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王家有个大祠堂
2019-07-26 09:27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青原区富田镇王氏宗祠  

■黄邦初

王家村,位于青原区富田镇中部,紧邻匡家村、文家村,面积约6平方公里。其东西背山,三面夹水,百余古樟遍植村中;村东绵延大山好似飞腾的来龙,村西视野开阔,南北多丘陵地带,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随处可见如“双狮把隘”、“七星伴月”、“龙川杰阁”等景观。南唐开基以来已逾千年,繁衍至今有1200余户近8000人,是富田有名的大族,现村中常住人口有2300余人。2016年,因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入选了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据记载:王氏始祖为临川南唐端明殿大学士、签枢密院事王休文。王休文生于896年,从长沙迁居临川,死于954年,葬在抚州崇仁县信丰庵。王休文生六子,其第四子王徽因官任吉州法曹而定居于庐陵县纯化乡甲村。王徽生二子,长子王经信(字诚敬)生于959年,卒于1020年,约在989年从甲村徙居富田,为富田王氏祖。王氏先人勤劳勇敢,他们将周边山上砍伐的木头扎成木排,从富水河经赣江、鄱阳湖、长江,漂流销往南京,至今南京火车站旁还有一个王家湾村。虽然放排危险性很大,但收入颇高,一次可赚20两白银。除此之外,村里《龙川灵佑庙碑》记载了村人王康楔浴血疆场、死而不倒、被封为王的事迹。“月光台”大事记石碑记载了明崇祯五年闽寇入侵,王姓子弟在古城墙和月光台山野抵御强寇、浴血奋战、鲜血染红了富水河的经过。可以说,王家村的富庶和繁华是王氏先人浴血奋斗而来的。

面对周边邻村匡家出了个娘娘、文家出了个文丞相,经商富裕起来的王氏族人不甘落后,大兴土木,建成了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到现在还遗存有明清建筑30余栋,最具代表性的是王氏宗祠(诚敬堂)了。

诚敬堂是为纪念开基祖王经信(字诚敬)而建,成于明嘉靖六年丁亥(公元1527年),历时12年,占地面积6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645.89平方米。祠堂坐东朝西,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屏风相对应,暗寓王姓“人丁兴旺”。祠堂前门楼风格迥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全靠两根石柱支撑,顶层为四角棱形、鳌鱼翘首、喜鹊聚巢。木雕图案有人物花草和文字,风吹阁楼上的风铃,叮当作响……

“诚敬堂”建筑有三大特色:一是构思奇、天井大、正厅高,其天棚为穹窿状;二是用料奢,仅杉木立柱就有88根,直径均在60公分以上。其中正厅的两根杉木立柱,直径达100公分,世所罕见。三是木榫接,祠堂木料构件数以千计,都是用木榫连接,没用一颗铁钉。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纵深分为五个层次。中院悬挂的“枢密院”匾额犹为显眼,是御赐王氏祖先王休文的功德。说到这个匾额,有传明朝有一县令曾因祠堂逾规制要将其拆除,时王氏族人连夜将“枢密院”匾额从外地取来,方避免此次浩劫。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陈毅、曾山等老一辈革命家也常在富田一带活动,诚敬堂也是当年重要活动场所之一。

繁华之后是落寞,近500余年的风风雨雨给诚敬堂带来不少伤害,如门楼民国时期被镌刻上“青天白日旗”,与其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内部多年构件缺失,更多的是木质件糟朽、风化、虫蛀等,一系列岁月沉积留下来种种的“疑难杂症”,还有不少人为的损坏、改建。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由市文保部门主持历时18个月的诚敬堂维修工程竣工,诚敬堂又重焕青春。与时同时,富田镇人民政府积极打造“古村旅游集聚区”,统筹住建、文保、新农村建设等资金,对村里古建修旧如旧,保持其传统风貌;积极发掘利用古村传统文化资源,与匡家、陂下、奁田等集聚开发,一张光彩熠熠的“古、红、绿”名片呼之欲出。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