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守住青山变“金山”——记万安造林大户张精华17年的生态绿化之路
2020-06-03 09:0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温露萍、许斌 (文/图)

五月,万安县潞田镇银塘村大江坑的山坡上,一片片杉树林蓊郁荫翳,俊秀挺拔,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正如淳朴执着的张精华,扎根荒山,植树造林,一干就是17年,为家乡造出了绿水青山,也给自己带来了财富“金山”。5月28日,笔者跟随张精华的脚步,触摸他脚下的土地,了解他艰苦的创业史…… 

5

张精华在木材加工厂向客户介绍木材原材料。

6

贫困户在脐橙育苗基地务工。

7

昔日荒山已是“绿洲”。

倾其所有  开启生态绿化梦

从105国道分叉进入万安县潞田镇银塘村大江坑山场,大约有5公里路程,沿途向车窗外望去,蜿蜒起伏的山上种满了各种林木,满目葱茏。来到“举目千山绿”的大江坑,置身这片郁郁葱葱的杉树林中,望着满山绿意,呼吸着清新空气,真是享受。

“这里原来全是荒山,这些杉树苗是我和乡亲们一棵一棵种下去的,我当自家孩子一样养着。”望着自己辛勤抚育的树林,54岁的张精华满脸欢喜。在交流过程中张精华也感慨到,这些年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只有他自己知道。他很多次给自己打气:一定要坚持住,等到荒山披绿的那一天到来。

身材不高、皮肤黝黑、穿着朴素、谈吐低调……看着眼前的这个人,笔者很难想象他背后竟然有这么精彩的创业故事。张精华出生于万安县潞田镇高坑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由于当时家里兄弟姐妹多、家境贫寒,16岁便自力更生。张精华曾在潞田街上开了十来年的副食品店,1988年转行到江苏从事木头生意。长年在外经商的他,不仅有了一定的积蓄,也积累了丰富的从商经验。

2002年春节,张精华回到高坑老家,当他放眼望去,满眼都是光秃秃的荒山荒坡和被撂荒的土地,突然萌生了通过植树造林来改善家乡环境、创造财富的想法。乡亲们眼里的荒坡荒山在他心里却成了“金山银山”,在那时张精华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干番把荒凉土地变金山银山的事业。

“当时我父母是不赞同的,认为投资风险大,好不容易辛苦赚来的钱全都丢山里去了,多可惜。”张精华回忆到。“自己认定的路,就要坚持走下去。”尽管这个决定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但张精华依然坚持走上了承包荒山植树造林的绿化之路。2003年,张精华拿出了家里所有积蓄,承包了韶口乡田西村1000多亩荒山50年的使用权,迈开了荒山植树造林的第一步,张精华的命运也由此发生了转折。

历经艰险  结下累累硕果

荒山荒坡上植树造林,并非一件易事。前期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因此张精华的投入在前10年几乎是没有回报的。但眼光长远的他认为,造林不仅是为了发家致富,也是让荒山荒地披绿,防止水土流失,进而美化家园,是一项利民利己、造福子孙后代的公益事业。“植树造林既是为了消灭荒山,让荒山变青山,也是为了让荒山变成“金山银山”,同时又能带动乡亲脱贫致富。”看着眼前的青山,张精华表情认真地说。

从下定决心承包荒山搞绿化以来,张精华就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撸起袖子加油干,从未间歇过,也从未退缩过,这样的坚持,一晃就是17个年头。在这17年里,遇到的困难不计其数。“资金缺乏、民众纠纷、自然灾害……这些都是常有的事。”张精华说。起初,在承包荒山的过程中,部分村民还因各种原因千方百计阻挠张精华植树造林,为此张精华费了不少心思才做通思想工作。而随着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人工杉木林成材周期长,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张精华把能借的都借了,走投无路只能向银行贷款,这才熬了过来。

2008年,张精华和妻子带领着100多个民工在大江坑植树造林,这一进山就是3个多月。每天早晨五点多,张精华就要起来赶往十多公里外的圩镇买菜。同年3月,在大江坑炼山时,张精华为了防止火苗蔓延到别的山头,在山上挨冻住了三天三夜,期间因没有及时进食而导致昏迷。2018年,在罗塘乡投资200多万元种植的280多亩黄金茶,因干旱导致树苗全部枯死,损失惨重。即使前路困难重重,甚至连一直支持自己的妻子也劝他放弃,但张精华却坚定地说:“造林是一项漫长而艰苦的事业,要耐得住考验,经得起细水长流,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经过十几年的默默耕耘,张精华终于成了远近闻名的造林大户。“坚持了17年,总算是熬出来了。”张精华看着眼前的这一片生态绿,感慨地说,这17年来的艰辛付出总算有了个欣慰的结果。如今,站在大江坑的山顶上,昔日光秃秃的荒山野岭,放眼望去,已经是满眼葱翠,绿意盎然。

小有成就后,张精华在抓好造林绿化的同时,慢慢由林业转型扩大到果业,在创新发展中为自己的植绿梦想赋予新的内容,走出一条生态建设与观光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2017年,张精华在韶口首次种植110亩脐橙,经过几年的悉心管理,2019年获得30多万元的收益。同年,张精华陆续在高坑、罗塘种植了300多亩脐橙,看到漫山累累硕果,他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

反哺桑梓  带领乡亲致富

17年来,张精华造绿了山,造富了未来,也造富了乡邻。在建设项目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张精华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扶贫家庭放在第一位,优先招收贫困户群体。每年请工人整地造林、除草施肥、伐木等就带动了周边2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平均每人每年收入2至3万元。张精华的林场每年仅劳务工资费用就达500多万元,但不管自己还贷压力多大,他从未拖欠农民工工资。

“隔三差五的,我就要往山里跑一趟,一来看看伐木的情况,二来跟村民们聊聊天,沟通沟通感情。”张精华说。在高坑村,村民们看见张精华,就像见到自己的亲人一样热情。“多亏了张总,让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脱贫。”高坑村贫困户袁兰英说到。袁兰英今年60岁出头,一直在高坑村的林地务工,每年收入达2.5万元左右。张精华不仅借助造林项目,耗资硬化了沿路通往“山头”的道路,还免费出资为出行不便的村民建桥修路,方便了村民出行。截至目前,张精华已耗资300多万元帮助当地村民打通、平整、拓宽道路达45公里。“我要尽我所能,让家乡变得更加美好。”当谈及免费为村民修路时,张精华显得无比自豪。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不是一代人的事,为了那漫山遍野的绿色,世世代代都得干下去。”为了这一信念,2020年,张精华把在外闯荡的小儿子张庭叫了回来。“刚开始他很不愿意,毕竟天天与土为伴,没有了外面的繁华,更没吃过那个苦,还为此和我闹过别扭呢。”如今的张庭,已在锻炼中慢慢成长,也逐渐理解了父亲的那份情怀。

谈到今后的发展,生态观光旅游成为了这位农村造林大户的新梦想。张精华表示准备再扩种2000亩脐橙,建立生态观光采摘园,通过发展旅游扩大产业规模。这样不仅可以吸引游客到园里摘果、观光、休闲、度假,还能带动周边的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