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马源:三桥映照小康路
2020-07-14 09:1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

历经风雨的“红军桥”,见证着马源从贫困村向富裕村、秀美村的嬗变。记者罗昊 摄 

□本报记者张晶、郭欢、段江婷

黄洋界脚下、茅坪河边,井冈山市茅坪镇马源村,当年毛泽东上茅坪安家经过之地。

“七一”以来,20多个村党支部以及企业、学校党组织共1000余人,先后来到马源村开展共建活动,听党课、看变化之余,争相在村里的功德桥、红军桥、趣味桥三座桥上留下足迹和影像。

“这三座桥,见证着马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更串起我们村‘三个同步’的小康路:群众与集体同步增收、家风与乡风同步文明、庭院与村庄同步美丽。”村党支部书记魏成芳介绍。

“功德桥”的守望

记者从马源村委会沿茅坪河溯流而上,只见茶源村小组一片古楠木丛中,一桥枕水而卧,青苔布满身躯,斑驳的古桥,承载着时光更迭。

这就是“功德桥”,也称“和谐桥”。它见证着马源这个土客籍杂居的村庄从矛盾丛生到守望相助。

据魏成芳介绍,公元1271年,尹姓家族在茶源开基,与陆续迁来的客家人杂处而居。明清时期,山洪暴涨,村民出行困难,土籍尹姓族人牵头,出钱出谷,请客籍魏姓石匠、其他姓氏共同参与,跨溪流建桥,称“功德桥”。

“大家同住一地,溪流涨水,谁都过不去,合作造桥,大家不更好吗?”尹姓族人的肺腑之言,促成了大家合力造桥。

合力生和谐。数百年来,马源人将“和”的思想镌刻进基因。在村部荣誉室里,醒目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金招牌是最好的证明。魏成芳说:“这是每一个马源人的荣誉。”

和谐是行动。马源村“乡风文明积分银行”里陈列着各类生活用品,只兑换,不卖!墙上,张贴着兑换细则。该村把乡村旅游、环境管护、殡葬改革、垃圾分类等方面内容纳入积分范围,在潜移默化的同时,乡村成为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体,让“功德桥”文明古风绵延。

此外,马源村每年都开展“最美马源人”评选活动,并以此为抓手,结合人居环境、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内容,深入推进“一会两评活动”。同时,出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主题党日、垃圾分类、红白喜事等系列制度,让村民行有规范、做有标准,实现家风与乡风同步文明。

“我虽然是外面嫁进来的,但从老一辈人口里,也熟知功德桥的故事。老祖先都知道村和万事兴,何况我们一家人呢!”“好媳妇”金冬兰说。金冬兰,嫁入马源30余年,在她的操持下,家里10余人同吃同住且和睦相处。其嫂子因病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她主动承担起大家庭的重担,与兄弟几十年不分家,任劳任怨照顾80多岁的老父亲,直至老人去世,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最美马源人”。

“小康,不应该只是物质上的小康,我觉得精神上也要过上小康生活。”采访中,诸多村民感慨。

“红军桥”的传扬

在井冈山,马源的名气不小。袁文才就是马源女婿,其夫人谢梅香正是马源新屋陇人。

站在马源村委会前的“红军桥”上,魏成芳向记者介绍:1927年秋,毛泽东上井冈山,受到袁文才欢迎。当年袁文才第一次陪同毛泽东去茅坪安家,就是走马源这条路。之后,毛泽东与红军经常路过这座桥进行革命活动。后人称之为“红军桥”。

青石铺面,桥中车辙历历在目。如今,它已成为马源红培、研学旅行的一个重要基地。去年,马源村接待研学学员2.8万人,“红军桥”是必去打卡之地。

马源村红色资源丰富,除“红军桥”外,还有着“红四军小道”等红色遗存。“红军桥”斜对面,则矗立着一座“红色大讲堂”。这是一所红色培训、研学旅行的大讲堂,也是乡村干部群众的活动场所。2017年12月,“红色大讲堂”迎来“第一课”——吉安市城投公司全体党员50多人来这里现场上党课。魏成芳和村里80多岁的老党员范春山讲了毛委员在茅坪和马源的故事,受到大家欢迎。这也让马源人看到乡村振兴的一条新路——“党建+公司+农户”的红色培训、研学产业模式。

想干就干。首先要解决的是环境问题,而其中最难的就是拆除影响环境的杂房与土坯房。不少村民打了退堂鼓,有反对的,也有观望的。

“我是党员,我带头!”老党员范春山率先打破僵局,“只要对村里发展有好处,这点利益让出来不算什么。”在范春山的带动下,其他党员纷纷跟进,或主动拆除自家房屋,或积极动员亲朋好友,拆的难题迎刃而解。

党员旗帜亮出来了,村民看到了希望,更有了干劲。不到一周时间,30余户农户与基地签约入伙,为基地落地打下基础。

“红色精神,红色故事,正是我们奔小康的精神动力。我们将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以红色精神奋斗出我们的小康生活。”魏成芳表示。

“趣味桥”的兴旺

“红军桥”上游约40米,两棵古樟掩映下,一座吊桥横跨茅坪河两岸,不时有游客前来嬉戏游乐,人称“趣味桥”。

这是马源乡村旅游的一个亮点,重在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新兴的“趣味桥”,也见证着马源乡村旅游的兴起。

依托丰富的红色、绿色、古色资源,马源以研学旅行基地为龙头,全村同步发展乡村民宿、太空莲和黄桃种植等绿色产业,实现群众与集体同步增收。

“太空莲莲花可供游客观赏,莲蓬、莲子可卖钱。奔小康,我有信心!”说起小康,曾经的蓝卡户雷光明脸上有了光芒。游客的增多、销售的拓展,使马源传统低效益的种莲产业有了新生机。仅太空莲一项,雷光明纯收入超过2.5万元。

如今,马源已成为省4A级乡村旅游点,全村共有研学床位900余张,普通民宿床位200余张。仅2019年,共接待研学旅游学生2万余人和乡村旅游游客1万余人,参与接待农户户均增收近3万元,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8万余元。

不光经济是绿的,马源人的家园更是绿色的。

走进村庄,记者看到,几十幢造型新颖、宽敞实用的三层楼别墅,依次错落排列,休闲小广场仿古式围墙嵌有扇形花框,与青山相映,颇具文化气息,很难将其与贫困山村联系起来。

魏成芳介绍,马源村以“四拆三清”为突破口,将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推进。规划上,围绕“莲韵古村”发展定位,积极挖掘文化内涵;标准上,坚持方便实用、清净整洁,做到就地取材、村景融合;内容上,紧扣污水处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美丽庭院改造等,实现庭院与村庄同步美丽。

“我心中的小康乡村,不是只讲高大上,而要因地制宜,凸显特色,让乡亲们住得起,又住得好!”魏成芳说。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