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庐陵印象——砻谷(多图)
2019-12-10 09:03 来源: 中国江西网

米粒从出米口洒落在储仓室

农民正在扦米

中国江西网/吉安头条客户端讯通讯员欧阳跃亲摄影报道:在乡下,有句俗话很流行:世上三般苦,砻谷打铁磨豆腐。那时候的农村生活和生产劳作不像现在,稍微重一点的体力活全都用机器代劳了。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依靠的是传统单一、粗糙繁重的方式求得生存,而砻谷就是其中一样重体力活。

古人云:“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吉安是鱼米之乡,裹肚饱腹主要是大米。可在过去,要将金灿灿的谷子脱壳去皮变成白花花的大米,必须经过砻谷、舂米才行。 在欧阳跃亲家里的老房子靠上厅旁的角落里就“蹲”着一座硕大的篾砻。老家房子一厅六房,住着他、二叔、大爷三户人家。三家共用这篾砻,几乎每个星期,这砻都要被几个大人抬出来砻谷。然而,他小时候只知道砻出来的大米做成的饭好吃,全然不知道砻谷的累。

砻谷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将稻谷倒入砻斗中,推动弓担吊架推杆,延着圆形的篾砻用力划圆圈,以转动篾砻的上爿,摩擦固定不动的砻的下爿,通过压碾旋转“抹”去稻谷的壳。当欧阳跃亲按照别人的指令,站好弓箭步,双手用力推动推杆,可使足气力硬是没能让砻转动起来。实践出真知,他这才明白为什么那时候家里砻谷必须要等父亲在家的时候,光靠母亲那身子板,估计是难以撼动这尊“大神”。而就是如此费力的谷砻,传说还是鲁班师傅发明的。远古时候稻谷脱壳,用的是木棒捶,石头碾,非常辛苦,而且效率很低。鲁班看着乡亲们受苦受累,心里着急,却又束手无策。有一次,无意中看见麻雀吃稻谷,轻轻一啄,竟然可以把谷壳与米粒分离,吐出谷壳,只吃米粒,他十分惊奇,经过仔细查看,发现麻雀的喙里,上下都有齿纹,他受到启发,脑洞大开,因此发明了篾砻,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想想现在飞速发展的科技,欧阳跃亲真觉得幸福不止一点点。

砻过的稻谷,谷壳和米粒甚至还有没砻到的谷混合在一起。常常是两个推砻,一个人在旁边扦米,也就是把没有砻到的谷筛选出来,重新装回砻斗中。

等到稻谷砻好,下一步就是要用风谷车搧去谷壳。风谷车,传说也是鲁班师傅发明的。由风箱、风叶轮、摇手、入料仓、出粮闸、出风口、出粮口等部件组成。漏斗型的入料仓下边,有一个出粮闸门,利用推拉自如的挡板,控制谷物下落的多少。风箱里的风叶轮,外部连接一根曲柄,摇动风叶轮可以徐徐送风。南方人以风谷车扬谷物,比北方人依靠自然风的扬谷物,似乎高明得多。

搧谷物时,要两手紧密配合一致,右手先摇动风谷车摇手,搧出风来。然后左手把出粮闸搁条向左移几档,让适量谷物从入料仓底板开口处跌落下来。这时风即穿过纷纷漏下的谷物,把谷壳从出风口吹出,饱满的米粒比较重,则从漏斗口垂直落下,汇集到出粮口下的箩筐里。出粮闸口开启的大小,风谷车摇动力度的缓急,全凭经验老道的使用者掌握,初学者往往手忙脚乱,不能胜任,不是谷壳搧不净,就是把米粒搧到谷壳堆里。

除去谷壳的大米是糙米,要倒入舂臼里,用木槌反复舂打,然后用筛子分离米糠,才能得到白花花的大米。

如今,随着社会进步,机械自动化的普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变得极其便捷,再也不必为吃口米饭而累得精疲力尽。那些古人视之为宝的老物件,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透过这些遗存的传统农具,依稀能触摸到往日的时光,缠绵淡淡的乡愁。

责任编辑:王志峰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