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故乡三味
2021-03-15 09:2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每逢年节,最让人心生温暖的是故乡的美食。时常梦见家乡的豆腐,溪头的小鱼,满身盐霜的酱萝卜、酱姜等,也许是加了乡情这份特殊的佐料,那些稀松平常的小食品,经过时间沉淀发酵,在唇齿间活色生香了起来。

我等农家子弟,自小缺衣少食,最巴望的几件事,一是来客人,俗话说,“冇米也要打三下碓”,再穷也不愿跌面子,多多少少总要弄点好吃的。二是发鸡瘟,现在的话叫禽流感,眼看着一群鸡在地上发晕打转,就知道鸡快不行了,接下来就有饕餮大餐吃了。三是过大年,父母置办丰富的菜肴和年货,最好吃、最难忘的要算红粬肉、卤味及龙饼了。

红粬肉,家乡一道霸气十足的大菜、硬菜,历经千年,稳居家乡菜谱的翘楚,无论是娶妻生子、起屋上梁,还是金榜题名、节日宴客,红粬肉都不会缺席,而且家家都会做,是饮食习俗中带有地标性的特色菜肴。

烹饪红粬肉,工序并不复杂,首先要选好食材,腰方和五花最为理想,肥中有精,精中带肥,骨肉相连,层层叠叠。接着将五花肉在沸水里焯一遍,捞起来冷却后,看主人的喜好,或切割成二指宽的厚片,或切割成长方形的肉墩,在油锅里翻炒,待肉质金黄紧实后,加入八角桂皮和红粬粉,再洒上一些米酒,温火慢炖,四五十分钟便可出锅。

红粬粉,由大米接种红粬霉菌碾磨而成,是安全无毒的食用色素,具有健脾消食、消肿化瘀、增强免疫的功效。红,这千年的国色,是国人的魂魄。有了红粬粉的加持,温水炖出的红粬肉呈枣红色,刚出锅时,油光烁烁,红亮而不妖冶,沉稳又不失热情,既体现出家乡人热忱纯厚的待客之道,又寓意喜庆、吉祥、平安、福寿......弥漫着道不尽的先人智慧。

除了喜庆的色彩吸引你的眼球,红粬肉的口感更让人欲罢不能。独特的香气不断撞击你的味蕾,油而不腻、酥烂不碎的肥肉一旦入口,便绵软地化开来。真正是,饮酒食肉似神仙,相视谈笑又一年。

在宗祠里举办的喜庆活动中,这道压轴大菜只有在正席上才会上桌,酷似王者登殿,庄严肃穆,仪式感强。帮厨在唢呐声中,用托盘稳稳当当地端上,席上的晚辈起身恭恭敬敬双手接过,郑重地将它放在桌子的正中,顿时,香气弥漫,满堂祥和。

如果说红粬肉是席中的尊者,那么,家乡的卤菜就是邻家小妹了,清纯、乖巧、精细、雅致......我馋涎欲滴,异常喜爱!

临近年关,干了一年粗活的农家,开始精细地忙碌起卤缸了。起卤缸极其讲究,缸是本地产的,用陶土制作而成,因其质地细腻,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能提升盛放食物的口感。起卤的关键是佐料,有酱油、白酒、冰糖,有香叶、甘草、桂皮、八角、茴香等等,香料要小心翼翼用沙布包好,放入缸内,然后用木碳小火慢卤。卤菜的品种丰富多彩,有猪耳、猪肚、猪肠、猪利子、五花肉、鸡腿、鸡胗、鸡蛋等等,想吃什么就卤什么。

进入大年初一,卤菜精彩亮相,恍若深闺中的少女掀起盖头,面见心仪的白马王子。中午宴客,主要以卤菜为主,一大早,父母将卤水煮沸,然后,将卤菜一一切好,精致地摆放在小小的碟盘里,似一朵朵绽放的莲花,或一朵朵规则的卷云。中午流水席,客人来了,一拨一拨,随时可以享用。当客人的目光邂逅这精美的菜肴,斟上一点醇厚的米酒,食欲顿时泛滥起来,但客人知道,这只是点心而已,只能克制自己,浅尝辄止,万不可频繁举箸,风卷残云。

后来,我尝过别的卤菜,也仅仅一丝卤香能激发味蕾,食后平淡无奇,毫无回味。唯独家乡的卤菜,不辛不辣,不咸不淡,温婉清丽,依依可人,似江南少女,含蓄优雅,落落大方,柔肠百转,回味无穷。

起卤缸,只有春节期间才会,闲时巴日是不起的,从中可以窥视一方地域的精神追求。

一是精益求精。做粗活勤劳,做细活用心。俗话说得好,“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起卤缸属于细活,选材、取料、配比、火候、切片、入碟样样马虎不得,考验的是耐心与执着,其背后蕴含的是工匠精神,是对细节追求极致完美的诠释。

二是与人为善。现代著名作家张爱玲说,“中国人好吃,是值得骄傲的,因为吃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家乡把卤食当作艺术来对待,本身就是一件特别善良的事情,何况还讲究卤菜的阴阳,当烈酒遇上冰糖,桂皮再加上甘草,相互之间产生对冲平衡,以求不温不火,不对人的身体造成攻击伤害,这是对生命的敬畏尊重和善意表达。

三是崇尚节俭。北方说人小气叫“抠门”,家乡一带形容“小气”,叫“装碟嘞”,我认为,卤菜入小碟,量少并不“跌古”,是节俭这一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妻子第一次回栗塘过春节,大年初一,在几个哥哥家里吃中饭,大家举箸斯文,只是象征性地品尝碟中卤菜,她也不好意思多吃,几餐下来,还是饥肠辘辘,她觉得老家人太过斯文,慢慢发现,村里读书人多,新建房屋多,老人大多安详,才知道个中原因。我还记得小时候母亲讲的故事,爸爸四兄弟成家了,还是和爷爷奶奶一个大家庭生活,爷爷要维持一家生计很不容易,每年春节,杀鸡煲汤,都要在鸡腿上绑根红丝带,谁也不敢动鸡腿,因为客人来了,还要靠这两条鸡腿煲汤待客。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家乡人奉为圭臬。家乡人享受生活但不奢侈生活,卤菜是用来品尝的,不是用来饱食的,因为卤菜从取料到入碟,不但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要花费不菲的财力,尽管我们现在富裕了,不缺衣少食,但家乡人始终信奉的是,只有节俭,美好生活才能细水长流,绵绵不断。大年初一,我一家子回到老家,细哥张罗了一桌琳琅满目的卤菜,我一一品尝,还是儿时的味道。

能够把乡愁留在舌尖上的食物,除了红粬肉和卤菜外,还有心心念念的家乡大龙饼。

龙饼,城里并不常见。我常在天虹、国光等大型超市转悠,难觅龙饼的影踪。相遇是美好的、暖心的,与龙饼相遇,主要在春节和中秋两大节日上。

龙饼,老家年货清单里的绝对主角。

大年初一早晨八点左右,全村的男丁齐聚思敬堂,互致新年的祝福。在辈份最高的年长族亲带领下,虔诚地向列祖列宗鞠躬跪拜,朗声高呼“新年大吉”“兴旺发达”。跪拜完毕,村里的负责人向村民们报告过去一年的工作和当年的想法打算,然后,以户为单位分发龙饼,一人一对,年满花甲的老人及教书的斯文先生多发一对,这是孝老爱亲、尊师重教的古风延续,定居异地的也不例外。

派发龙饼,是老家传承了几百年未变的习俗,到底是哪位先人定下的规矩,已无从稽考。之所以是龙饼而不是别的,不只是经济实惠的考量,主要是因为龙饼的外型是圆的,寓意团团圆圆;饼馅是糖做的,寓意甜甜蜜蜜;饼面上点朱砂,寓意红红火火;名字又吉祥,寄托了先人们的梦想和期许,愿后人成龙成凤,在各行各业龙腾虎跃、大显身手、勇立潮头,正如存泰公祠大门楹联所云:“栗枝秀丽鸟棲凤,塘水澄清鱼化龙”。

征服我味蕾的是龙饼的中与和。老家的龙饼,产自本乡的渼陂和隔壁的万合,纯手工制作,松毛、稻草或木炭火烘烤,黄而不焦,松而不散,尤其是饼馅,以冰糖为主料,外加金桔、芝麻、桂花,甜而不腻、温而不火。这种持中协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的适度工艺,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调味方法,是社会层面调剂人际关系的执中温和态度,也是“致中和”的中庸哲学在食品生产中的鲜活呈现,具有政治家晏婴所言“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的效果。

代代相传的龙饼,征服的不仅是胃,还有思乡的心!

红粬肉、卤菜、龙饼,这是故乡的三味。三味在哪里,故乡就在那里……

文/ 彭培述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