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众人仰慕的富豪
2019-11-15 09: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庐陵老街铜雕--经商归来  

■李梦星

经商创业成富豪的故事,是民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传扬不息。我村有个堂爷,民国初年到汉口、扬州等地当学徒,抗战后就回老家了。我们小时候常听堂爷“讲那过去的事情”。说吉安最有钱的大老板叫周扶九,吉安县高塘店下村人,家里有数不清的金银财宝,在苏州、上海住的房子比村里祠堂还大,里面雕龙画凤,像画中的仙境一般;还说周家天天有红烧肉吃,使得过年过节才能吃上肉的我们听了总是吞口水。

店下周家离我村只有十几里路,堂爷曾在周家的分店里做过事,把老板说得神乎其神的。说周扶九到湘潭同族叔辈周福田店里当学徒,被派往广州收债款,对方无钱,就用25张盐票抵债。时值太平天国打仗,盐票是废纸,堂叔发怒断绝叔侄关系,赶走他。周扶九只好回老家。过了几年盐票恢复使用,他带上盐票去找堂叔,想弥补损失。但当时盐票也值不了多少价,堂叔不接受,还是把他赶走。周扶九只得回家种地。战事稍平后,朝廷恢复盐票营运制,盐票一涨再涨,一票可值500两银子。周扶九寻找盐票不见,据说他夫人做鞋子时在针线盘里偶然发现了。周扶九凭着这25张盐票做资本,在扬州、上海又是开钱庄,又是开盐场开工厂。据说他的资产数不清,是当时江南甚至全国的首富。

我听过这个故事若干次,还听过周扶九的不少故事,羡慕得很。不过这靠25张盐票发家的说法还有几个版本。后来我看到个资料,说按当时的“盐票法”,盐票使用地区和时限均有严格规定,用后要收缴或验讫,贩卖者要注明姓名和籍贯为附票,而且是三联单中的一联,不太可能使用到广东和在民间收藏再用。于是这个故事半真半假,可能是周扶九做盐生意并挖到第一桶金,民间艺人就凭想象创作出这故事。不管真假,满足了人们对富豪的好奇心就够了。

我中学毕业那时没大学考,就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其实就是种田。晚上在生产队记完工分,一伙人或坐或躺在祠堂的青石板上闲谈。堂爷在生产队当会计,就常会说起吉安“百万”们的故事。说吉水有“廖百万”,富水的陂头对岸沙湾村有“刘百万”叫刘居吾,曲濑胡家有“胡百万”叫胡品高,泰和上田有“萧百万”叫萧云浦,还有他表侄“刘百万”叫刘厚生,吉安还很多什么百万的,堂爷说不出名字。在劳动力一天分值只几毛钱的当时,万元都是难以想象的数字,何况百万?而且是银圆,据说那时一块银圆可买一担谷。那百万是个天文数字,我们懒得去算当下值多少价,感兴趣的是富豪们的艳事。堂爷说,最厉害的是萧百万,光是老婆就有一妻四妾。最漂亮的是最小的妾,在上海相识,萧百万被迷倒了,就带回扬州。小妾说,你这里虽然富丽堂皇,但远不如上海的洋楼。萧芸浦为了讨得美女的欢心,就在院内建幢小洋楼。小妾说,前面那栋楼比这里高,看不到外面。萧芸浦就又加一层,屋顶是平台,从南京运来雨花石铺地,还有个小亭子,成为当时扬州城最高的建筑。后来呢,那小妾还是耐不住寂寞,得到了许多金银财宝后逃跑了。正值青春期的我们,听了四个老婆的故事心里总有些想入非非的。

富商们几乎都有神奇的故事,但基本是口口相传的。不管是官方修的史志,还是民间谱牒,都不会记载他们是如何发家致富的,只是会介绍他们做的善事或买了什么功名。于是,商人的研究很艰难。近一二十年,随着民族文化的复兴,有的富商后裔致力于探寻祖辈的往事,弥补文献的缺失。2015年的一天,我接到个叫刘大卫的先生从云南昆明打来的电话。他说祖辈是扬州的盐商,父亲在那里长大,总是回忆当年的事情。为此,他向上级社科单位申报了盐商课题的研究,已花了几年的时间,四处寻找盐商的后裔,采访和收集资料。他说在网上搜到我出版了渼陂的书,写了商业活动。外婆就是渼陂人,外公就是河对面的沙湾人,叫刘居吴,也是有名的盐商;但对吉安其他大盐商周扶九、胡品高家乡的情况不了解,希望我支持。我只有他们的族谱记载和传说,就传给他了。为便于交流,他也把已收集的资料传给我,使我能了解到更多吉安大商人的事迹。

刘大卫告诉我,大约在清道光时期至民国初期这近百年间,以盐业为主的吉安商人在扬州大显身手,与政界联系紧密,活跃在工商业界,积累了巨额财富,光耀夺目,至今扬州还存留他们部分豪宅和流传富翁们生活奢华的传说。

扬州城区青莲巷19号,是盐商首富周扶九(1831--1920)的旧居,虽然已陈旧破损,但保存较好。东侧一门,进去别有天地。前是大院,四周为两层木楼环抱,一角房檐高跷,很有气势。登上二楼,可见西侧有一座高峻门楼。东面高墙有砖雕楷书“紫气东来”,完好无缺;小巷北端院落,呈四方形,有两层木楼是周氏后院,具有欧派建筑风格,可想象当年的豪华。

泰和上田的萧云浦为扬州盐商领袖,还有刘居吾、刘厚生等第二三代杰出企业家,食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巨商胡元海家族等,几代从事盐业的吉安籍商贾数十上百人,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吉安商贾集团,成为江右商帮的一支主力军。民间有“用不完周家的钱,担不完萧家的盐”的俗语。到了民国时期,他们由盐业转及房地产、水电、银行、邮政等行业,带动了一大批吉安人进城就业。刘先生说的是实情,吉安现在古村中质量上乘的民居和大祠堂,不少是清末民初致富的盐商所建。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