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永新王家蚕桑文化村:尘封600年后的面容
2020-06-28 09:1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永新王家村 刘全惠 摄  

走进王家,一幅白底红字、具有江南水乡风格的王家村坊映入眼帘。往里走,参天的古樟、古柏遮天蔽日,交相辉映,折射出生态的原始与村庄的古老。

树阴下,一道“王家蚕乡”的文化墙,承载着底蕴深厚的蚕桑文化与产业发展的岁月沧桑,静静地在向人们讲述村庄的“蚕魂”精神与往昔的产业故事。再往前,左边是通往蚕桑产业园的机耕道,右边是通向存放乡愁记忆的“王家蚕桑文化馆”,对面是王家先祖登岸定居于王家的古老码头。昔日杂生的灌木丛,修整出一条曲幽通径的游步道,一座小桥卧于流水之上,连接东西两岸,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之美景。

走进庄园似的竹门,漫步林阴道,如桃源、似仙境,触景生情,令人浮想联翩,乡音乡愁乡情油然而生。三棵数丈高的桑树,浑然天成,别具一格形成一个“绿色通道”,如礼仪小姐,鞠躬迎宾,妩媚动人。穿过林阴道,迎面是禾水河,溶江之水在此与禾河交集,汇成宽阔的江面,如银带一般挽着王家之腰,一步三回,难分难舍,向东而去,增添许多闲情逸致。

这,就是名不见经传的蚕桑文化村———王家。尘封600年的王家,今日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如沐着春风的少女款款而来……

王家,是永新石桥镇沿曲村8个村小组之一,位于沿曲村东北边禾水河畔,是个典型的河滩沙洲村。距镇政府3公里、村委会1公里,处于“十里蚕桑绿廊工程”中段,与高桥楼镇溶江村隔河相望。村庄不大,生态优美,树种繁多,直径尺余以上的樟树有100余棵,百年以上的达10余棵,置身其中,如世外桃源、人间仙境。

王家,以王姓命名,开基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先祖来自安徽阜阳,约有600年历史。相传,王家先祖有三兄弟,落居王家村小组的为老二,叫王章三,老大落户永新禾川镇北门村土里屋,老三落居于安福金田。有一年,安微阜阳发生特大洪水,造成许多家庭流离失所。王氏兄弟房屋被冲毁,父母丧生。为了生存,兄弟仨便以放养“广鸭”(蛋鸭)为生,背井离乡,相依为命,一路南行,四处求生。

到达安福金田不久,老三被一家姑娘看中,先行成家。成家后,老三无以回报,便以本该分得的部分“广鸭”家产赠予两兄长,感谢两兄长的一路照顾。告别老三,老大老二继续南行,至永新禾川镇北门村后,老大也被一家姑娘相中。成家后,老大也将本应分得的“广鸭”家产赠予老二王章三。之后,王章三沿禾水河而下,四处放养。至沿曲村王家,见沙洲宽阔,水草肥沃,很适合“广鸭”放养,便停留下来,从此成家立业,繁衍生息,勤俭持家,教子读书,曾有“十八担书箱出村”之说,称得上家家户户“书香门第”。

600年前,为防洪固沙和饲养鸭子,王家先祖将蚕桑带入王家。

因处于河边,洪水泛滥,饲养的鸭子年年被洪水冲走。为了生存,王家祖先不得不放弃蛋鸭养殖,转向种桑养蚕,渐渐地蚕桑日益兴旺,养鸭逐渐失传。

近年来,石桥镇采取“党支部+产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技术服务+销售”模式,规划实施“十里蚕桑绿廊工程”,将王家传统蚕桑产业发扬光大,以“蚕之魂、桑之绿、丝之美”为元素,通过环境改造和农桑文化建设,形成生态养殖、采摘观光、乡愁回顾于一体的“农旅文乡村游”蚕桑文化特色村。

如今,村庄绿了、环境美了、经济活了、乡村兴了......王家以蚕桑文化传承创业精神,使祖辈创建的家园变成了幸福乐园。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