场景等,加快实施5G产业精准招商、5G企业技术改造,打造配套完整的5G制造产业链。

(六)新兴信息产业集群。

加大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企业引进,强化基础研究与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重点发展符合吉安优势、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产业。

第二章  形成主导产业特色优势

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主导产业,加快集群、创新、融合发展,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体系。

第一节  做大做强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

抢抓大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推进“食、药、医、养、游”等多业态集聚壮大,延伸壮大以医药制造和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中药材种植和中医药服务为两翼,健康旅游、健康药食、康养服务等业态融合的产业链条,建成规模优势突出、产业布局合理、发展特色鲜明的现代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吉安品牌和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把吉安打造成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示范基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

壮大生物医药产业。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支持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先进制药工艺和制剂技术等对传统名优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加快中药经典名方开发及产业化。发挥永丰县、峡江县、井冈山经开区等地中医药产业优势,积极开发国家五、六类中成药及特色中药饮片新产品。加强与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合作,围绕乌鸡、茶、蜜柚、灵芝、富硒大米等系列保健品,合作开发“食药两用”产品。加强生物制药产品标准化研究和技术创新,树立行业标杆,助推产品提质提标。

加快发展康养产业。充分发挥良好生态资源优势,加快打造井冈山国家森林体验基地、羊狮慕康养小镇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培育峡江玉笥养生谷,青原白云湖,遂川热水洲、桃源梯田等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加快引进一批康养旅游重大项目,积极发展研学旅游、中医药养生旅游、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开发自驾旅游、徒步骑行、森林康养、山岳体验等康养旅游新产品,将吉安打造成有全国影响力的康养基地。

第二节  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产业

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应用,聚焦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引进大型成套装备、高新技术装备研发设计和制造企业,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全市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智能农机、电子信息装备、汽车配件、电线电缆及发配电设备、基础件零部件等细分产业。围绕提高与电子信息产业的配套能力,发展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加快培育和引进专用数控机床等电子产品生产及电子产品检测、包装装备生产企业。以井冈山农高区智能农机产业园为主阵地,加快引进国内外农机装备整机制造和零部件配套企业,大力发展以适合南方丘陵地区使用的微型农业机械为重点的智能农机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车载电子、汽车精密模具、汽车控制系统、伺服设备等汽车配件产业。加快发展液压件、紧固件、新型传感器、控制器、精密传动装置、精密轴承、精密刀刃具、模具等基础件元器件产业。聚力发展现代交通电线电缆、特种线缆、环保电缆、低烟无卤线缆、超高压电缆等技术含量高的电线电缆产业。

第三节  壮大崛起绿色食品产业

依托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培育绿色食品产业新兴业态,强化产供销对接,提升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水平。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产业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唱响“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推动全市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600亿元。

壮大传统优势产业。以优质、营养、健康、方便为发展方向,提升优质大米、专用米、米制主食品(米粉)产品加工能力。支持堆花酒业、赣酒酒业、燕京啤酒、百威啤酒、井冈酒业、白凤酒业等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提升白酒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提升啤酒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加强畜禽养殖基地建设,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大力推进泰和乌鸡深度开发,推进遂川板鸭、安福火腿精品发展,积极发展“山牯佬”带皮牛肉等名优传统肉类食品。

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发掘食品文化内涵,融入生态、绿色、环保元素,促进休闲生态农业、健康食品加工与旅游观光相互融合、协同发展,重点培育“茶文化+旅游”“乌鸡文化+旅游”“酒文化+旅游”“蜜柚文化+旅游”等食品观光业态。

第四节  加快发展新型材料产业

以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重大技术装备急需为主攻方向,强化研发创新和技术改造升级,争取在关键产品技术上取得突破,促进产业集优集群。到2025年,新型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800亿元。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特种有色金属材料、新型非金属材料、超纤复合新材料和化学新材料为主攻方向,以纳米碳酸钙、硅基材料、新型键合线材料、特种玻璃、改性树脂等为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新型材料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集聚效益。

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加快永丰省级碳酸钙、吉水林化香料、遂川硅产业和永新复合纤维新型材料基地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五链”向集聚区深度融合,打造一批县域新型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第三章  推进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

突出“五个强化”,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创新、集聚集约,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区、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引领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示范区。

第一节  推动开发区提质升级

深化“创新强园、满园扩园、两型三化”行动,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推进“节地增效”,加快落实“标准地”有关要求,建立以亩均产出为导向的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机制,支持优质高效的开发区扩区调区,推动全市开发区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力争到2025年,“1000亿+500亿+300亿”园区梯度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开发区营业收入突破7000亿元,其中,超1000亿元开发区2家,超500亿元开发区8家以上,超300亿元开发区2家以上。

第二节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推进全市开发区大企业配套服务组团建设,推动开发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园区物流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平台、金融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数字化服务建设,加快开发区“新九通一平”,强化住房、商业服务、教育设施、卫生服务、公共交通供给,提升园区生产、生活服务能力,加快将开发区大企业组团建设成为集生产发展、生活便利、生态优美为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区。

第三节  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

坚持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加强开发区和行政区的统筹协调,完善开发区全链审批赋权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促进开发区管理机构“瘦身健体”。全面推行“管委会+平台公司+产业基金”运营模式和“开发区+主题产业园”建设模式。支持与粤港澳大湾区开发区共建“飞地园区”,探索“双飞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一区多园”改革,建立园区大部制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效能。推行以岗位聘任和绩效工资为核心的人事薪酬管理制度,探索“区中园”等市场化运营模式。

专栏5  开发区布局和发展方向

(一)双核:井冈山经开区、吉安高新区。

1.井冈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百亿企业、百亿项目”培育工程,构建以电子信息为首位产业、生物医药大健康、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同步发展的“1+3”产业体系。打造全球知名LED照明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到2025年,在千亿园区基础上冲刺两千亿园区,跻身全省开发区五强行列。

2.吉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数字视听为核心的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努力打造“中部声谷”、全国智能声学硬件制造基地、全省智能终端配套基地,成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要支撑。到2025年,跨入千亿园区行列,保持在全省开发区十强行列。

(二)多特:一批特色产业园区。

1.吉州工业园区。发展高端线路板产业和数控机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快高端线路板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

2.井冈山市产业园区。发展电子信息、大健康和竹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扩区调区和园区升级,构建形成“一园三区”发展格局。到2025年,跨入200亿级开发区行列。

3.新干工业园区。发展盐化工、箱包、电子信息和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

4.永丰工业园区。发展非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力争打造成为全国非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

5.峡江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加快大健康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中药消炎类新药、剂类中药、中药饮片等中医药及化学药物、医疗器械等,打造省级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到2025年,跨入300亿开发区行列。

6.吉水工业园区。发展电子信息、军民融合和香料化工产业集群。把握国防科工局对口支援的政策机遇,建立军民融合产业研究院。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

7.泰和高新区。发展触控显示和绿色食品大健康产业集群。触控显示打造省级重点产业集群,打造全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冲刺700亿元目标。

8.万安工业园区。发展声学元器件为主的电子元器件产业集群,培育新能源和军民融合两个新兴产业。到2025年,跨入300亿级开发区行列。

9.遂川工业园区。发展电子信息、硅基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打造移动电源制造重要基地和硅基材料产业园。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

10.安福高新区。发展数据线电子元器件产业和液压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打造省级液压产业基地。到2025年,跨入300亿级开发区行列,冲刺500亿元目标。

11.永新工业园区。发展电子信息和超纤复合新材料产业,加快江西物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园建设,到2025年,跨入500亿级开发区行列。

图片9

第四章  凸显全域旅游品牌优势

深入实施“全景吉安、全域旅游”战略,以“三区两网四化”建设为主抓手,全面唱响“红色摇篮,山水吉安”旅游品牌,把吉安建设成国内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把井冈山建设成全国红色旅游首选地。

第一节  全面推进“三区两网四化”建设

持续完善综合集聚区、景观节点区、健养度假区“三区”和线上线下旅游网“两网”建设。全域推进城镇景区化、乡村景点化、山川河流景色化、房屋建筑景观化“四化”建设。合理改造开发城镇,完善基本服务功能,增强观赏性、通达性、功能性、消费性,形成人口相对集聚的多业态美丽城镇。优化村落布局,挖掘乡村特色,融入传统文化,强化景观协调,提升留客能力,建设一批开放式乡村特色旅游景点和精品民宿示范区,打造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强化空间环境规划,整合民居、水塘、田块等点状资源,公路、河道、林带等线状资源,田园、水库、丘陵等面状资源,构筑优美空间环境,形成美丽雅致的城乡面貌。坚持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地方特色与文化内涵相结合,精心建造一批富有特色美感的新建筑,改造一批重要地段的旧建筑,匠心打造建筑的特色美感景观。

第二节  完善旅游配套基础设施

构架全国客源地抵达吉安的“快旅”通道,健全完善换乘方便、接点通畅的旅游交通循环,推进旅游公路建设,进一步提升景区景点通达性。推动旅游专线发展,实现3A级以上景区(点)旅游专线全覆盖,建立有利于居民和游客双方的公共交通系统。完善游客服务体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合理规划全市旅游线路,健全市县两级旅游集散中心,加强景区旅游厕所、标志标牌等设施建设。完善商业街区、酒店、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吉安”。

第三节  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庐陵文化资源,规划整合庐陵文化精品线路,推进文旅融合,建成一批文旅融合示范区、文旅综合体、历史文化旅游街区、文创商品研发基地,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研学旅游相结合,拓展红色旅游发展新空间,助推红色旅游发展升级。加强古遗址、古村落、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注重传统民俗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庐陵文化游与特色乡村游相结合。建设吉州窑遗址公园、庐陵文化生态园、庐陵人文谷、中国进士文化园、田北农民画村、“重见•永新”等文创产品集中展示体验区,扩大吉安旅游品牌影响力。

第四节  全力提升旅游品牌

推进资源大整合、景区大提升、品牌大塑造,创建一批国家5A级景区,力争到2025年,吉州窑、羊狮慕、渼陂古村进入国家5A级景区名录,创建2-3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每个县(市、区)建成一个以上国家4A级景区,实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县域全覆盖。突出“井冈山”红色品牌,精心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把吉安打造成全国红色旅游精品城市;突出旅游品牌差异化,强化互补性,形成旅游业协同发展格局,打造井冈山红色之旅、高铁沿线地域文化之旅、全域绿色休闲和康养度假之旅,把中心城区打造为全市微旅游目的地。大力开展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力争新增2个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县。

第五节  积极培育旅游新业态

实施“旅游+”战略,大力培育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水上旅游、夜间旅游等新业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推进康养度假基地建设,开发康养休闲旅游产品,打造一批森林体验基地、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和水上观光休闲游览精品线路。依托文化遗产和革命圣地资源,建设一批安全适宜的研学旅行基地,将井冈山打造成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市研学旅行发展。加快发展体育旅游,举办国际、洲际自行车、跳伞、低空飞行等热点赛事活动,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户外运动基地。

专栏6  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重点工程

(一)旅游品牌创建工程。

全力推进国家5A级、4A级景区和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到2025年,全市新增5A级景区2个,新增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2个;每个县(市、区)新增一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已有4A级景区的县(市、区)争创5A级景区。每个县(市、区)打造一批以本地名人故居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全力推动旅游购物品牌高端化发展,推进吉安知名品牌与旅游购物品牌深度融合,打造3-5个具有吉安特色的高端旅游购物品牌。

(二)旅游景区通达工程。

全面打通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交通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尽快实现机场、高铁站、汽车站和重点景区无缝衔接,提高旅游景区通达水平。到2025年,4A级及以上景区通一级公路,3A级旅游景点通三级及以上公路,3A级以上景区(点)实现旅游专线全覆盖。

(三)文旅融合发展工程。

全面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康养、体育、健身、农业、工业等深度融合发展,丰富完善“红色摇篮,山水吉安”经典之旅、传承红色基因之旅、康养慢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千年文化之旅、高铁沿线地域文化之旅等精品旅游线路,巩固提升吉安红色旅游影响力,促进旅游各业态全面发展。

(四)旅游产业链延伸工程。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优化商业街区布局,提升酒店、餐饮、娱乐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水平。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新建一个四星级以上宾馆、建成一条夜市经济商业街、有一个以上上规模的商业综合体,有条件的县(市、区)新增一个以上五星级宾馆。

(五)旅游新业态培育工程。

到2025年,全市打造1个国家森林体验基地、1个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4个省级森林体验基地和4个省级康养旅游示范基地;创建1个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3个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打造1条水上观光休闲黄金游览线路,创建1个以上全国热点体育赛事。

第五章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治理,努力建成全省5G产业制造集聚区、全省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全省区块链应用先行区、全省数字化治理应用样板区。

第一节  实施数字产业化提升行动

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聚力发展数字视听、新型显示、5G制造、电子线路板、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产业化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区块链应用产业,在现代农业、智能制造、跨境电商、金融征信等领域打造一批区块链应用场景,培育一批区块链创新企业,形成极具活力的区块链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加快03专项试点,大力发展移动物联网产业,建设“智联吉安”。加快培育人工智能产业。

第二节  实施产业数字化赋能行动

加快数字化技术运用,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智能制造培育、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数字开发区培育等工程,打造一批“智慧工厂”“数字车间”“5G+工业互联网”等示范试点。发挥数字经济赋能传统农业的作用,支持大田种植、园艺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数字化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加快推进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数字文创、数字新媒体等数字服务业发展。

第三节  实施数字社会建设行动

促进数字贸易、数字金融、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培育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线上办公等线上服务新业态。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加强政务数据共享和开放管理,打造高效协同数字政府。依托吉安大数据中心平台,加快“智慧城市”二期、三期建设,建设吉安“城市大脑”,推进重点领域数字化普及应用,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专栏7  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一)数字产业化培育工程。

1.区块链应用产业。到2025年,全市建设2个以上有影响力的区块链开放创新平台及公共服务平台,打造2个以上区块链产业基地,孵化3家以上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区块链软件企业,推动1000家左右企业上链,培育一批区块链创新企业,加快建设区块链产业园。

2.5G制造产业。积极承接华为、中兴、小米等龙头企业产业配套,到2025年,培育3家以上5G元器件、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头雁企业,在吉泰走廊区域打造一批产业基地。推进电子线路板龙头企业PCB(印制电路板)工艺提升,抢占5G高端PCB(印制电路板)市场,打造5G制造产业基地。

3.人工智能产业。培育人工智能重点产品和龙头企业,打造人工智能领域创新平台。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医疗、应急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打造若干个典型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4.移动物联网产业。加快完善全市NB-IOT、eMTC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省内有影响力的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打造井冈山经开区、吉安高新区、泰和高新区、永新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园等物联网产业集聚区。

(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1.智能制造培育工程。到2025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等优势领域建设100个“智慧工厂”、200个“数字车间”,打造20家以上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2.“入网上云”工程。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在产业集群、园区等建立公共型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提升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能力和平台“赋能”水平。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应用节点。到2025年,推动3000家中小企业上云,培育30家上云标杆企业。

3.数字开发区培育工程。积极推进开发区数字基础设施升级、园区管理与服务数字化以及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开发区产业发展、运行管理和公共服务智能化。到2025年,实现开发区数字化功能服务全覆盖,推动井冈山经开区、吉安高新区打造省级数字开发区标杆,企业数字化转型率达到70%以上。

4.智慧物流发展工程。打造全市物流公共信息网络,到2025年,形成1个市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13个县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N个细分领域平台的“1+13+N”模式,推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铁路、港口、民航以及物流园区信息化数据对接,推动物流产业数字化升级。

5.智慧旅游发展工程。加快建设吉安市智慧旅游大数据中心和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一部手机游吉安”。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增强现实等与市域景区深度融合,实现景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加快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建设。到2025年,全市4A级以上旅游景区、博物馆和重要景区博物馆实现智能导游、在线预订、智慧停车等功能全覆盖。

6.数字农业示范工程。重点支持大田种植、园艺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数字化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区块链+农特产品”应用试点。推动智慧农业、订单农业、区块链溯源等新技术在传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助力“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上行。到2025年,建成50个左右农业物联网示范区。

(三)数字社会建设工程。

1.政务服务。加快“赣服通”4.0版建设,打通“赣政通”“赣服通”服务通道,实现更多政务服务事项通过“赣服通”掌上受理、“赣政通”后台办理。推动医保电子凭证上线使用,实现手机扫码即可实现便捷就医购药。

2.社会治理。加快“智慧城市”二期、三期建设,深化“城市大脑”应用,打造智慧全域旅游、智慧医疗、智慧环保、智慧政务等应用体系。

3.人才培养。推动阿里乡村电商学院与实训基地在各县(市、区)全面落地,培养一批县域电商、直播等数字化转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建设。推动阿里本地生活大学与市内企业、院校等联合开展新职业等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认证工作。

第六章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努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竞争力强的吉安现代服务业新体系。

第一节  优化服务业区域板块布局

加快构建“一核引领、区域协同、多板块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空间格局。

“一核引领”:充分发挥中心城区人口集聚、产业条件、基础设施、区位等综合优势,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文化创意、共享经济等高端服务业,做大做强商贸消费,引进培育一批现代商贸综合体和餐饮城、家具城、汽车城等专业性大型商圈,打造成赣中地区服务业发展核心集聚区。

“区域协同”:吉泰走廊县区以国家电子信息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为依托,以服务“1+4”产业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新干县、峡江县、永丰县等北部县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安福县、永新县、井冈山市、遂川县、万安县等南部县区,积极布局旅游休闲、健康养老、商贸零售、文化创意等产业。

“多板块支撑”:加快打造“1+5”高铁新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吉安县城南大企业组团产城融合示范区、井冈山经开区金鸡湖产城新区、庐陵新区现代金融聚集区、井冈山、万安精品民宿旅游聚集区、吉州区城南现代商贸市场、吉水-吉安县庐陵文化文旅产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板块,形成全市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培育现代服务业重点产业

现代金融。着力打造绿色金融、产业金融、数字普惠金融、科技金融、跨区域金融等特色金融体系,完善和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培育壮大地方法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融资租赁等金融机构和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加快庐陵新区金融集聚区、井财基金小镇、井冈山经开区金融产业园等一批金融重大平台建设。2025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达215亿元,占GDP比重达到7%左右。

现代物流。推动现代物流业与现代农业、制造业和商贸业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培育引进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加快推动物流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大力培育冷链物流、快递物流、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等新兴业态,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节点城市。

电子商务。推进互联网平台经济“百千万”工程,推动大平台、大市场、大流通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平台型交易中心和平台经济品牌企业。加快构建市、县、乡、村全覆盖,电商产业园、便民电商、电商扶贫等融合发展的电子商务服务体系,着力培育网上商圈、区域性服务、名优特产品交易等特色平台。深化国家跨境零售进口城市试点,培育跨境电商新兴产业。

会展经济。加快市中心城区高铁新区会展中心和会展配套服务区建设,培育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会展龙头企业,打造若干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品牌展会,推动会展与商业、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联动发展。

临空经济。规划建设井冈山机场临空经济区,布局航空服务、空港物流、电子商务、商贸综合体、健康养生、酒店会展、特色餐饮、红色旅游、农旅融合、文化娱乐等业态。

健康养老。推进医养、康养结合,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建设一批医养结合特色机构和社区。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与社会资本联合建立养生保健机构,发展个性化健康服务、中医特色医疗服务和养生保健产业。

家政服务。深入实施家政服务标准规划引领、素质能力提升、信息平台建设、典型示范带动、诚信体系建设五大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增2个以上家政服务业龙头企业、50个左右家政服务社区示范网点。

加快推动检验检测、环保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法律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专业化服务支撑。提升现代商贸、夜间经济、物业、教育培训、文化服务、农旅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能级,满足城乡居民个性化、多层次需求。

第四篇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推动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全力扩大有效投资,充分挖掘消费潜力,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  全力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两新一重”,加快项目建设,推动投资规模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效益不断提升。

第一节  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聚焦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大方向,系统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基本建成物联感知、高速连接、智能决策、绿色安全、服务民生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物联网、高速智能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工业互联网内外网改造升级,搭建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对传统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推广网络协同制造,建设一批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生产车间。推进千兆宽带、5G网络等一批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到2025年,实现重点城镇、园区、景区平台5G网络全覆盖。

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与传统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加快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和应用技术平台建设。深入实施“智慧+”示范应用,推进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能源、智慧公共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建较为完备的智能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一批集中式公共充、换电站,实现全市城区、园区、主要景区和高速公路、国省道服务区全覆盖。

推进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科技、科研、产业技术创新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前沿,搭建科学装置、工程化平台、中间试验线、检测评价服务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提升对产业的支撑能级。

第二节  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补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城市道路网络体系,实施老井冈山大桥重建工程,完善中心城区跨江通道。加快建设中心城区内、外环快速路,推进区域间交通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城镇主、次干道建设,提高城市道路网络连通性和可达性。健全公交专用道、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系统、行人过街等设施,改善居民出行环境。加大城市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统筹规划地下空间建设,加强城市供水、污水、雨水、燃气、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有序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快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与改造,推进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和县级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加快城市防洪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加快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加强城市公园、绿地、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统筹推进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

专栏8  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工程

(一)主要通道建设工程。

规划实施老井冈山大桥重建、井冈山经开区—富滩跨赣江大桥工程;实施高铁新区站前大道南北延伸、105国道改道等工程,完善城市外环快速路;实施中心城区吉安南大道西延、沿江路北延、滨江大道北延、君华大道北延、中心城区至桐坪机场快速通道、富滩将军山高速连接线等工程,提升中心城区与各城区组团的联系。

(二)地下管网治理工程。

实施“中心城区地下管网治理三年行动”,全面开展中心城区易涝点综合整治,推进雨污分流管网修复改造、排水管网新改建,完善雨洪行泄设施建设,提升排涝泵站运行能力。到2023年,全面完成中心城区易涝点整治和雨洪行泄设施建设,补齐排水防涝及污水处理设施短板,基本消除中心城区内涝隐患。

(三)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扩建螺子山和梅林污水处理厂,新建吉安县污水处理厂,实施井冈山经开区污水收集和尾水排放管网建设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中心城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到2025年,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规模7万吨/日,建设改造污水管网61.56公里,基本实现城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目标。

第三节  扎实推进重大工程建设

聚焦交通、水利、能源等重点领域,高标准规划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加强交通重大工程建设。规划研究并实施一批铁路建设项目,加快打造“四纵两横”铁路网骨架,构建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赣中区域性铁路枢纽。实施一批高速公路和国省干道建设项目,打通省际通道,加快形成“七纵五横”高速公路骨架网络和以市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三环八射”国省道干线公路网。推动通用机场建设,加快形成“1+7”通用机场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吉安港,推进码头群提级改建,全面建成赣江吉安段高等级航道。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和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发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加快形成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公路、机场、高等级航道为骨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加强现代水利设施建设。推进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等重大流域控制性工程,提高应对超标洪水能力。启动赣江流域(吉安段)综合治理工程,深入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沟治理、洪患村河流综合治理以及万亩圩堤除险加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提升河湖库堤防抵抗洪涝灾害能力。完善水资源保障体系,规划建设南溪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水源工程。实施白云山灌区等一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开展泰和县老营盘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打通农田基础水利建设“最后一公里”。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加快建设现代能源体系。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的原则,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推进一批支撑性电源点、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有序发展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加快推进风光水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有效提升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和电力系统运行效率。优化提升高电压等级对外电力输送网络,加快建设高可靠性智能电网,打造赣中电力传输交换区域性中枢。加快推进油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构建多点互联互通输气网架和多气源互补供气格局。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车桩相随、管理规范、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短板。

专栏9  重大交通、能源、水利重点工程

(一)铁路重大工程。

开工建设长赣高铁,争取温武吉铁路高标准规划建设并西延至井冈山(衡阳),力争咸修吉铁路、衡茶吉铁路扩能改造等项目列入国家和省铁路专项规划并启动前期工作,适时开展分文铁路扩能改造、吉厦客专等项目前期研究。

(二)高速公路重大工程。

建成宜春至遂川、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改扩建项目,开工并建成遂川至大余、樟树至吉安改扩建项目,加快推进阳新至武宁至樟树至新干至兴国(吉安段)、兴国至遂川至湖南桂东(吉安段)、峡江至安福至株洲至邵阳等项目前期工作。到2025年,全市新增通车高速公路里程400公里,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

(三)国省道重大工程。

实施G105、G220、G356、G322、S312、S221、S314、S434、S219等国省道新改扩建项目。到2025年,升级改造普通国省干线公路300公里。

(四)水运重大工程。

建成赣江井冈山航电枢纽、万安枢纽二线船闸工程。建成泰和沿溪货运码头。开工并建成赣江赣县五云-万安枢纽库尾三级航道整治工程、赣江新干枢纽-龙头山枢纽二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赣江新干枢纽二线船闸、赣江万安枢纽库尾-新干枢纽二级航道整治工程。配合推进赣粤运河工程建设,开展赣江(吉安段)主要支流与赣粤运河连通规划研究工作。提级改建石溪头、新干河西货运码头,开工并建成青原天玉、青原张家渡、峡江王家、吉州樟山和吉水醪桥货运码头。

(五)民航重大工程。

开工建设井冈山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拓展通用航空功能。建成吉安县桐坪通用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安福、遂川、井冈山、新干、万安、永丰通用机场,建成一批直升机应急救援固定、临时运营基地(起降点)。

(六)能源重大工程。

推动抽水蓄能电站和风、光、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到2025年,力争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装机比例达到35%以上。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力争到2025年全市充电桩数量达到6000座。推动吉安东、吉安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及一批220、110千伏变电站建设,构建“500千伏一横一纵+5个220千伏区域环网”供电主网架。提升油气管网覆盖面和通达度,推进燃气下乡,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市天然气用气总量达到3亿立方米。

(七)水利重大工程。

实施安福县南溪、永新县铁镜山、井冈山下茅坪等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推进实施白云山灌区、峡江灌区、万安右岸灌区、南车灌区、泸南灌区、吉泰盆地灌区等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实施窑里、老营盘、南澳陂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图片10

第四节  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加强项目资金、用地、用林、用能、用砂等要素保障,提升项目服务水平。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生态环保、农业水利、市政、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型增长机制。全面推进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落实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办理模式,深入推进“六多合一”改革,进一步压缩政府投资项目和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

第二章  深入挖掘内需潜力

顺应消费提质升级趋势,实施“优品、兴市、强商、旺客、捷运”行动,挖掘消费潜力,形成供需协同推进局面,加快打造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第一节  健全消费市场

优化城乡消费网络布局,建设一批高品位特色商业步行街、特色商业街和城市大型商业综合体,推动商业综合体和综合(专业)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高铁新区会展旅游商圈、城南“文体健”高品质商圈和古后河绿廊精品夜游商圈,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商圈。推进步行街改造、菜市场适度智能化改造,培育发展品牌首店、特色小店“两店经济”。建设社区基本生活综合消费服务中心、社区便利店,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服务圈。规划建设一批规模适度、功能适用的乡镇商贸综合体,改造提升乡镇农贸市场。培育一批特色商贸小镇和特色村。推动城市物流配送中心、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村末端服务网点建设,构建完善“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渠道。

第二节  激发消费需求

实施实物消费提档升级行动,提高吃穿用等基础消费便利度,落实“房住不炒”政策,稳定住房消费,促进新能源汽车、高品质家电、智能家居等消费。实施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行动,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和教育培训托幼等消费。实施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行动,激发农村吃穿用住行等消费。实施新型消费发展行动,积极培育在线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无接触式消费。严格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第三节  提升供给质量

大力实施质量强市战略,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逐步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质量自我声明和质量追溯制度,全面提升“吉安产品”“吉安服务”供给质量,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加快工业产品、农产品等名牌产品开发步伐,加强老字号、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优质自主品牌。积极开展标准创建,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加快制定新业态新模式的标准体系,推动更多标准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第四节  优化消费环境

加强市场监管,健全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召回制度和市场准入、退出制度,严肃查处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行为。完善举报投诉服务体系,建设快速解决消费纠纷的绿色通道,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红名单’、失信‘黑名单’制度,落实联合奖惩措施。加快建立健全广覆盖、强约束的消费后评价体系,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第三章  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找准吉安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完善贸易投资和流通体系,推动产业有效融入国内国际产业链分工。

第一节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

持续实施产业链链长制,聚焦“四图五清单”,开展集成研究、协同攻关,加强重要制造业领域、重点生产环节和关键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生产工艺的技术研发。深入推进“1+4”产业链铸链强链引链工程,做优产业链,完善供应链,增强全产业链优势和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电子信息产业聚焦优势细分领域,打造集设计、研发、制造为一体的优势产业链条,抢占国内产业制高点和话语权,强化六大细分产业集群产业链之间上下游的产销、技术、人才对接,争当电子信息产业“主力部队”。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型材料等四大主导产业和六大富民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聚集头部企业,做大总量、提升质量,积极融入国内产业链分工合作,做强产业“地方武装”。文化旅游业抢抓高铁机遇,打造一批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优质旅游产品,抢占国内旅游消费市场。商贸物流业坚持线上线下并举、传统业态和新兴业态并重,壮大产业集群。房地产建筑业转变开发模式,建立多元化房地产产品供应体系。强化农产品供给质量和市场营销,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第二节  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

促进投资自由便利化,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实施承诺准营。深化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外资更多投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促进贸易自由便利化,积极复制推广国家自贸区和海南自贸港经验,实施“两类通关、两区优化”、高级认证企业进口免担保验放、进出口食品检测第三方结果采信、货物贸易“一保多用”等创新制度。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实施无纸化通关、不见面审批、货主不到场查验、检验检疫证书信息电子化等模式,实现海关业务一网通办,进一步简化优化货物通关查验等流程。推动实施口岸“三同”,提高监管效率,降低通关成本。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培育和建成一批内外贸为一体的综合商品市场。推动符合条件的专业市场开展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引进培育生产型出口企业,强化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提高出口产品品质,积极开拓“一带一路”等国际市场。

第三节  加快完善流通体系

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启动国家物流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青原区天玉公铁水多式联运物流枢纽、井冈山经开区国际物流枢纽和中心城区高铁货运基地;推动万佶智慧物流产业园、富盈新零售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化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引进顺丰、京东、“三通一达”等国内快递企业在吉安设立省级转运中心,构建高效城乡配送体系。

专栏10  促进消费升级重点工程

(一)市场基础升级重大工程。

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推进一批大型综合(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到2025年,各县(市、区)建成或改造提升1条以上商业步行街或特色商业街、建成1个以上商业综合体,打造1条以上夜市经济商业街;全市共培育10个以上省级、2个以上国家级商旅文融合发展示范区。

(二)乡村商贸升级重大工程。

到2025年,各县(市、区)打造3个以上特色商贸小镇,打造10个以上以观光、采摘、民俗、民宿、品尝等为主题的特色村,每个中心镇建成1个乡镇商贸综合体,乡镇规范性农贸市场实现全覆盖。

(三)品牌创建重大工程。

推进国家地理标志、老字号创建,引进国际国内一线品牌在吉安设立旗舰店、体验店。到2025年,全市新增国家地理标志产品1个,新增江西老字号20家,引进高端品牌50个。

(四)商贸企业培育工程。

到2025年,全市培育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2家,创建实体零售创新转型示范企业10家,农村电商快递综合服务站点实现建制村全覆盖。

(五)流通体系建设重大工程。

加快城乡配送体系建设,补齐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网络和冷链物流短板,提升配送效率和能力。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建成1家以上规模适度、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物流园区,全市新增A级以上物流企业15家、星级以上冷链物流企业2家,市、县、乡镇、行政村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基本实现物流配送网点全覆盖。

第五篇  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聚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塑造“三重”吉安品牌,打造投资创业环境新高地,激发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活力。

第一章  推动深层次大改革

坚持思想解放为引领,开阔眼界思路,打破思维定式,以推进大改革引领大发展。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进改革走深走实。

第一节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坚持以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为导向,破除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市场准入不合理限制和隐形壁垒,推动落实非禁即入、平等准入、承诺即入,依法依规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强化反垄断,依法打击不正当竞争、破坏交易安全违法犯罪。推进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进一步规范城市燃气、自来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医疗废物处置等特许经营行为,深化电力市场化交易。健全产权保护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推动土地、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有效激活、价值转化,完善要素交易市场、规则、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和自由有序流动。完善市场监管方式,建立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加快政府投融资平台整合重组,提升发展规模、信用等级。市级层面在实现规模千亿级市城控集团的基础上,探索整合农林水资源资产,再培育1家千亿级企业,加快组建市金控集团和市旅游集团,推动每个县(市、区)建立1家百亿企业集团。着力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健全派出监管机构。稳步实施职业经理人制度和任期制试点,健全绩效考核及薪酬管理体系,开展员工持股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证券化。加强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建立“主管部门+行业系统”的监管定位和机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闲置,促进保值增值。支持驻吉央企和省属企业发展。

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破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各类障碍和隐性壁垒,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常态化对接服务民营企业机制,推动民营企业维权常态化长效化便利化,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增信力度,降低融资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开展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建立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完善对民营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链条,健全民营企业救助纾困机制。实施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计划,高效运作“领航井冈”企业家研修平台,建立电子信息产业网和企业家俱乐部,加快培育本土企业领军人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民营企业守法合规经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建设一流企业、百年老店。

第二节  打造“三重”营商环境品牌

推进政企重信诺。加强政务诚信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府守信践诺机制,强化政务履约和守诺服务绩效评价,提升政府公信力。深化商务诚信建设,推进生产领域信用建设,依法建立质量诚信报告、失信黑名单披露、市场禁入和退出制度,引导企业在诚信经营、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重诺守信。推进工程建设领域信用建设,深入开展工程质量诚信建设,依法惩处围标串标、违法分包、拖欠农民工工资等行为。加强金融信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惩戒金融失信行为。推进诚信社会建设,加强网络诚信、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大力推进司法公信建设。推进“信用吉安”平台建设,完善信用联合奖惩机制,健全信用修复制度。推进“信易+”示范创建,拓宽惠民便企应用场景。

推进投资重便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理、“一网通办”。持续提升企业开办服务能力,稳妥推进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发票、电子印章在更广领域运用。推进企业注销便利化。深化注册登记制度改革,探索实现市场主体可以登记一个住所和多个经营场所。简化相关涉企生产经营和审批条件,推动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深化售电侧改革,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积极争取“虚拟电厂”区域试点,推动企业获得电力更加便捷优惠。坚持审慎包容、鼓励创新原则,规范平台经济监管,引导平台经济有序竞争、蓬勃生长。加快推广“不见面开标”,探索实行与国内知名建筑企业开展联合体招标。

推进服务重效能。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决策体系,健全重大政策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推广重大决策事项公示和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制定相对统一并动态化调整的市、县、乡政府权责清单,持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确保各项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进一步精简行政许可事项,深化和扩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行动,提高遇困条件下帮扶实体企业的政策应对能力。打造“吉事即办”政务服务品牌,推进政务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便利化,推行政务服务365天“不打烊”,建设全国政务服务满意度一等省份最佳设区市。深化“一次不跑”“只跑一次”改革,整合“12345”服务热线、网上中介超市、政务服务“好差评”系统,打造集政务服务、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于一体的移动政务平台,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就近办、网上办、一次办”的线上线下同步办理模式,推动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办”。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全面实行零基预算,完善财政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增强基层财政“三保”能力水平。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规范发行和有效使用政府专项债资金。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增强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加强重大政策、重大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健全市、县政府性融资担保制度,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升融资担保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完善现代税收制度,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加快优化税制结构,培育壮大地方税税源,稳步提高地方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树立财务融资向管理融资转变、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工作理念,推进金融开放合作,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突出重点受益群体,全力建好普惠金融服务网,搭好数据共享和技术应用两大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强化保险保障,打造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吉安样板”。推进“险资入吉”,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深入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强化储备、培育、辅导、申报、上市梯队建设,推动企业上市接续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家。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确保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

深化各类重点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推动“职教高考”改革,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旅游产业体制和景区管理体制改革,打破“门票经济”路径依赖,不断提升旅游景区市场开放程度和市场化水平。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展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深化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改革,实现市场化运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依法平等保护各类所有制企业产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国有资产产权管理制度,落实农村集体产权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政府定价机制由“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推进水、电、气、交通等公用事业领域价格改革,完善教育、养老、医疗、殡葬等公益性服务价格机制,加强成本监审调查和价格监测预警,强化保供稳价。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备足备好政策“工具箱”,提高经济调节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第二章  扩大高水平大开放

坚持以推进制度型开放为导向,全面融入江西省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扩大开放,打造内陆双向开放新高地。到2025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7亿美元,出口总额达到525亿元。

第一节  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格局

畅通开放通道。优化水陆空一体化通道空间布局,突出高铁主纽带,加密高速公路大网络,拓宽空中大走廊,畅通“南下东进”“北上西联”的开放通道,争取开通起始高铁列车、起始航班,延伸水运航线。畅通物流通道,培育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级物流枢纽。拓展口岸功能,完善吉安陆地港基础设施,稳定运行吉安至厦门、吉安至深圳盐田港铁海联运,加快发展集装箱业务。争取井冈山机场航空口岸开放,扩大航线覆盖面,加密航线运营。

做强开放市场。发挥沿海腹地、内陆前沿区位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RCEP成员国家战略对接,深化国际经贸文化交流,积极组织企业出境参展,发挥中国国际贸促会吉安市支会作用,大力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巩固和扩大日欧美等传统出口市场,积极开拓东盟、非洲、南美等新兴市场。紧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发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辐射多重叠加的区位优势,争取全国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支持,大力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

培育开放主体。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实施外贸企业梯度培育工程,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动重点企业在股权融资、技术攻关、人才培育、产品销售、原材料配套供应等方面深化对外交流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社会团体等与外界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经营模式。

拓展开放领域。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制造业开放程度,进一步放开外资市场准入限制,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强科技创新、金融保险、环境治理、人力资源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业开发与社会资本合作。务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往来,深化教育、文化、卫生、科技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一批文化交流品牌。

深化精准对接。抓住京九高铁全线开通重要机遇,加快推进长赣高铁、温武吉铁路建设,紧盯长珠闽、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深入推广与深圳“132”、与厦门“2211”对接合作模式,强化产业、人才、市场对接,承接前沿技术辐射、产业转移、人才资源和旅游市场。

第二节  做大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推进更高水平“引进来”。坚持“三突出两强化”,推进“三请三回”“三企入吉”,加强专业招商、以商招商,深入推进招大引强,引进一批“5020”重大产业项目和“高大上+链群配”项目。探索产业链招商,聚焦“1461”产业体系,突出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六大细分产业链,统筹现代农业、旅游业和新兴产业,落实产业链链长制,用好“四图五清单”,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三百工程”。推进供应链招商,大力开展供应链百强对接工程,着力引进一批供应链上下游项目,提高优势产业优势产品本地配套率。拓展金融链招商,扩大“基金+”招商、“融资+”招商、“中介+”招商规模,用活用好发展升级引导资金,加快推行产业引导资金、产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技改智能制造扶持资金“三金并举”。健全领导干部挂项目等服务机制,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支撑,切实提高招商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

推进更大力度“走出去”。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加大对外投资,促进外资外贸外经“三外融合”。支持企业到境外设立仓储、物流中心、销售网点、海外仓等,推动优质产业、技术和服务出口。推动农业、建筑业等领域企业对外承包工程,支持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开展并购,进一步拓宽对外经济合作领域区域。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多元化国际经营,努力开拓海外市场。

推进对外贸易稳中提质。优化出口主体结构。大力引进生产型出口企业,建立梯次出口企业培育体系,培育壮大生产企业出口。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稳定国际市场,抢抓后疫情时代全球产业中心加快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支持出口企业获得UL(美国自愿性认证)、CE(欧盟强制性认证)等产品安全认证,获取更多国外市场订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传统出口产业升级改造步伐,大力推进现代制造业、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增加产品技术含量,提高机电等中高端商品出口比例。优化进出口结构。坚持优进优出,发挥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政策优势,探索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共建加工贸易产业园区,鼓励支持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加快打造吉安外贸升级新高地。

第三节  建立高能级开放平台

打造开放核心区。坚持区县联动、共建共享,聚力推进井冈山综合保税区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对标自贸区建设标准,加快建设赣中地区加工制造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电子产品监测维修基地和跨境电商基地,扎实推进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争取开通UPS等国际快递业务,打造全市内陆开放型经济核心区。

夯实开放主阵地。大力提升工业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和旅游景区商务合作、市场开发、投资营运能力水平,打造开放发展重要承载地。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加快建设一批省级合作产业园。开展“双飞地”跨区域合作,鼓励井冈山经开区、吉安高新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与沿海或境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支持各地完善产业链条,重点共建“1+4”产业和数字经济等产业链合作园区。

开拓开放新板块。拓展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开放门户功能,加快培育总部经济、会展经济、旅游经济,打造服务业发展先行示范区。推动湘赣边区域开放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设施互联、信息互通、资源互补,打造对接“成渝双圈”和长株潭的桥头堡。推进新宜吉跨区域合作,打造省内区县合作品牌。支持井冈山浙赣合作总部基地建设,打造以总部经济、酒店会展、研发培训、品牌营销等为主的高新技术总部基地。

专栏11  开放大平台提升行动计划

(一)内陆口岸平台。

加快完善航空、水运等口岸功能,探索建设“电子口岸”。完善吉安陆地港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

(二)综合保税区平台。

以井冈山综合保税区为依托,建设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五大中心”。建设赣中地区加工制造中心、保税物流中心、电子产品检测维修基地、跨境电商基地“两中心、两基地”。

(三)产业合作平台。

加快承接境内外产业集群式转移,加快建设跨区域合作产业园。鼓励国家级开发区和发展水平较高的省级开发区与沿海或境外合作共建“飞地经济”园区,探索建立“园中园”。

(四)经贸交流平台。

用好进博会、中博会、泛珠会等重大经贸平台,参与全省世界绿发会、世界赣商大会、世界VR产业大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深化与深圳“132”、与厦门“2211”等区域经贸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发展平台。

第六篇  统筹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坚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主轴驱动、区域协同”发展格局,打造连接大南昌都市圈与赣州省域副中心城市、支撑革命老区振兴的中部脊梁,打造昌赣高铁经济带主轴,带动城乡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塑造协调发展新空间,建设秀美幸福新家园。

第一章  打造吉泰走廊核心增长极

突出吉泰走廊核心增长极战略地位,推进吉泰走廊融合发展,积极探索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新路径,提高吉泰走廊整体发展水平,打造吉泰走廊高质量一体化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中心城区南北两向带状拓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为先导,大力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吉安县、泰和县、吉水县为卫星城的“一核三卫”吉泰城镇群发展格局。推动走廊区域行政区划优化设置,稳妥、有序推进符合条件的县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工作,增强走廊人口集聚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完善中心城区与走廊乡镇主通道建设,推进走廊内城乡公交互联互通,打造走廊内半小时经济圈。加快推进吉泰城镇群要素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建设,联动提升电子信息首位产业和主导产业能级,提高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建设先进制造业集群区、数字经济先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引领区、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区、新型城镇化核心区,把吉泰走廊打造成为全省高铁经济带的中部脊梁和京九(江西)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带的重要支撑、引领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二章  发力“四大重点板块”建设

充分发挥高铁新区和国家级园区的龙头作用,打造若干产业集群,推进“四大板块”率先发展、优先发展、加快发展,形成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

中心城区高铁新区。坚定“开放前卫、现代新颖、高端一流”目标定位,加快“五指峰、三中心、两区块”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城市框架,优化功能布局,加快构筑“一廊两轴、两核四区”的新区发展格局。聚焦“三大经济”,挖掘庐陵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特色产业潜在优势,全力做活会展经济;加快建成大型游玩乐园,培育引进一批宾招、商贸、餐饮、康养等旅游配套,不断做旺旅游经济;抢抓高铁要素流通机遇,引进企业总部、拓展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加快完善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红、古、金”三馆建设,提高新区功能品质,发挥高铁新区在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和高铁经济带发展的“两个龙头”作用。到2025年,高铁新区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万人,打造成为赣中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新门户。

井冈山经开区。深化“一区四园”改革,优化产业布局、实现错位发展,构建“核心区+延伸区+联动区”的协同发展格局。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数字经济等“1+3+N”产业。加快金鸡湖数字经济创新小镇、工业互联网产业园等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全面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围绕“一心一轴、两翼四区”空间发展格局,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强化生活性服务配套,加快园区产城融合步伐。到2025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营收突破千亿,园区营业收入冲刺两千亿,加快打造全国内陆地区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全省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基地、全省开发区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样板区。

吉安高新区。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步伐,探索“多方共建、企业运作”的运营模式,建设大学科技园,打造高校技术成果产业化承载平台。加快智能制造产业园、创新产业园建设,开展关键领域科技攻关,加快建设创新型高新区。优化园区空间布局,完善大企业组团配套设施,打造科研孵化、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科技产业新城。聚焦电子信息、大健康食品、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四大主导产业,深入实施集群式项目满园扩园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加快打造成为“中国中部声谷”、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井冈山农高区。加快国家级农高区升建步伐,围绕“红壤丘陵+红色资源+绿色生态+高新技术”定位,加快井冈山红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研究成果落地转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精深加工、智能农机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一城三区”建设,加快农业科创城综合服务中心和创新研发、绿色食品、生物技术、智能农机和农业商贸五大产业园建设,培育特色农产品科研试验、示范推广、特色果蔬展示基地,加快打造全国知名的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引领区、全国知名的现代农业高新产业示范区、全国红壤丘陵地区农业产业综合开发示范模板。

第三章  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集约发展,统筹老城区城市更新和新城区建设、产业发展和居住功能、地上和地下空间开发,提升中心城区和县城辐射带动能力,改善城镇生态环境,促进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

第一节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以中心城区建成百万人口城市为目标,按照“西进、东控、北优、南展、中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核、六组团”城市框架。推进“一城三区”融合发展,加快吉安县融城步伐,积极引导资本、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等各类优质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培育发展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总部经济、文化创意等城市产业,做大产业规模和人口规模,增强发展动能。突出强化六大组团交通联系,规划建设城市大外环,构建组团间快速交通体系。合理布局医疗、教育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高水平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建设高质量义务教育及普通高中学校,不断提高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能力。到2025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110万人左右。

第二节  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发挥优势,因地制宜,促进工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产业、新型产业在县城集聚发展,构建产城融合、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板块,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围绕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精准施策推进县城新型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在创业、就业主平台承载作用,推动市场、创业和就业主体在县城根植化,更好吸纳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升县域在城乡发展中的纽带作用。到2025年,全市50%以上的县(市、区)经济总量超过250亿元,60%以上的县城人口超过10万人。

第三节  推动小城镇高质量发展

坚持规划引导,明确功能定位,分类推进小城镇建设,城关镇、县城周边乡镇,主动融入城区发展规划,利用近郊区优势,发展生态都市休闲,打造城区休闲后花园。工业园区所在乡镇,配套园区下游细分产业链,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园区生活服务配套。区域中心镇,培育发展商贸物流、文化旅游、资源加工等特色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短板,不断增强承载力、吸引力和集聚力。远郊山区镇,提高通达便利程度,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做好绿色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文章。加强特色小镇创建,加快培育经济发达镇。

第四章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管理水平

按照“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要求,深入实施城市功能品质提升行动,把城市建设“四不两少”要求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打造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城市。

第一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紧扣“宜居、绿色、韧性、智慧、人文”城市目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保护城市山体自然风貌,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继续实施绿化薄弱地区的绿化改造提升,逐步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持续巩固和提升森林城市建设水平,实现省级森林城市县域全覆盖。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高标准建设城市排水防涝设施,统筹解决城市雨污分流问题,增强城市抵御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扩大节能环保建筑材料,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突出庐陵文化特色,加大旧城改造、老旧小区改造力度,改善老城区面貌,适当控制老城区规模。完善新区优质配套服务,提升新区教育、医疗等服务质量,提高人口集聚能力。深入实施公交优先战略,优化公交线网,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优化慢行空间布局,建设拓展慢行交通系统。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加大公共停车设施建设和治堵治乱力度,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

第二节  加强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

加强城市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规划设计和管控,塑造城市个性,彰显城市建设美的内涵,努力形成“和谐有序、富有生机、精益求精、高雅大气”的城市风貌。围绕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功能地区等重要区域,主要街道、景观廊道等主要轴线,公园、广场、重要建筑等关键节点开展城市设计,促进建筑物、街道立面、天际线、建筑密度、通风廊道、色彩和环境更加协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展现城市风貌。强化“庐陵民居”等建筑符号应用,更好体现城市地域特征和时代风貌。加强城市建筑色彩和建筑风格管控,引导使用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建筑材料。

第三节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统筹建设“城市大脑”,推进城市空间“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管理数字化和精细化水平。开展违规运输渣土、摊点乱摆、汽车乱停、广告乱搭等市容环境整治,推进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活动,推动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深度应用智慧城市建设成果,推动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区就业等公共服务向社区下沉,加快建设现代社区。鼓励在社区居民委员会下设物业管理委员会,落实物业管理属地原则,加强物业服务监督,提高物业服务人运营透明度和规范性。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推动群众更好实现住有所居。

专栏12  城市功能品质提升重点工程

(一)城区公园绿地提升改造工程。

开展全市城镇园林绿化提升专项行动,巩固绿地降坡封尘成果,完成城区周边重要地段绿地降坡封尘,新建改造一批公园、游园,不断丰富城区绿地景观。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实现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中心城区和县城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0%,城区裸露土地100%绿化美化,城区道路树池100%绿化或软覆盖,城区绿地100%完成降坡封尘。

(二)中心城区公共停车设施提质增量工程。

新(扩)建、改造一批停车设施,增划一批停车泊位,有序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各类社团组织等公共机构内部停车设施向社会开放。到2025年,中心城区新(扩)建公共停车泊位3万个,改造临时停车泊位2000个,增划路内停车泊位5000个,开放公共机构停车泊位7000个以上。

(三)城区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分类推进现有老旧小区改造,完善小区水、电、气、路、网等基本市政配套设施,强化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功能,同步推进老旧小区违建整治、绿化景观提升、户外防盗网拆除和更换、屋顶修缮改造、加装电梯、特色文化塑造等工程。到2025年,全市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4.2万户左右。

(四)城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治理工程。

全面补齐城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短板,持续推进全市城区建筑垃圾处理、存量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到2025年,全市建筑垃圾总容量3550万立方米,日处理能力6.5吨,城乡生活垃圾全面实行焚烧处理,五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规模达3700吨。

(五)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程。

在县城和县级市城区以及镇区常住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完善提升公共服务、环境卫生、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设施,到2025年,基本完成县级综合医院提标改造和疫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完成农贸市场达标改造,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实现全覆盖,90%以上的县城建成完善的冷链物流设施。

(六)城区现代社区建设工程。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优化养老托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积极开展老年人居家养老、精神慰藉等服务;完善社区文体活动阵地,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宜居社区试点工作。到2025年,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达90%以上,完成2个左右宜居社区建设。

第五章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以农业转移人口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到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25%。

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巩固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成果,破除各类隐性落户门槛,简化落户手续,统一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标准。探索户籍制度与居住证制度并轨路径,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进一步降低居住证申领门槛,缩小居住证与常住户口在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上的差距。

第二节  保障基本公共服务

优化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提高居住证持有人城镇义务教育、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实际享有水平,逐步实现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享有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

第六章  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政策落实

巩固提升苏区振兴发展成果,用足用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等特殊政策,完善对口支援机制,为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注入强大动力。

第一节  承接释放政策红利

推动全国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吉安电子信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井冈山综合保税区等一批已争取的政策、平台、项目落实落地。争取早日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平台。争取国家部委支持,推动温武吉铁路高标准规划建设,优先布局建设冷链仓库、集配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区域性冷链物流基地,在国家级创新平台申报中给予倾斜,继续支持我市井冈山农业科技示范园升建国家级农高区。围绕推进产业升级、补齐民生短板、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吉泰走廊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等,进一步谋划提报一批重大政策诉求、民生领域的支持事项、重大项目和国家级重大平台,积极对接和争取上级支持,加快释放革命老区振兴战略政策红利。

第二节  衔接推进对口支援

发挥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作用,积极争取中央部委更大支持,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一步健全常态联系沟通机制,推进对口支援由“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多”转变,积极推进“援县促市”,最大限度发挥对口支援的政策效应。强化央企入赣对接工作,推动建立央企与我市重点企业的合作关系,引导企业在我市设立生产基地和研发中心,争取更多的央企项目落户吉安。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与吉安革命老区结对机制,带动产业技术和人才转移。

第七篇  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聚焦脱贫县、脱贫村、农村低收入人口,推进工作重心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

第一节  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

落实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5年过渡期政策,严格执行“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总体稳定,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脱贫地区帮扶机制,健全完善动态监测、保险保障和“遇困即扶”工作机制,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做好易地搬迁扶贫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健全完善资产监管机制,摸清底数、加强监管,确保扶贫资产持续发挥作用。健全内生动力激发机制,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基层组织带领发展能力和脱贫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节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推动扶贫工作重心由解决绝对贫困向解决相对贫困转变,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深度融合、有效衔接,实现共同富裕。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支持脱贫地区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特色种养提升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实现脱贫地区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优化脱贫地区就业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就业稳岗长效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技能,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稳定增收。继续完善脱贫地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推动脱贫地区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完善社会协同扶贫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工作。

第二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稳步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稳定粮食生产。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土地撂荒整治,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推进高标准农田“六大工程”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管护体系,到2025年,新建、提升改造高标准农田70万亩、105万亩以上。巩固和利用水稻生产功能区和油菜籽生产保护区成果,完善支持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抓好双季稻生产,积极推广再生稻,强化病虫害防控,挖掘品种、技术、减灾等稳产增产潜能,提高粮食产量,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稳步提高优质稻、富硒功能稻、有机稻生产比重。落实农业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基本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有限目标、确保品质”的定位,有序推进“六大富民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发展,加快形成富民产业集聚区。着力巩固井冈蜜柚种植品质,完善技术服务,强化质量管理,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推进标准茶园、药园、果园和竹木基地建设。扎实推进井冈蜜橘产业发展,打造全国知名柑橘品牌和优质蜜橘生产基地。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发展泰和乌鸡、吉安红毛鸭和遂川金桔、狗牯脑茶叶、永丰辣椒、横江葡萄、井冈山大米、万安富硒大米等特色产业。

加强畜禽水产养殖。坚持生猪稳产保供和疫病防控相结合,推动生猪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养殖,全面推进生猪生态循环养殖小区建设和运营,常态化加强非洲猪瘟防控,推动生猪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家禽、牛羊等生产基地建设,引导优化肉类生产结构。着力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巩固水库退养成果,控制库区养殖容量,实行人放天养,推进渔业绿色养殖,大力发展稻虾、稻鱼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有序推进大宗淡水鱼养殖。

推进农村三产融合。推进农业“接二连三”,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餐饮、精品民宿、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等生活性服务业。支持发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加快发展农村电商。

第二节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农业技术攻关,强化种子资源保护和利用,推进种子库和育种基地建设,培育推广优良品种。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建设节水灌溉重点工程,同步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现代气象为农服务、动植物防疫等体系建设,提高水稻生产、粮食烘干、果蔬茶生产、植保、养殖等领域的农机作业应用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现代农业微耕技术。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积极发展农业物联网等“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以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龙头,组建“1+13”农科园集团,创新完善园区组织管理、利益联结、要素投入保障、人才振兴等机制,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

第三节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推进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持续推进“三园两场”建设,创建一批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扎实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加强“井冈山”区域公用品牌运营,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农产品出口力度。大力实施特色蔬菜“大品种”战略,形成“井冈系列”“吉安系列”“县域系列”鲜明品牌,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蔬菜大品种。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测机构,加大检验检测力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追溯管理,推动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主体和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示范社纳入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强化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行为,确保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安全。

专栏13  现代农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工程。

到2025年,全市粮食产量稳定在75亿斤左右;井冈蜜柚种植规模达到60万亩,绿色水稻200万亩,有机茶叶55万亩,有机蔬菜165万亩,特色竹木280万亩,特色药材35万亩;井冈蜜橘2万亩,横江葡萄6万亩。稻虾、稻鱼养殖规模15万亩;乌鸡出笼2000万羽,吉安红毛鸭出笼1000万羽,肉鸡出笼8000万羽;生猪出栏430万头,肉牛出栏70万头,肉羊出栏9万头。

(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工程。

以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为龙头,组建“1+13”农科园集团,创新农业产业园区管理机制,推动农业经营主体向园区集中、先进生产要素加速向园区集聚,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水平。推进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工程建设。

(三)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大引强,到2025年,培育粮油、果蔬、特色经济作物、畜牧业、水产品等加工产业集群8个以上,新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0个。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工程。

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到2025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家以上,建成省级示范农业合作社170家以上、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20个以上。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到2025年,全市“三品一标”数量达到600个以上,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生产主体可追溯覆盖率达85%以上,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第三章  做强做优中心镇

发挥中心镇在乡村振兴中的龙头带动作用,突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要素集约,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发展3-5个中心镇,打造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核心样板。

第一节  加快推进产业强镇

出台中心镇建设实施意见,研究制定支持中心镇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推动涉农加工、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符合标准的原料基地、加工车间向中心镇集聚。重点鼓励中心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环境友好、顺应市场、符合标准的加工业。支持中心镇发展农副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电子产品、针织服装、手工饰品等工业品外发加工,积极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打造一批农副产品和工业品加工强镇。鼓励中心镇因地制宜发展商贸物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村电商、健康养生等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康养小镇。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立足自身优势,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文旅产业。支持中心镇统筹农产品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延长农业产业链,进一步增强重点镇的人口和产业聚集能力。

第二节  提高中心镇承载能力

优先发展中心镇对外交通,打通中心镇至周边主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主干线的联系。支持中心镇完善圩镇道路管网、供电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广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加强中心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大力推行普惠制幼儿教育。全面推进中心镇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鼓励市县名校在中心镇设立分校,推动优质教育服务下沉。加强中心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壮大中心镇全科医生队伍。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供给。加快中心镇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和网上办事平台建设,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中心镇延伸。健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吸引乡贤返乡创业,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第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注重形态有序、色彩和谐、主次协调的美感要义,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人人向往的乡村。

第一节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按照“清净整洁、精细秀美”要求,纵深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由集中整治向品质建设迈进。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统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标,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推进电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和规范管理。统筹实施“四好农村路”、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重大工程,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和第三方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第二节  建设乡风文明新乡村

大力培育志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积极发挥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和法治为民意识。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建立健全乡村纠纷调处机制。弘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劳动光荣等社会风尚。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医生、村官、家庭等活动。大力弘扬农村优良传统礼俗,破除各种陈规陋习,大力推行绿色殡葬。

第三节  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农业农村科技人才,培育一批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田教授”“土专家”,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计划,扶持培育一批农场主、种粮能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培育一批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加快培养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人才,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社会各方人士积极投身乡村建设,继续实施“三支一扶”、特岗教师计划和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支持职业院校综合利用教育培训资源,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

第四节  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

健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名录体系,编制并实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着力挖掘培育一批古色、绿色、秀色兼具,发展态势良好的传统村落。推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化建设,借助传统媒介和短视频、VR等新媒体向社会宣传传统村落魅力,争取一批传统村落列入国家保护名录。积极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集中示范市(县)试点。

第五章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坚决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壁垒,促进各类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促进农村要素合理配置

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探索农村宅基地改革,推进永丰县农村宅基地全国试点,抓好试点经验推广,探索完善农村宅基地分配、流转、抵押、退出、使用、收益、审批、监管等制度,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闲置农房,通过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等方式,有序发展民宿、乡村旅游等业态。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质押贷款办法,稳妥扩大农村普惠金融改革试点,创新农业抵押贷款方式,全面推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线上抵押放贷。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完善“财政惠农信贷通”机制,加大农业保险扩面提质。

第二节  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创客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群众参与度,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引导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订单农业”等方式实现规模经营。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引导农民以承包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承包农户开展联户经营,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

专栏14  乡村振兴重点工程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

1.农村公路。以双车道改建、村道拓宽升级为重点,大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到2025年,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所有乡镇、3A级旅游景点联通三级及以上公路,实现农村公路70%县道达到三级以上水平,乡道双车道比例达40%以上,建制村通双车道比例达65%。

2.防洪防汛设施。实施防洪安全建设工程,重点开展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涝区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圩堤加固整治、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升级改造等工作。到2025年,除险加固水库200座、重点山塘500座,治理河段1100公里、涝区90个。

3.能源基础设施。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到2025年,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100%,综合电压合格率达100%,户均配变容量不低于2.3千伏安。

4.信息基础设施。实施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振兴战略,加强农村通信管线、通信基站、机房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5年,实现100%行政村千兆光网覆盖能力,按需推动千兆光纤宽带逐步向有条件的自然村延伸。

(二)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乡村教育质量工程。全面完成乡村小规模学校(含教学点)标准化建设任务,继续实施并扩大特岗计划规模,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每年为乡村学校公费培养500名教师,实现乡村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师资标准化配置。

2.健康乡村工程。强化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合理设置村卫生室。到2025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完成标准化建设,常住人口大于800人的行政村有一所达标的村卫生室。大力推进远程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到2025年实现覆盖乡镇卫生院的基层远程医疗服务系统。

(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1.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到2025年,全面建立以城市供水管网延伸和规模化供水工程为主,小型集中式供水工程为辅,分散式供水工程为补充的供水工程体系,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规模化工程供水率达到75%。

2.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程。在每个乡镇选择5%左右的自然村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逐步探索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和分类收集处置办法,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稳定在98%以上。

3.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巩固农户卫生改厕成果,推进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有效衔接。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以上,农村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全面消灭农村旱厕。

4.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以整县推进方式有序推进乡(镇)政府所在地、行政村委会所在地的中心村、其他自然村污水治理。到2025年,完成211个乡镇圩镇、10000个左右村庄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全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

第八篇  巩固提升绿色生态优势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上走前列。

第一章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第一节  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严格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制定实施全市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计划。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和用地结构调整。积极参与全国、全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林业碳汇实现机制,拓展林业碳汇消纳渠道。实施更为严格的能耗总量和强度总量控制,严格落实国家、省节能减排各项约束性目标任务,严控新增高能耗、高排放项目,淘汰一批钢铁、水泥等落后产能,推动一批高能耗产业企业改造,建立完善重点能耗企业在线监测系统。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和重污染天气应对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开展温室气体监测,探索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生态气象观测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

第二节  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

全面推进赣江全流域治理,聚焦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突出问题,加大生态修复和保护力度,切实抓好生态环境治理“4+1”工程,筑牢赣江中上游生态屏障。持续开展赣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行动,建立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入河排污口监管体系。推进赣江航道整治,建立完善船舶垃圾接受转运处理设施,做好赣江流域重点水域吉安段十年禁捕。强化岸线修复,深入实施赣江两岸10公里范围内露天废弃矿山和被毁山体生态修复,加强沿线水土流失预防监督,将赣江两岸湿地公园、滨江生态绿线、沿岸城区联片成景,全力打造赣江吉安段“最美岸线”升级版。

第三节  持续巩固生态环境质量

高标准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控煤、减排、管车、降尘、禁烧、治油烟”为重点,加大企业综合整治力度,严格执行高污染行业排放标准,开展燃煤锅炉整治和淘汰,加强机动车污染管控,优化能源结构比例。加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开展餐饮油烟污染专项整治工作,不断提高空气质量水平。全方位打好碧水保卫战,提升河湖长制管理水平。持续开展非法采砂和侵占岸线整治。深入开展“清河行动”,推进水质不达标河湖库治理,建立健全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确保不出现城市黑臭水体和劣Ⅴ类水。高质量打好净土保卫战,加强土壤污染管控和治理修复,有效控制土壤环境风险,实现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量零增长。建立健全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强化塑料污染治理,严格落实禁止洋垃圾入境。加快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置设施能力建设,推动实现县级以上医疗废物全收集、全处理,并逐步覆盖到建制镇。

专栏15  生态环境治理重点工程

(一)空气质量提升工程。

重点围绕“保持二级标准”,加强“四尘三烟三气”治理,坚持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在降低PM2.5浓度的同时,遏制臭氧浓度快速上升),大力推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协调减排,持续巩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成效。

(二)水污染治理工程。

以赣江干流、禾水、泸水和遂川江源头为重点,加速开展源头生态保护、点源和面源污染治理、河道生态治理与修复等工程建设,重点推进万安水库重点污染河段水质提升与水生态修复工程、遂川江水源地保护、青原区孤江和富水河流域综合治理、永新县永宁河生态修复及综合整治、永新县溶江(高川段、莲洲段)和芦溪水河道生态治理、赣江流域(吉水段和青原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君山湖水环境综合治理、新干县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隔离防护、万安县和永新县饮用水源保护等项目。

(三)土壤污染治理工程。

严格执行“赣江”干流吉安段及一级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不再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进一步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元管理,加强受污染耕地分类管理,落实污染地块准入管理,有序推进疑似污染地块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等重点项目建设。

(四)城市环境整治工程。

推进县级及以上城市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全面推进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加快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到2025年,全面完成4个县级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建设,提升灰渣和飞灰处理利用能力;市中心城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完成市危险废物处置中心建设。

(五)生态环境监管与能力建设工程。

加快构建河湖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综合评估信息平台,重点推进吉安市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大气颗粒物组分自动监测能力、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能力、污染源自动检测系统、辐射安全监管与监测能力等项目建设。

(六)生态气象监测工程。

组织编制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依托现有天气监测站网,建立温室气体监测网络,获取温室气体浓度观测数据,分析重点区域温室气体浓度动态变化和差异,为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汇的估算、比较、验证评估奠定基础,为“碳达峰”、区域气候变化评估、节能减排政策制订、生态补偿、清洁能源交易等提供科技支撑。

第二章  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综合治理

秉持系统思维,统筹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健全生态安全体系,优化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第一节  加强生态空间管控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管制控制线,科学合理、可持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城市无序扩张。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生态用地管控,制定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细则,为水源涵养、气候调节、洪水调蓄、生物多样性保护留足合理空间。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积极创建井冈山国家公园,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分类管理,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地管控体系。加快推进吉安赣江中游库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多规合一”。加大基础测绘成果获取力度,构建自然资源三维立体“一张图”,实现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在吉泰盆地、北部平原、南部山区等区域,打造各具特色的综合治理“吉安样板”。

图片11

图片12

第二节  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为主,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陆地及赣江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持续深化“林长制”,开展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造林、国家储备林基地等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和生态建养。加大退耕还湖、退耕还湿、退耕还林力度,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全面提升湿地管理水平,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和基本功能。继续开展裸露山体生态修复,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开展退圩还湖还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监管,定期开展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加大候鸟及水生物资源保护力度,防范物种资源丧失和外来物种入侵,严禁捕杀和食用野生动物。

第三节  打造生态文明试点示范

全面推进江西吉安(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试验区建设,构建乡村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自治体系,打造赣中丘陵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深入推进中科吉安生态环境研究院规范运行,推动一批科研成果在我市落地转换,打造红壤丘陵生态综合治理与保护研究示范基地。加快推进井冈山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争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国家级试点,加快井冈山市、安福县等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县建设,推动创建一批国家和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积极争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加强国家、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改革经验总结推广,提炼一批典型经验在省级以上层面推广宣传,进一步扩大吉安绿色品牌影响力。

专栏16  生态系统质量提升重点工程

(一)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优化林分结构,通过人工造林、补植补造、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到2025年,完成人工造林50万亩,封山育林75万亩,退化林修复100万亩。

(二)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

加快峡江玉峡湖、吉水吉湖、庐陵赣江、遂川五斗江、万安湖等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到2025年,实施湿地恢复和综合治理面积3200公顷,新建小微湿地4处,新增省级重要湿地4处。

(三)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削坡、充填、修建挡土墙与截排水沟等工程措施恢复地基承载力与稳定性,消除地质灾害等安全隐患。通过覆土客土、植树种草等土壤与生物措施,进行系统复绿并提升生态修复的景观效果。到2025年,完成各类废弃矿山修复2.267万亩。

(四)水土保持治理工程。

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广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完善水土保持监测站网建设,到2025年,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877平方公里。

(五)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建设工程。

推进江西吉安(千烟洲)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试验区建设,实施生态保护、全流域生态环境整治、绿色产业升级、生态文明理念培育等重点工程,实现流域内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优化,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深入普及。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开展罗霄山脉生物多样性优先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加大松材线虫病虫害防治,实施赣江重点水域十年禁捕。发挥遂川县“千年鸟道”护鸟红色联盟积极作用,打造“千年鸟道”生态保护品牌。

第三章  打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通道

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为抓手,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程度,不断强化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积极畅通“两山”转化通道,加快将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

第一节  推进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着力培育低碳环保经济新业态,推动国有投融资平台与专业环保公司合作,发展环保装备、环保技术、环保服务等绿色产业。优化“1+4”产业布局,实施绿色技术研发创新,着力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和资金链深度融合的绿色工业体系。坚定农业发展的绿色化方向,推动“生态+农业”新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精心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产业集群、产业基地、领军企业和核心品牌,以井冈山农高区为依托,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提高畜禽粪污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服务业,促进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产业优势转化。

第二节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强重污染企业和园区有序清退或搬迁改造,巩固提升煤炭去产能和“地条钢”整治成果。加快推进工业企业清洁化生产、循环化改造、资源综合化利用,深入实施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绿色循环化改造,加快井冈山经开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吉安高新区绿色产业示范基地等国家级平台创建步伐,打造一批特色循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提升“1+12”工业园区循环化和资源利用水平。实施绿色技术创新行动,加快突破一批原创性、引领性绿色技术。

第三节  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积极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推广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组织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全国节能宣传周、生态文明宣传月等主题宣传活动,健全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培训体系。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大力推行交通节能减排,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持续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倡导全民开展“绿色出行”“义务植树”“观鸟护鸟”“光盘行动”等绿色低碳行动。创建国家节水城市,评选表彰生态文明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形成全社会崇尚绿色生活的氛围。

专栏17  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倡导行动

(一)绿色产业基地建设行动。

以龙头企业绿色示范项目为依托,围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节水型企业创建,深入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大力构建工业绿色体系。到2025年,全市省级及以上绿色园区、绿色工厂、节水型企业分别达8个、25个和20个。

(二)循环发展引领行动。

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加快推进井冈山经开区国家级及省级开发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三)节能行动。

进一步强化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重点领域节能、主要污染物减排、节能减排工程等措施,强化技术支撑、完善支持政策,建立公共机构和规模企业能耗监测平台,强化监督检查。到2025年,全市单位GDP能源消耗累计下降13%,能源消费总量增量控制在150万吨标准煤以内。

(四)节水行动。

创建一批节水型灌区和节水农业示范区,建成一批节水型企业,年用水量15万立方米以上的重点企业全部建成节水型企业,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宾馆、医院等打造一批节水标杆单位。推进吉安县、吉水县、泰和县等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

(五)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持续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商场、绿色建筑、绿色出行、节约型机关等创建行动,到2025年,80%的县级及以上党政机关,70%的家庭、学校和社区,50%以上的大型商场达到绿色创建要求。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不低于80%,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不低于70%。

第四章  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

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推动建设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第一节  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治进程

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加强烟花爆竹燃放、水库水质保护等现有条例的宣传教育和落地实施。继续强化地方生态立法工作。加大生态文明公益诉讼力度,完善建立公益诉讼判决履行情况跟踪监督机制。全面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推广实行生态法庭、生态检察等新模式,建立生态环境部门和公安、检察机关联动执法联席会议、重大案件会商督办等制度,实现环境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无缝衔接。

第二节  强化生态补偿制度创新

完善重点流域、森林、草原、湿地、耕地、渔业、矿产等领域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形成生态保护者与受益者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推进流域生态补偿,健全跨市和市内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和转移支付机制,形成流域上下游联动、协同治理的工作格局。加快推进井冈山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建设,推动生态保护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加快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健全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和市场化机制,建立完善财政支持与生态保护成效挂钩机制。

第三节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体系

实施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建立地上地下、陆水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积极培育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鼓励政府与三峡集团、长江生态环保集团、江西省华赣环境集团等开展合作,加大对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投入。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本地环保设备生产企业、服务业企业参与市内环境治理。完善环境信用评价机制,建立排污企业和生态环境社会化服务机构黑名单制度。加强常态化环境风险防控,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健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建立绿色项目库动态发布机制,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将信贷资金投放于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

第四节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

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领导责任体系,加大生态环保责任规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生态文明执纪问责等制度执行力度。深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完善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考核指标评价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企业责任体系,落实排污许可管理要求,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一证式”监管体系,建立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制度。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后评估机制和公众健康影响评估制度。在高风险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强制保险。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改革,强化执法部门协同监管,开展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和交叉执法。

第九篇  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坚持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重点任务,持续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提升文化软实力。

第一章  大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深入挖掘井冈山精神蕴含的核心价值和时代精神,加快推动井冈山精神时代化、具体化、标志化,持续推进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走前列。

第一节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教育,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教育人民工作体系。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常态化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践行革命精神,持续开展“深化学习、示范带动、效果检验”三大行动,时时处处用井冈山精神激励斗志、引领行动、检验成效,教育引导井冈儿女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5周年,开展系列重大纪念活动。将井冈山精神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计划和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班教学内容,广泛开展诵读红色家书和宣介红色经典故事活动,把吉安打造成最讲党性、最讲政治、最讲忠诚的地方。

第二节  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

加大革命文献、遗迹、文物、故事、口述史料等整理保护力度,统筹推进井冈山片区、原中央苏区片区、湘赣片区革命文物整体规划、连片保护、整体展示,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积极创建井冈山革命文化生态保护区,高标准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吉安段建设。持续挖掘阐释井冈山精神的时代内涵,创造一批时代化研究成果。实施红色经典出版文化工程,策划推出一批红色文艺精品。鼓励创建红色党建品牌,加快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弘扬井冈山精神示范带动行动,培育打造一批新时代弘扬井冈山精神的文化标识、人物标志、事例典范。规范提升红色教育培训,打造红色教育培训体系国家标准,将井冈山打造成为全国党员干部党性教育培训基地和全国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第二章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道德规范。

第一节  加强思想舆论阵地建设

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以及党的基层阵地资源整合全覆盖。推进市、县两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建强井冈山报社、吉安广播电视台等主流媒体舆论阵地,努力打造全国地市级一流媒体。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体系。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网络内容综合治理,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全面覆盖各类媒体、公共空间、文化阵地和人群。

第二节  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培养推出一批新时代的先锋模范,组织开展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人物”“新时代好少年”等推荐评议和学习宣传活动。完善吉安网上好人馆建设,建立健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关爱帮扶机制。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主题教育实践。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

第三节  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成果

做实做细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管理和提升,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向县(市)延伸,开展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深化文明交通、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行动,提升全民文明素质。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建立惩戒失德行为机制。加快“信用吉安”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第三章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庐陵文化,深入提炼和展示庐陵文化的精神品质、思想内涵和当代价值,展现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第一节  加强文物资源保护

推进文化遗产项目保护计划,加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大文化考古遗址等珍贵资源保护修缮力度,推进吉州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泰和槎滩陂世界灌溉工程遗址等保护利用,做好安福起凤山汉墓、吉水乌江环壕遗址重大考古发掘与保护开发。综合改造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打造儒林里等一批历史文化街区和传承创新区,加强青原区渼陂古村等传统村落保护和利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长效机制,实施非遗传承人保护计划,积极创建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

第二节  加强庐陵文化传承与创新

深化对庐陵文化精髓和行为特质时代价值的研究阐释,推动名人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进士文化、禅宗文化等特色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组织开展系列学术研讨和庐陵先贤纪念活动。加强历史文献整理和档案资源建设,编辑出版吉安方志文化丛书。实施“互联网+庐陵文化”计划,建立庐陵文化数字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庐陵文化新媒体传播,支持打造庐陵文化品牌栏目节目。编辑出版庐陵文化教材和干部读本,把庐陵文化融入学生课堂和干部培训内容。实施庐陵文化修复创新工程,创造性融入现代城乡生活和建筑风格。

第三节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实施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健全文艺创作扶持和激励机制,推出一批传承革命精神、弘扬传统文化、紧跟时代脉搏、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推荐一批文艺精品参加“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和“群星奖”等评选,力争一批作品入选全国、全省重大展演展览展示或获奖。健全网络文艺创作引导机制,创作更多优秀网络作品。深入开展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书法、文学、舞蹈、绘画、影视剧创作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水平人才,建设一批文艺名家工作室。

第四节  推动吉安文化走出去

扶持彰显吉安特色的文艺作品、非遗项目、文博项目等参与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开展白鹭洲书院文化论坛、阳明心学首践地论坛等重大活动。加大红色文化走出去力度,筹备办好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主动讲好吉安红色故事。鼓励和支持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支持文化企业参加国际性文化节(展),支持重点文化出口企业申报国家级和省级文化出口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推动体现吉安文化特色的陶瓷、中医药、文创、工艺美术等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四章  拓展人民群众文化活动主阵地

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加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提升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逐步形成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街道)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公共文化数字融合工程,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和24小时自助图书馆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庐陵”。

第二节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建立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长效机制,巩固拓展一批文艺创作采风基地和文艺家协会基层联系点。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阵地融合,提高设施使用效率。继续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博物馆、科技馆、群艺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大力支持民营文化场所免费开放。常态化开展农村文化“三项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下基层等活动,推动群众文化活动村(社区)全覆盖。加大对民营文化团体的支持力度,鼓励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投资建设、提升改造、运营管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文化需求征集、供给目录发布和服务反馈评价机制。

第五章  推动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打响庐陵文化品牌,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

第一节  丰富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聚集文化专用设备制造业、包装印刷和广告传媒等传统业态,以及文化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等新业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和企业品牌。推动吉州窑、庐陵老街、白鹭洲书院、中国进士文化园等文化集聚区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支持县(市、区)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或文化综合体,支持利用工业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大力扶持中小微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文化产业“个转企、企升规”,扶持一批众创空间。

第二节  完善文化体制机制

建立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1+N”政策体系,促进文化与科技、互联网、旅游等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扶持特色文化产业、文化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利用传统商业街和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转型兴办文化产业街区。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实施吉安采茶戏抢救性保护工程。探索推进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健全文化艺术中心等文化设施市场化管理运营机制。打造文创孵化、交易、展示等专业平台,推进文化交易平台建设及整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专栏18  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一)精神文明创建工程。

吉安市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到2025年,全部县(市)创评为全省文明城市,2个以上县(市)创评为全国文明城市,65%以上的村和乡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窗口行业文明单位创建、文明校园创建覆盖率100%。

(二)文化精品创作工程。

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引领,在红色文化、庐陵文化、名人文化、书院文化、民俗文化等领域,推出一批省内、国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文艺精品。

(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县域全覆盖。大力支持中医药、工业遗产等特色博物馆和生态博物馆、村史馆建设。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四)文化保护传承工程。

推进吉州窑、牛头城、白口城、吉水明古城墙进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录建设。建成炼铁小高炉、梅林古驿道、马家洲集中营遗址、永丰恩江古城等省级文化遗址公园。保护与传承解缙故事、永新盾牌舞、灯舞(鲤鱼灯舞)、永新小鼓、井冈山全堂狮灯、新干剪纸、东固传统造像、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庐陵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现和培养一批非遗文化传承人,推动建设非遗馆(厅)。

(五)文化产业主体培育工程。

到2025年,培育全省文化产业10强县1个、省级文化产业园区1家以上、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以上,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全国文化企业30强和省重点文化企业20强。

(六)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工程。

推进市、县两级融媒体智能化“中央厨房”、融媒体移动直播平台、AR智能采编播系统工程等项目建设,打造云化、数字化、网络化、全媒化、智能化“中央厨房”以及高清直播综合平台、虚拟演播中心等,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第十篇  持续增进人民生活福祉

坚持民生工程让百姓“用得到、用得好”,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的导向,努力在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中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补齐民生领域短板,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一章  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民生根本和社会稳定基石。

第一节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补助、失业保险费减免、岗位培训等政策措施,构建常态化援企稳岗扶持政策体系,促进企业用工稳定。完善促进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化解过剩产能下岗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落实与就业容量挂钩的产业政策,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取消对就业的不合理限制,支持临时性、季节性弹性灵活就业,引导零工经济、小店经济、夜间经济等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加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力度,着力帮助“4050”人员、残疾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监测,保持城镇新增就业基本稳定。

第二节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优化“不断线”公共就业服务。运用“互联网+就业”模式,加强就业市场供需衔接和精准帮扶,组织农村劳动力与工业园区企业建立稳定的劳务对接关系,引导劳动力优先在本地就业。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和重点群体专项培训计划,健全劳动者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广泛开展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就业能力。完善欠薪治理长效机制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制度,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节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培育行动,让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健全工资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指导线。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发挥慈善、民间捐赠第三次分配作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专栏19  就业促进重大行动计划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

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精细化、差异化就业服务机制,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实名制就业帮扶。

(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

实施技工教育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提升工程,加快吉安市技师学院建设,建设10家职业技能竞赛集训基地,培育10个职业技能培训示范点。到2025年,全市从事技能工作的劳动者总量翻一番,达到100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达到40%以上,技工院校年招生总量翻一番,达到2000人以上。

(三)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依托全省人社一体化平台,打造覆盖全市、互联互通、优质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施公共就业服务工作人员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开展“就业创业业务技能练兵比武”等岗位业务竞赛。健全就业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推进就业形势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第二章  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设和完善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范围,提升保障水平,增进民生福祉。

第一节  健全社会保险体系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机关事业单位编制外人员、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等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加强城乡贫困、残障和特殊困难群体社保政策兜底保障,实现应保尽保,推动社会保险由制度全覆盖向法定人员全覆盖转变。加快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开展新业态非标准劳动关系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保险试点。加快落实社保关系转移接续,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放宽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条件。加快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提高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覆盖率,发展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商业保险。

第二节  建立全民医疗保障体系

健全基本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待遇水平调整机制,完善医保缴费参保政策,落实基本医疗保险省级统筹。实行医疗保障待遇清单制度,逐步将门诊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制度。做好医保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全面落实全国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制度。健全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及补充医疗保险。健全严密有力的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机制。

第三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机制,因城施策、分类指导,确保商品住房供需总体平稳。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整和优化住房保障供应和保障方式,构建以公租房、政策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完善公租房货币化补贴政策,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帮助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和在吉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住有所居。理顺住房保障工作管理机制,完善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的后期管理。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快培育长租房市场。

第四节  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

深化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建立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相协调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健全城乡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快推进救助管理站等福利设施建设,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及时覆盖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城乡群众。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独居、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完善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其他困境儿童生活救助制度。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探索健全“三无”病人救治体系和特殊困难群体殡葬救助制度。发挥好红十字会人道救助重要作用,引导和支持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

第五节  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

大力推广“尊崇工作法”,深化“双拥”模范城创建,提高退役军人服务保障水平。健全退役军人事务组织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深化退役军人安置制度改革,加大教育培训和就业扶持力度,拓展就业领域,提升就业安置质量。建立健全新型待遇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优待政策,合理提高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做好符合政策随调配偶(子女)工作安排、落户等工作。完善伤病残退役军人移交安置、收治休养制度。加强退役军人保险制度衔接。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

专栏20  社会保障重点工程

(一)退役军人优抚工程。

通过转隶、新改扩建方式建设一批医养结合性光荣院,实现县级全覆盖。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加强重点烈士纪念设施升级改造,规划建设军人公墓。

(二)儿童福利(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建设工程。

建成吉安市独立的综合性儿童福利院,配备基本康复设备,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孤弃儿童集中养育的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批县级未成年人救助保护设施,提升以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为重点的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

(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工程。

完善市本级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设施建设,在尚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的县(市、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建设救助设施,推动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网络全覆盖。

(四)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实施市、县两级节地生态型公益型公墓示范项目。对已达到危房标准、设施设备陈旧的市、县两级殡仪馆实施改造更新,在现有公墓和适当场所建设统一的纪念设施。

第三章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教育摆在重要战略位置,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节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推进基础教育持续优化,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统筹规划学校布局,建立健全适应学龄人口变化的学校布局调整机制,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深化优质普惠学前教育扩容试点建设,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质安全发展,规范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完善农村公办幼儿园体系,实施“山村幼儿园计划”,提升办园质量,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加快学校项目建设,大力化解大班额问题。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全面普及优质普通高中教育,提高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第二节  促进职业教育扩面提质创优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布局,推动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成并招生办学,规划建设3所高职专科院校,加快构建“1+3+N”职业教育体系。启动中等职业教育培基固本行动计划,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提质扩容,改善办学条件。统筹安排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稳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围绕现代产业体系,加强专业建设,促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健全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设置专业的合作机制,深化“校中厂”“厂中校”办学方式,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引导职业院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与考证、挂职锻炼、校企联合培养、技能竞赛等方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三节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探索与井冈山大学建立城校联运的全面战略合作机制,支持建设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争取新增一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支持井冈山大学与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逐步推动“1+X”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井冈山大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推动特教向学前、高中两头延伸,发展特教职业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专门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办好吉安市阳光学校。推动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支持整合利用学校设施与教育资源开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五育并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综合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健全适应不同教育阶段需求的师资培养体系,补齐师资数量和学科短板。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提高教师地位待遇,健全长期从教教师荣誉制度,实施“名师、名校长”培育计划,探索“县管校聘”“多点施教”,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完善教育现代化保障,健全教育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创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及“智慧校园建设”。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专栏21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一)学前教育补齐短板工程。

大力建设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力扩充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到2025年,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0%,公办在园幼儿数占比达到5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8%。

(二)义务教育巩固提升工程。

推进杜鹃路小学、青原区萃英学校等一批中心城区学校建成开学,规划建设高铁新区吉南学校、外国语国际学校,强化中心城区教育承载能力。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水平,到2025年,新改扩建薄弱学校500所、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完成标准化建设。

(三)高中教育普及发展工程。

加快推进余家河学校、青原山中学等一批普通高中学校建成开学。到2025年,全市新建改扩建高中阶段学校30余所,新增学位3万个,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推动一批普通高中创建省级特色高中。

(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

推进青原、永丰省级达标中职学校建设,改扩建一批中职学校,推动全市中职学校全部达到国家设置标准。继续推进吉安职业技术学院合力泰学院、木林森学院等校企共建特色学院建设。到2025年,全市职普学位配比不低于4.5:5.5,新增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个,公共实训基地5个,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0家。

(五)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到2025年,市、县两级培育骨干教师1000人、学科带头人500人,培养省级中小学名师100人、名校长50人,建成2个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第四章  深入实施健康吉安战略

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健康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务需求。

第一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加大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力度。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快完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服务价格调整、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等机制,落实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权。落实非营利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同等待遇政策。完善医师执业注册制度,鼓励开展多机构执业。深化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工程,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加大短缺药品保障供应力度,落实医疗机构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制度改革。实施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制度,探索动态调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门诊慢性特殊疾病补偿病种及补偿标准,进一步降低群众就医负担。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严厉打击医闹和伤医暴力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第二节  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引进国内高水平医院在我市设立分院,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升全市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优化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布局,引导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向新建城区、郊区和基层延伸或转移,加强乡镇(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落实基层医生待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重点培育学科优势鲜明、区域辐射能力较强的示范性医疗集团或医疗联合体,建设远程诊疗和教育平台,促进优质资源上下联通共享。全面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推进县域临床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建设。加强儿童、妇产、精神、传染病等专科医院标准化建设。加强中西医结合,推广应用以热敏灸为代表的中医康复治疗,促进中医事业发展。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规划建设一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等接续性医疗机构。

第三节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疾病预防处置能力。改革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加强应急机制、队伍、储备、救护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集中调配制度,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健全分类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防控救治网络,建设传染病疫情救治基地,推进公共设施平战两用改造,提高平战快速转换能力。加强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执法、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母婴健康安全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深入推进免费基因筛查。健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强化食源性疾病管理。鼓励支持无偿献血和遗体、人体器官、造血干细胞捐献。

第四节  开展爱国卫生和全民健身运动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教育与知识宣传普及,积极开展世界卫生日、爱国卫生月等大型卫生宣传活动,开展控烟行动,提升全民健康意识。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统筹推进全民健身场地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各类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共享,提高健身步道、骑行道、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等便民健身场地覆盖面。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举办群众性体育比赛,促进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积极参与群众性体育运动。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体育锻炼达标测验,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推广工间健身制度。

专栏22  健康吉安重点工程

(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程。

推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提升改造、市中心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项目建设。支持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标准化改造,提升县级疾控中心疫情发现和现场处置能力,推进县级综合医院可转换传染病区、可转换重症监护病房、传染病检测能力达标改造。

(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工程。

推动市中心人民医院、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联合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完善卒中、创伤、胸痛三大中心建设,提升区域内疑难病症诊疗能力。

(三)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市中心人民医院医疗用房改造、市第三人民医院服务能力提升改造工程,新建市中心人民医院高铁新区院区、市第一中医院,全面提升县域医院综合能力,到2025年,全市县级医院基本达到三级医院要求。

(四)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以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病理、康复、老年医学等为重点,规范化培训住院医师400名。建成省级临床重点专科6个以上,筛选确定2个医学领先学科。

(五)全民健身工程。

因地制宜发展体育公园,打造“15分钟健身圈”,各县(市、区)实现“五个一”。到2025年,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平方米。

第五章  实施人口均衡发展战略

推进人口均衡发展,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健全人口配套政策,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和长期均衡发展。

第一节  优化生育配套服务

适应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推动人口发展从控制人口数量为主向优化结构和提升素质并举转变,着力实现人口内部各要素相均衡。强化人口数据支撑,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开展重大决策人口影响评估,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充分发挥人口对经济的能动作用。落实生育政策,增强政策包容性,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提高适龄群体生育意愿。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建设一批普惠托育机构,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健全妇幼健康计划生育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生育服务能力。推进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确保职工生育期间的生育保险待遇不降低。实施出生人口素质提升行动计划,降低出生缺陷率和新生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健全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完善农村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发展普惠养老和互助养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巩固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成效,深入推进全国安宁疗护试点,坚持公办养老机构公益属性,加快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综合评估和轮候制度,完善公建民营管理机制,兴办一批民办养老机构。支持农村互助养老,探索村居养老、社会托养等养老新模式。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探索社区“物业+养老服务”模式,加大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聚焦失能、失智老年人,大力推进养老护理床位建设,促进医养融合发展,鼓励各级综合医院设立老年病、康复理疗等医疗专科。加强养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办好老年大学、老年体协。弘扬敬老传统美德,营造爱老社会风尚。

专栏23  “一老一小”事业发展重点工程

(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4个较大养老服务机构,新增床位2000张。改造提升县级福利机构13所、乡镇敬老院208所。新建、已建成的县级福利院护理型床位分别达到80%以上、70%以上,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00张以上特困失能集中护理床位。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85%的建制村。

(二)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到2025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所公办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新增示范性普惠托位2000个以上,从业人员接受相关培训比例达到80%以上。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提供普惠托育服务,鼓励幼儿园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全市婴幼儿照护服务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明显提升。

第六章  保障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权益

深入推进妇幼安康工程,切实保障妇女平等获得就学、就业、财产和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事务、民主管理等权益。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女童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行为。优化儿童发展环境,切实保障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保障工作。完善未成年人监管制度和司法保护制度,加强学校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残疾人帮扶制度,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动态调整机制,加快发展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

第七章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强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引领广大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传承红色基因,主动担当作为。加强对青少年的关心关爱,聚焦青少年利益关切和发展需求,着力解决青少年课余托管、兴趣发展、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权益维护等方面问题。完善青少年事务工作机制,构建体系完备、统筹兼顾、部门协同的青少年发展政策体系。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管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关心关爱大龄未婚青年,全面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共青团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的青少年发展工作格局。

专栏24  青少年发展重点工程

(一)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在城区,着眼服务青年需求、关爱青年成长、助力青年成才,每年打造10个“青春驿站-社区青年空间”。在农村,针对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村小或村级场所,每年打造30所“阳光家园”,开展亲情陪伴、学业辅导。

(二)青年志愿者行动工程。

发挥吉安青年志愿者联合会的牵头作用,稳步培育青年志愿服务骨干队伍,扩大基层志愿服务组织覆盖面,常态化开展“小手拉大手”“河小青”等志愿服务品牌活动。到2025年,全市志愿者数达10万人。

(三)青春助力乡村振兴工程。

以“青年当先创佳绩”为主题,广泛开展“乡村振兴吉安青年建功行动”“吉安青年爱心志愿服务行动”“脱贫攻坚青春建功行动”等活动,每年扶持不少于100名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创评10个“吉安青年创业孵化基地”。

第十一篇  开创平安吉安建设新局面

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切实把安全发展贯穿于全市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化解各种风险,营造安全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一章  健全地方国家安全工作体系

加强党对国家安全工作的绝对领导,完善国家安全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的国家安全工作责任制,强化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增强对敌斗争组织领导和全面国家安全意识。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有效抵御意识形态网络渗透,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

第二章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依法加强危害食品药品安全、危害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安全生产、损害生态环境、破坏网络安全等问题治理,遏制重特大公共安全事故。

第一节  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健全防范公共突发事件、恐怖袭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环境污染的预警应急机制,常态化抓好疫情防控,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安全生产、地质灾害、生活救灾等重要应急物资、装备的储备和管理,提高公共安全防控和保障水平。加强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强化应急避险知识科普,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全面落实消防安全责任,统筹完善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消防安全监管体系,提升火灾防控整体能力。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体系,推进气象预测预报和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完善各类国防动员预案,推进国防动员信息化,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民兵预备役和人民防空建设,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和国防综合保障能力。

第二节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建设,实施重大危险源监测预警平台、应急救援基地等重点工程。健全安全生产系统治理、终端治理和常态治理机制,注重本质安全,强化安全生产“两张表”管理模式,建立常态化管控制度,依法排查和治理危险化学品、矿山、建筑施工、交通、消防、特种设备、危废处置、能源生产等领域影响安全生产的隐患和问题,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十四五”期间,亿元生产总值死亡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第三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严格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健全食品安全标准管理和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完善从田间到餐桌、从实验室到医院全过程食品药品监管制度。开展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建设一批农产品供应示范基地、示范餐饮街区、示范餐饮单位、示范农贸市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建立食用农产品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全程追溯机制,建立药品从上市许可持有人、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到医疗机构全过程追溯制度。加大食品药品安全宣传和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

专栏25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重点工程

(一)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建设全市食品药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加强检验检测专业人才培养。

(二)安全生产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加强乡镇应急办和园区安监站规范化建设,充实市、县、乡三级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注册安全工程师”行动计划。强化安全科技支撑,提升安全生产标准化示范企业质量和数量,不断推动企业安全管理、作业行为、安全设施和现场环境标准化,提升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

(三)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市级智慧应急指挥平台和综合应急保障基地。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建立分类型、分区域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加强城乡社区综合减灾示范工程创建,推进专业森林消防队正规化建设,提升扑火作战能力。建立以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体,矿山、危化等专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地方应急救援骨干力量。

(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工程。

实施气象精密监测“天眼”工程、气象精准预报“天机”工程、气象精细服务“天使”工程、人工影响天气“耕云”工程,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五)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工程。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推动地质灾害精细化预警。实施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区避灾移民搬迁和地质灾害重点县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六)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地震监测台(站)网建设,增强地震预警和烈度速报能力,不断提升震害防御能力。

(七)环境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工程。

推进全市环境监测(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环境预警网络建设与环境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提高重金属、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核辐射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事件防范水平。

(八)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

完善水旱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重要流域、区域的水文测报和预警预报系统建设,不断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九)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程。

加快制定完善城市发展安全法规和标准,建立城市安全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城市建设管理责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安全治理新格局,全面提高城市安全发展保障能力。到2025年市中心城区建设成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第三章  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运用发展成果夯实安全实力基础,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努力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长期均衡。

第一节  保障粮食能源安全

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保障稻谷、生猪、蔬菜、油料等重要农产品有效安全供给。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持续改善粮食仓储设施条件,不断提升粮食储备能力。倡导节约粮食,在全社会开展“光盘行动”,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坚持“内优外引”,增强能源供保能力,强化能源监测调度,统筹做好油电煤气供需平衡,维护电源点、输变电网、油气管道、储油(气)场(站)等重要基础设施安全。

第二节  维护经济安全稳定

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实现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着力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加大问题楼盘处置化解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妥善处置存量债务,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持续整治互联网金融风险,坚决打击“网络贷”“校园贷”“套路贷”、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机制。

第四章  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吉安、法治吉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一节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建立完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推进市域社会治理项目化建设,探索具有吉安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落实党委定期议稳机制和涉稳突出问题分类归口处理机制,创新完善平安建设协调机制,强化政府社会治理、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健全条块协同、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广泛组织各方面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工作,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点向基层下移,提高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实现政府与社会协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第二节  提升法治建设水平

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吉安。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推进宪法、民法典学习宣传教育。抓好地方立法工作,提高地方立法质效,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完善地方立法工作格局,健全立法工作机制。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制度,全面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完善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运行和监督机制,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促进司法公正。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八五”普法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第三节  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治安问题,坚持重拳出击、露头就打,保持高压震慑态势。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建设,依托公安大数据智能化建设,开展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标准化城市创建,推进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深化网络化服务管理,形成城乡统筹、网上网下融合的“大防控”格局。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联网应用,加快农村公共区域、城乡结合部视频监控建设,打造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分级运用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体系。强化重点要害部位和特种行业、公共复杂场所监管,强化重点地区治安整治,严厉打击盗抢骗、黄赌毒枪、食品药品领域、经济领域、针对妇女和未成年人等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新型网络安全管理,健全网民监督举报机制,依法整治网络政治谣言和有害信息,净化网络政治生态。严厉打击网络贩枪、网络黄赌毒、网络传销、电信网络诈骗等网络犯罪。

第四节  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人民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引导群众理性合法表达利益诉求,努力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市域范围。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严格落实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包联化解制度,解决信访积案和群众合理合法诉求。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多元化机制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多元化手段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动社会治理向前端、向基层延伸,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核心作用,广泛发动群团组织、律师等社会力量参与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鼓励志愿者开展服务。

第五节  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建立完善特殊人员管理制度,防范和降低社会风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落实刑满释放人员、吸毒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安置、教育、矫治、管理以及综合干预措施,健全完善关怀帮扶体系和教育矫治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特殊人群的良好环境。开展针对重点青少年群体的关爱回归行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禁毒教育,有效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强化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动态管理,全面落实危险性评估、日常监管、随访管理、救治救助措施。关爱留守儿童,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完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对失独等特殊人群的专业心理疏导和矫治,提高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专栏26  平安吉安建设重点工程

(一)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工程。

强化县乡村综治中心实体化指挥平台、主体平台和基础平台作用,推进基层综治中心实体化、规范化、标准化。到2025年,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二级以上标准达标率分别为100%、90%、80%。发挥社会治理实战化平台作用,整合党建、城管、消防等力量,推进“多网合一”。加强网格力量配备,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网格员。到2025年,全市网格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网格整合率达100%,网格员配备率达100%,完成事件上报处置率达95%以上。

(二)“雪亮工程”巩固提升工程。

1.前端点位补盲织密及智能工程。加大城区视频前端点位的建设密度,到2025年城区一类视频监控前端点位数量达到3万个,农村前端点位达到5万个,其中智能化前端点位占比不低于40%。

2.天网安全加固升级工程。完善天网安全防护措施,新增流量采集节点13个,建设统一的日志收集分析平台,实现日志采集全覆盖,强化认证授权机制,建设全市统一的身份认证授权平台,到2025年,天网用户数字证书配发率达到100%。

3.资源整合共享工程。依托社会监控,全面汇聚各类视频资源,到2025年,雪亮工程接入的视频监控总数达到12万个,基本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全覆盖。

4.云化智能提升应用工程。到2025年,在公安网内完成视频图像应用100%上云,重点区域视频100%解析,全市13个县(市、区)全部建成视频图像解析应用中心。

5.天网运维保障工程。到2025年,市、县两级“天网”运维人员分别不少于20人、5人,确保天网安全稳定运行。

(三)社会治理智能化系统建设工程。

1.公安云计算平台。到2025年,建成具备加工、存储PB级以上数据资源的能力,实现万亿级数据查询比对秒级响应、复杂模型快速运算的云计算平台。

2.新一代公安网。整合优化现有公安网络,构建基于多网融合的新一代公安网。到2025年,建成支持10/100G弹性带宽、灵活调度、自动化管理的新一代公安网,实现用户与数据分离、业务与网络分离,具备网络准入与纵深防护能力。

3.公安数据汇聚工程。持续汇聚各类海量数据,统一数据接入,到2025年,完成与吉安市大数据中心数据全量接入,同时向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所需的数据服务,提升便民惠企能力水平。

4.大数据治理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结合算法、业务模型等智能应用引擎,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扁平高效的应用服务格局。

5.“智安小区”建设工程。按照“先试点、后铺开”的思路,到2023年,全市所有住宅小区建成标准、规范的智能安防小区。

(四)社会治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政法机关基层科、所、队、庭建设,强化司法、警务辅助人员配备和管理。大力发展社会治理工作队伍和平安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培育与社会治理相关的枢纽型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到2025年,全面实现“一社区(村)一警(辅警),平安志愿者服务队伍和县、乡社会治理专兼职队伍覆盖率达100%。

第十二篇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共谋发展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一章  强化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吉安落地见效。

第一节  健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

加强党委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制度化建设,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发展政策的工作机制。强化党委对经济领域重大工作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建立健全财经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推动党对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节  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注重在基层一线特别是攻坚克难一线考察选拔干部,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实施领导干部素质提升计划,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八大本领”“七种能力”,推动领导干部做到“四个及时”,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全面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领导现代化建设和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培育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节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深化“一树两强”主题活动,做优做强“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品牌。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村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适应村两委班子任期“三改五”要求,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

第二章  维护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严守党的纪律和规矩,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一节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政治建设,不断提升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把监督贯穿于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不断完善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机制,着力构建全覆盖的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重点加强对“关键少数”、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统筹衔接,落实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制度,发挥审计监督、统计监督职能作用。

第二节  加强作风建设

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深化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各级干部自觉践行为民宗旨、保持优良作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严格遵守省委、市委加强作风建设的各项规定,深入整治“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克服“六多六少”思想弊端,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深入践行“担当实干、马上就办”工作作风。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做好容错纠错和澄清正名工作,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完善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充分激发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章  凝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力量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面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

第一节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发扬民主,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健全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监督制度。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健全人大组织制度、选举制度和议事规则,加强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建设。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健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向地方党委提出建议的“直通车”制度,完善协商成果采纳和反馈机制。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更好地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大团结,大力支持少数民族乡、民族村加快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决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

第二节  凝聚各方强大力量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大力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的共识和力量。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服从服务“一国两制”、祖国统一和外交大局,切实做好侨务和对台工作,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深化与香港、澳门交流合作。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完善动员体系,积极做好以备战打仗为核心的各类服务保障。

第四章  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坚决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发挥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健全实施机制,推进政策协同,夯实支撑体系,确保规划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第一节  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编制好全市各级规划纲要、空间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强化项目支撑,形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全市规划体系。推动发展规划与各类规划、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衔接协调,切实加强规划管理,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加强规划实施情况动态监测,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末期全面评估,并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适时对规划进行修订调整,由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第二节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强化各类政策对发展规划实施的保障作用,强化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发展要素高效配置。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化项目对规划实施的支撑作用,突出系统性功能性操作性,加强重大项目谋划与实施,纳入本规划的重大工程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激发全市人民参与规划实施、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动员全社会参与规划实施。

1

2

3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远景目标,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全市上下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在中共吉安市委的正确领导下,不辱使命、开拓进取,以奋勇争先的精气神和意志力,以日新月异的好成绩和新风貌,为全面实现“十四五”规划宏伟蓝图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廖喆闵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