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柘溪沉淀在历史中的文化记忆
2019-05-29 09:2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8

柘溪村景

9

村中小巷

10

山角书院

11

村口

12

柘溪刘氏祠堂

13

中秋烧塔

岁月沧桑,时光流转。总有一些朴素而坚韧的古村落,熬过了风雨的侵扰,温柔了岁月的催促,依然静静地守护着一代又一代文化的传承,镌刻着一波又一波游子的乡愁。日前,安福县金田乡柘溪村被住建部命名为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它还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文明村镇、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和省级生态村。

柘溪村距安福县城42公里,原名柘木,始建于北宋天圣七年。追根溯源,柘溪村自宋至道(995—1003)年间,由曾任西凉郡守的刘楚翁卸任后在此开基繁衍,为柘溪刘氏的始迁祖,距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近日,记者走进柘溪千年古村,感受这里的古朴景致……

□本报记者颜茜文/图

十一位进士托起文风鼎盛

青砖黛瓦、木刻石雕、荷塘田野,古宅、古桥、古碑、古树……踏上斑驳的青砖古道,走在古老幽深的小巷,置身柘溪古村,让人有时光倒流之感。

柘溪人大力倡导读书,形成了浓厚的“尚文崇德”的风气。所以,这里科举入仕的极多,仅明清两代,从这里走出去的进士达11人,举人、秀才更是不胜枚举。柘溪村因此也成了安福史上赫赫有名的“进士村”。民国时期,有大学生9人、中专学历30人。近现代,从村中走出了博士1人、硕士7人、3位教授、2位副教授。

山角书院,也叫文昌阁,是柘溪有名的古建筑。有关山角书院的由来,相传清代咸丰年间,一位名叫刘汉生的进士,曾任湖北兴国州知州,在任期内薄赋税,修水利,声名极好,离任时百姓赠其一把“万民伞”以表纪念感恩之情。他回到家乡后,修桥铺路、修祠堂、赈救穷人,还创建了书院,取名文昌阁,寓文运昌盛之意。书院后又因柘溪村背靠武功山南段的天平岭,坐北朝南,三面环山的地理特征,取名为“山角”。

书院门口有两只圆雕石狮,书院是一直三进,共三层,一楼正厅有个大“回”字型的天井,天井上方是巨大的天窗,大片的阳光从天窗上洒下来,把书院照得通亮。透过天窗便可看到气势非凡的魁星楼。天井重檐有雨蓬,蓬顶呈现藻井八卦图案,造型秀丽,蕴含着文人学子祈愿柘溪文脉昌盛、儒风不绝的美好寓意。书院里陈列了各种明清时期的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具。在当时,山角书院是金田乡唯一的学堂。清咸丰年间,书院内设有讲学堂,本村和邻村每年都有数十名学子入院就读,同时还为大批儒士提供活动场所,古村一度“科第人文、贤哲显贵”。村东300米处的古道上,有一座浓缩了儒教文化精髓的“进士亭”。该亭始建于清康熙1682年,是本村进士刘竹庵为纪念父亲而建,不仅方便过往行人歇息,又实现了歌功颂德、扬名立万的初衷。

七十八栋古建诉说时光轨迹

柘溪村古建筑风格独特,现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78栋,有民居54幢,祠堂11幢、义仓1幢、进士亭1座、庙2座、书院1幢、书舍8幢,还有官碑、石敢当、古井、古塘、土星堆、古堤、古树等。

村子里的古建筑大都是独立的,大部分是清朝时期所建。在这些古居的屋檐下,保留有各种图案,有铜钱图、狮子滚绣球图、扇子图、八卦图,还有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图,如儿孙拜寿、品茶、下棋等,不尽相同,又都传递出古村昔日的宁静祥和。村中现存的古建筑至少都有着百年历史,还有少量的明代建筑,及部分民国时期建筑。其中有安福现存历史最早的古民居———刘氏总祠,距今已有600余年了。

刘氏总祠坐落于村中央,现在仍然有村民居住其中,保存非常完好。《柘溪刘氏族谱》记载,“瑜”即明代进士刘瑜洁。该总祠为其所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主墙体至今没有改变,屋内的梁架也保持着最初梁架式与穿斗式结合的风貌;里面的木桶扇素面装饰,上部是芦苇秆编织,外用白灰粉饰,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屋面坡度陡峻,彰显出宋元遗风。

总祠由相互贯通、浑然一体的13幢分祠组合而成,“义仓”在其东侧并排而立,可储公祠稻谷9万余斤,用于祭祖或救助。各分祠高门重檐,雕梁画栋,其墙体上精美的龙凤、花鸟、人物组成的浮雕图案,木刻金字牌联,以及各种手迹的碑文,无一不折射出当年村中人文鼎盛、富庶祥和的景象。有些祠堂与民居并排而建,同一道院门出入,村民解释说,这体现的是血缘的亲疏关系。

柘溪村的“义仓”也无疑对该村古时鼎盛的文风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村里至今流传着清代进士刘汝璆的故事。曾任杭州太守的刘汝璆,家境十分贫寒,有一次其父挑柴去县城卖,路遇县太爷鸣锣开道,被差役用皮鞭抽打,感到人格上受到侮辱,便发愤读书,在村里“义仓”的帮助下,最后做了官。在任时,他一心为民;回乡后,他不忘当年恩情,帮助困难乡民;革命时期,在红军最困难的时候,他向义仓捐献粮食万斤,使义仓成为“红色之仓”。

百年习俗延续浓浓乡愁

柘溪村民风古朴,除了保存着赣南一般节庆习俗外,尚有许多独具安福南乡特色的习俗完整地流传,如酒、茶等饮食文化就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酒,有自酿的冬酒、醐酒、米烧酒。茶,有吃春茶、谷雨茶、生日茶、新人茶等。村里还有吃新节、元宵节、拜观音、清明节、谷雨节、立夏节、端午节、朝拜节、中元节、中秋节、九皇节、冬至节等习俗。其中吃新节、中秋节、冬至最为隆重,该村的中秋烧塔荣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吃新是安福洲湖、金田、洋门几个乡独有的传统习俗。吃过新后,即清理检修收割农具,开始收割。吃新节是吃当年新产的大米、蔬菜和鸡鸭,在早稻收割前几天,村民同一天过吃新节,全村要杀几头猪,户户要买数斤肉、捕捞鱼及杀当年饲养的鸡鸭,当天的鱼肉及茄子,豆角、苋菜也都拌上糯米粉上蒸笼,蒸熟后美味可口,这是安福南乡的传统家乡菜。吃新节吃上一天,这天的新米饭做得越香,预示着今年早稻收成会越好。中午用餐前,还要摆上茶酒饭菜焚香鸣边炮朝天敬祭“五谷神”和祖宗。

柘溪村的中秋烧塔,有别于吉安其他县市,也有别于赣州、粤东、闽南等地。除常见的烧塔外,还有祭月、耍龙灯、对山歌、唱小调等仪程,民俗内涵丰富,节日氛围浓厚,别具一格。安福中秋烧塔始于明末清初,至今300余年。柘溪村刘氏先祖在外做官,于明末清初,带回此俗。中秋烧塔是为纪念汉人八月八烧火为号,举行起义,推翻元朝统治而形成的习俗。早年,安福东北乡等不少村子有在中秋这天,摘下嫩南瓜,插上香,用竹杆撑起很高,口喊“八月八,火烧鞑,养猪只只大……”的风俗,当为史上民间百姓表达对元朝统治者的切齿痛恨之情的沿续。后人们将八月八烧塔与八月十五中秋节合并,成为中秋节的节日民俗项目之一。烧塔、祭月同时进行,以取红红火火、赶走瘟神,岁岁平安、迎来太平之意。难能可贵的是,柘溪村青年人如今仍然沿袭并传承着过去的传统。

漫步柘溪,庭院错落,古道深深。在这里,人们还能找到俯拾即是的乡愁,还能寻见到祖先留下来的根。古村那种超然独处、萧然物外的韵味能让现代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这不能不说是古村的魅力。留住古村,就是留住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回忆。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