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记永新县成功申报两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文化工作者吴谷
2019-07-17 09:2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4

"吉安好人"颁奖现场

15

吴谷(左一)在乡间采访

编者按

7月9日,永新县文化馆退休干部吴谷上榜2019年第二期“吉安好人”(敬业奉献)。吴谷早于2006年就退休了,因舍不得永新丰厚的民间文化,一直返聘在永新县文化馆任非遗专干。强烈的责任感、敬业心让吴谷停不下传承的脚步。多年来,吴谷不顾自己“三高”疾病的折磨,毅然背起行囊,扛起照相器材,奔波于乡间村野,搜集、整理、编辑出版了非遗书籍和资料近1000万字,他主持成功申报永新盾牌舞、永新小鼓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有省级8个,市级18个。“非遗和民间艺术丢掉太可惜,这些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而且永新城乡有太多这样遗落在草间的珍珠,值得我们用心去拾取。我只觉得做这些事情,会让我的人生体会到什么是美满。”这就是文化工作者吴谷的情怀和坚守。

曾予/文(注:作者为评论家、国家一级编剧)

那年吴谷大学未毕业,就写出了一部叫《弯弯石矶路》的电视剧本,剧本是带着“该剧上海电视台已列入拍摄计划”一行字,在《电视剧艺术》杂志上“出世”的。同学羡慕他,学校想留他,还有几家影视单位想要他。他很坚定地说,我还是回去吧。

因为,他丢不下他所挚爱着的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可当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全国大地时,他乱了方寸呀!特区在改革,老区怎么办?老区的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该怎么办?经过一番苦思苦想后,毅然决定:我得走出去。

走,是为那片挚爱着的土地

在釆访中笔者了解到,那年老吴是背着只牛仔包从井冈山老区来到南国一家报社上班的。那些知他者还告诉我说,这人最能吃苦又最为简朴。

说他能吃苦,那是1995年南国开展大禁毒,上级交给他写一部20多万字的纪实文学。从接受任务到深入禁毒第一线采访、调研,他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他当时根本不懂电脑,全靠手写,在这期间他时常要伸着手睡觉,因为他的手写得不能弯曲了。一个月完成一部28万字的作品,着实让人刮目。为此,报社同仁从心底送给他一个响当当的雅号:快刀老吴。

他说,他是在继承一种精神———井冈山精神。

也许老吴是在井冈山的精神熏陶下长成人的,在广州一年的时间里他就一口气出了三本专著。挑灯熬夜、废寝忘食等等这些词用在他身上,应该说是最为贴切,最为公证了。他出的几本书当时轰动不小,上门要的,写信索的,他都会毫不吝啬地自掏腰包满足求取于他的读者。这事很快也惊动了羊城的记者,于是便有了《南方日报》上的特稿———《出售阳光的吴老表》和《经济快报》上的专题《书生真豪杰,阳光也出售》。这是对老吴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他才华的一种赞赏。

说他简朴,那是他在广州打拼几年后,名与利应为双收了。但当你见到他时,他手里夹着的仍是家里带来的旱烟,嘴里吃着的仍是家乡带来的黄豆和水酒,身板睡着的却是别人丢弃的小木床……

同仁劝他:老吴,你也该改善改善一下吧。

他答:我还要改善什么啊,你们会唱“红米饭南瓜汤”吗?

哦,我想,这应该就是在老吴身上体现出来老区人的纯朴与厚实吧。

为此,总编无限感慨地告诉报社有关领导:老吴眼下最要紧的就是引导他尽快融入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去,尽快让他接受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新思想、新观念,让他尽快投入到开革开放的火热生活中去。

不久,报社果真有意识地带他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珠海、中山等地去釆风,去感受,去体验。每次回来同仁们都会问他的感觉,他总是笑笑说:你们认真看我以后所写的每篇文章吧。

一年后,丹霞山旅游局长向他发来邀请。在进景区前当地市委书记希望他能为景点写点东西。老吴没答应也没拒绝,只是淡淡地应了一句:看看吧。

谁料回广州的第二天,他就拿出了一首极富新视觉、新理念、新角度的长诗———“走笔丹霞山———读玉女拦江”,这诗一经发表反响很大,且很快译成了多国文字名扬海內外。

就在这时,老吴决定回家了。

总编在欢送他的酒宴上特意将他编辑室的钥匙交回在他手上,向在座的报社中层领导郑重宣布:这钥匙永远是老吴的,我们永远欢迎他回来!

报社没送他什么礼物,唯这一串钥匙,其意之深,其价无穷啊!

后来大家才真正读懂了老吴这次远离故土的真正目的:他是在南国播撒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后,再把改革开放前沿阵地上的新观念、新速度的火种带回老区去播撒,生根,开花,结果。

归,也是为了那片挚爱着的土地

老吴回来了。他没多想,只想用自己的行动去当一台播种机。那就是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特区的理念,用自己的作为来体现特区的速度。

永新有个有着300多年历史,曾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刘少奇、朱德、陈毅、贺龙等演出的古典男子群舞——盾牌舞。老吴从广州回来后不久,便接到该舞入选上海世博会踩街行进表演的通知。当时大家都感到很为难。这舞是民间每年春节和元宵节在舞台上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很规范。现在一下要改成行进式的踩街表演,加之该舞又是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许多人都觉得很难把握,都摇着头想辞掉。老吴力排众议,亲自设计出一套在保留原貌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编排的方案。就这样,在他的策划和具体指导下,硬是把这个快要流产的节目编排成一个既保持原汁原味又有崭新风貌的大型行进节目。这节目在上海世博会上一展现,立即博得广大观众包括外国人的一片掌声和喝彩。

为此,有记者特意采访老吴,问他怎么会想到把舞台表演艺术改革成行进表演艺术,而且仅一个月时间取得如此轰动效应时,他淡然地告诉记者:这是特区理念加深圳速度。

在另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永新小鼓》的创作排练上,他同样是运用特区理念和速度完成的。

就是这种全新的观念和速度,他先后创作了永新小鼓“宝朵系列”《宝朵接婆》《宝朵招工》《宝朵冲浪》三部曲。这三部曲先后蝉联了全国第十四、十五届“群星奖”和中国中部六省曲艺大赛一等奖。以至这些节目上杭州下广东,走长春进天津,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而随后创作的《老克的遗产》《牛娃回山》等十几个节目都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于全国,这些节目中大都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文艺创作奖。更可喜的是,他新近创作的《牛娃回山》荣获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新创的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永新三角班’《兄弟》荣获笫三届“汤显祖戏剧奖”。老吴除了是个编剧之外,他还是个多面手。最近的散文《以马为媒,寻善洲圹》又摘取了吉安市第九届“白鹭洲文学奖”。

老吴从特区归来这些年,可谓佳作不断,风生水起。

有记者感叹出“吴谷,浑身是戏的宝朵之父”,也有记者慕名而来《寻找劳模》,更有记者从心底发出由衷地赞叹———老吴《写得宝朵出庐陵》了。

这些成绩的取得,究其原由,老吴还是那句话:特区理念加深圳速度。

是呀,特区理念造就了他的成功,深圳速度造就了他的多产!

一种文化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片。为此,永新这个老区县的红色资源和着先进文化亮相全国,亮出了她的英姿与风采!

大伙说,老吴功不可没。

老吴说,因为我挚爱着这片土地。

留,还是为那片挚爱的土地

2008年,老吴到了退休年纪了,他也该休息了。儿子为他在广东买好了房子让他过去颐养天年,孙子盼他过去享天伦之乐。就在这时,领导在他的退休通知上签上了这么一行字:在征得该同志同意后,建议返聘留用。

本来处在走与留矛盾中的老吴,这下有了“定盘星”了。

组织要留,自己更想留。一晃十几年过去了。而今他已是一个古稀老人了。

也许是他自己有一种紧迫感。在这十多年的光阴中,他认真梳理了一下在这块土地上,还有多少工作要他去做,还有多少项目要他去完成。他立出了一个时间表和工作规划表,有条不紊地按照这个时间表和规划表去作息,去工作,去发光发热。

永新县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县,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门类繁多,多姿多彩。在这十多年间,他收集整理了近一百万字的永新民间文学集成;近三十万字的永新曲艺志书;近五十万字的永新名胜、名人、名产传说故事集和近百万字的赣西采茶剧。编辑出版了永新十年非遗的非遗专著《舞说———永新非遗,十年回眸》(吉林文选出版社2016年版)、《永新曲艺》(中国文化出版社2018年版)和即将出版的《故事与酒———吴谷影视文学剧本集》(中国文化出版社2019版)。内部交流出版的有《永新非遗图文典》《永新古今对联》《永新方言筏》《民间舞蹈集成》《民间文学集成》……据统计,他一手操办申报成功的非遗有国家级二项、省级八项、市级23项、县级68项,获全市第一、全省第四。其本人获评省市非遗保护传承先进个人,其单位获评省市先进集体。在这些成绩的背后,老吴付出的是汗水和心血。他年过古稀,又患严重的“三高”,但他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一直坚守在“以先进的文化鼓舞人”的阵地上。就拿申报民间文学《阿育塔的传说》这个项目来说,他到阿育塔顶不知爬了多少回。有一次他突然高血压犯了,在山腰间,顿觉天旋地转,他赶紧靠在石崖上,用山泉水服下了随身所带的降压灵,这才化险为夷。像这样的情况,不知发生了多少次。领导和同事都劝他再也不要再下乡了,让年轻人下去,自己坐在办公室把关就行了。他不干,说:“不亲自尝尝果子,你能辨别出果子的酸甜程度吗?”

他说这句话是有亲身感受的。在申报永新小鼓为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时,申报材料上报了4次,每次都被打了回来。后来,他认真研究屡次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这个项目的特殊性没有找出来。为此,他九次到离县城十几华里的一个盲人老艺人那里促膝长谈。最后终于找出了该项目为唱腔拖音的特征。他仔细聆听老艺人的反复演唱,反复录制,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核实。经过这样细心、用心、耐心的挖掘,该项目的特殊性和独特性终于找到了,也很快申报成功为国家级非遗了。

这些都是永新流传在民间的瑰宝。而老吴告诉我们说,在这块土地上,他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挖掘出来,他还有很多事没做完,他不能为后人留下遗憾。

就是这句承诺,老吴这个退体十多年的古稀老人仍坚守在这块阵地上,仍坚守在他挚爱着的这块土地上。

有次,香港卫视在录制完他的专题后,主持人十分激动地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吴老先生,如果上天有眼,我真想为你再祈求五百年。”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