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答好“时代之问”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行时】“曾老师”在塘尾——记吉安市优秀留任驻村第一书记曾新华
2019-11-20 08:5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

曾新华(右一)走村入户调查贫困户信息

开栏语

今年,我市163位第一书记怀抱初心,主动担当使命继续留任,他们用激情与赤诚践行驻村诺言,用拼搏与奉献推动脱贫攻坚,让一个个派驻村旧貌换新颜,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社会的认可。他们的扶贫故事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江西日报、江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集中关注和报道。从今日起,本报开设“我们的初心·留任第一书记的扶贫故事”专栏,向读者讲述13位留任第一书记的感人“初心”,驻村工作背后的酸甜苦辣,充分展示他们扎根帮扶村组、矢志脱贫帮扶事业的为民情怀。

□本报记者 龙玉然

11月13日,晨曦中的青原区天玉镇塘尾村,农户的新屋在几棵巨大古樟的掩映下,显得特别有精神。由于新105国道和虎青公路穿村而过,离市中心城区不过30分钟车程,塘尾地理位置有点得天独厚。在这里白天遇不到几个村民,“大家都去城里做事了。”记者驱车在村子里转悠,根本无法想象这曾是一个省级“十三五”贫困村。

“我们村2018年脱贫摘帽。2016年6月我任村支书之前,村里还欠了80多万元外债,这两年陆续还清。”塘尾村支书、村主任梁崇耀向记者介绍。

2017年前,这个村子脏乱差问题比较严重,到处是泥巴路、断垣残壁和土坯房。单是2018年,共拆除危旧土坯房432栋2.35万平方米。再经过改水改电改厕、绿化亮化美化,如今用村民的话说,“真正是旧貌换新颜。”

这么短的时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是如何做到的?记者走门串户问村民,受访者大多是留守老人,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我们村多亏来了个‘曾老师’,来了个驻村扶贫工作队。”

老人们嘴里的“曾老师”,就是来自井冈山大学、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曾新华。曾新华长得黑黑瘦瘦,40来岁,话不多,但实在。驻村扶贫工作队一共3人,白天晚上都在村里,除了周末,没有休过假。他们到底做了什么工作?

让产业强起来:从零开始

塘尾村委会共有5个自然村,全村面积2.1平方公里。散落着346户人家,有1332个村民。“这里的每家每户我都熟悉。”记者跟着曾新华在村子里转悠。

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壳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80人。2014年至2018年脱贫23户78人,还剩3户未脱贫,贫困发生率0.37%。“2017年之前村集体经济为零。”梁崇耀告诉记者。

2017年后,井冈山大学共投入扶贫资金79.6万元,分别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医疗卫生、教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全方位帮扶。“产业是大头,我们共花了65万元左右,建了光伏站、菌菇和郁金种植基地。”曾新华说。

在村口一棵古樟旁的小山坡上,100KW的村级光伏电站沐浴在仍然有点燥热的冬阳之下。这个已经并网发电、全村26户贫困户入股分红的“无烟工厂”,每年为村集体带来8万元左右的固定收益。

68岁的贫困户林拾香,在村里的吉安绿滋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里给药菜施肥拔草。她告诉记者:“我以前在家没事可干,去年7月份来到这里务工,平均每天可以挣60元,加上儿子在城里做泥工、儿媳打点零工,日子过得还不错。”

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正是梁崇耀。这是一个农光互补农业产业项目,共规划用地208亩,一期共建设光伏设施农业温室大棚8000平方米,光伏装机容量780KW。“全镇有62户,其中我们村里有8户贫困户入股分红,20多户贫困户进行土地流转,6户贫困户来基地务工。我能为他们做点事是应该的,也多亏了曾老师引介来的井冈山大学生科院的各种技术支持。”

另外,村里还有源中园红芽芋合作社、玉兴艾草合作社、青青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为产业脱贫注入活力。

“即将有2户3人批准脱贫退出,2020年就只剩1户2人是贫困户。”“公司+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是曾新华这个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创新做法,事实证明,这种精准脱贫效果非常好。

让村庄美起来:内外兼修

“能住上这个新房,还不是曾老师帮的忙啊?我很感谢他!”62岁的朱贱根脚部有点残疾,也是一名贫困户。曾新华见他一个人带着身有残疾的女儿蜗居在一幢老屋的单间里,灰暗杂乱、烟熏火燎,便积极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交钥匙工程”。

不但朱贱根有了新房,全村的危旧土坯房也得到了大力整改,这项工作在2018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

记者在村委会看到一个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写着这两年来的一些基建数据:绿化亮化工程10万元,安装20余盏太阳能灯;巷道硬化30万元,5600平方米;排水沟建设16万元,2360米;2个池塘整治建设10万元;贫困户改水改厕13户、各自然村新建公厕6座……

“曾老师来到村里后,不但给我们带来了扶贫资金,而且他们是知识型人才,对我们村的规划建设起了很大作用,让我们的眼界变得更宽。”梁崇耀说道。

塘尾村干部是个只有5人的团队,文化程度都不太高,甚至连使用电脑都有点困难。曾新华来到这里后,建立健全了村里的各项管理制度,抓好“党建+”系列活动的开展,优化乡风民俗,让整个村子变得有了灵魂。

借助背后有井冈山大学的支持,曾新华的驻村扶贫工作队联合政法学院,长期免费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服务;联合图书馆,帮助提升该村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村民的能力和水平,还为小学生普及科学文化知识;联合医学部、附属医院,开展送医、送药、送技术,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为村卫生室提供医疗指导;协调电信学院,派出暑期社会实践团,为村小捐赠运动器材、图书和学习用品。

“他能自愿留任,一方面是他的境界高,另一方面也是村民们的呼声高。”梁崇耀跟记者说。

让村民笑起来:用爱感动

1985年生的刘厥强是个返乡创业人员,对农业产业情有独钟。目前他创办的青原区青青家庭农场,共投资200多万元,做的是生态、循环、立体农业项目。农场里除了套种40亩的猕猴桃、葡萄和火龙果外,还养殖了1700多羽孔雀。“曾老师经常会来我们这里,帮助解决一些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特别是在环保和各种扶持政策方面提供了许多技术、方案。”

梁崇耀告诉记者:“发展一个产业,带动持续增收,致富带头人很重要,曾老师对贫困户更是关怀备至。”

为贫困户脱贫想办法、出点子,调动他们创业就业积极性,让他们尽早富起来,一直是曾新华的梦想。

73岁的王仁福,夫妻都是残疾人,生活过得很拮据。曾新华不但为其申请了低保,而且还说服王仁福做了村级光伏电站的管理员,每月有300元的工资。“我们家真得感谢曾老师帮忙!”王仁福的妻子、65岁的邓长元反复说着这句话。

对于朱贱根来说,除了光伏发电站入股分红,曾新华又让他在村里的郁金种植基地做管理员,每个月可领到400元工资。平时朱贱根在附近打点零工,加上曾新华也为他申请了低保,日子过得比以前好多了。

曾新华的案头有4本写得满满当当的第一书记工作手册,10多万字里几乎都是与贫困户有关。“两年多来,我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曾老师是个做事非常有效率的人,今日事今日毕,任劳任怨,干劲十足,总是追着村干部把工作做好。”梁崇耀说。

“只要这边有需要,我会一直干下去。”在午后灿烂的阳光中,家里有个不到1岁小孩的曾新华,最后淡淡地跟记者如此说道。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