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客家沿着先祖的脚迹往回走
2019-05-17 09:2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遂川县堆子前客家黄宅  

■李梦星

客家是汉族一支独特的民系,根在中原,活跃在闽粵赣边境地区,随着历史上的多次迁徙遍布国内外。他们具有共同的历史经历和文化精神,有共同的语言和民俗风情,都是外来人,被称为“客家”。

我接待过广东、福建和海外研究客家文化的专家多次,他们为什么会到不是客家聚集区的吉安来考察呢?据专家们考证,吉安曾是许多客家人曾经落脚的基地和中转站,甚至可称为客家南迁的第一站。因在汉代开始的北民南迁过程中,一部分人过了长江溯赣水而上沿途落户,宋元以前从北方来的客民,大部分经代代发展成为土著居民;而有一部分人在庐陵区域住了一阵子积储财力、或生活一两代后,继续往南迁移,在赣南落脚。有的又翻越闽、粤大山往岭南、往东南沿海前进,生活在山岭之中,逐渐发展为庞大的族群,有的又迁徙到海外。

吉安如今有多少客家人呢?据专家推测可能有上百万,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有的生活了两三百年,繁衍十几代,早就“已把他乡当故乡”,成为吉安人了。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广东、福建、赣南等地方的—部分客家人,经数百年繁衍成大的族群,聚居地山林多而耕地较少。到了明代中晚期,赋役繁重,官绅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明末与清初频繁的战事,清廷的武装镇压,导致赣江中下游一带田园荒芜,人口流离。“三藩之乱”平息后,清政府不得不招集流民垦荒,政策优惠,鼓励生产。客家家族发展了,人口增多难以生存,有的便受朝廷政策优惠的吸引,也为了使生活好一点,就沿着先祖南下的途径,逆向返回,由东南往西北方向逐步推进,有的在吉安山区择地居住下来,学术上称为“客家倒流”。因是“客家”,多在还未开垦的偏远山区落脚,搭棚而居,待有积蓄再建房,被土著称之为“棚民”。“棚民”们在清代百年间陆续进入吉安,有的与当地同化了,有的依然称客家。

客家倒流最多的是遂川县,在清初顺治年间就有大批闽粤客家迁入。《龙泉县志》载:“龙泉(遂川)丁口半出流寓,语言殊音,实与他邑不同,第使主客相安,庶几讼狱衰息,是在长民而持其大体者。”井冈山市的客家人也占了不小比例,茅坪、大陇、葛田、睦村、东上、柏露、下七等乡镇较集中,龙市、古城、新城、白石等也有部分客家居住。如康熙初年苏姓于由定南迁入王冲,饶姓由福建迁入桂花窝,傅姓由崇义迁入油背;林、罗两姓分别从湖南、福建迁入。

永新县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三湾、坳南、曲江、白沙塘、高桥楼等乡镇,清初广东武平、福建长汀、上杭、福清数百户蓝姓客家人迁入安福县,万安县从东南迁入的客家人主要在涧田、武术、宝山、柏岩、高陂、弹前、潞田等乡镇。泰和县的客家人主要散居于水槎、老营盘、小龙、沙村、苏溪、冠朝、桥头、碧溪等乡镇。新中国成立后,从广东、赣南迁至泰和的客家比较多,如冠朝的东华村是从广东五华县迁来的。吉安县有部分客家居住在油田、指阳、前岭、敖城等山区。今青原区客家人主要在东固镇,富田有少部分。吉水县迁入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赣江以东的山区,其中从赣南兴国县迁入的有20个村。永丰县从福建和赣南迁入的有两三百个自然村。在客家居民中,还有一支畲族分散在吉安各地,主要有雷、蓝等姓,在宋代以前就进入了吉安境地定居未再南徙。永丰县龙冈畲族乡、青原区东固畲族乡,比较集中地聚居蓝、雷等畲民,是典型的客家居民。

两三百年以来,客家人聚居的村落,遍布吉安山区。客家民居的形制和建筑风格,与当地非客家村庄有明显的不同,以土夯墙体为主,特色鲜明;在文化交流方面,客家人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吉安土著文化,加上长期居住在丘陵的环境影响,形成具有特色的客家文化。主要有祖先崇拜、重教观念、寻根意识、开拓精神,还有多彩的民俗风情等,都丰富了庐陵文化的内涵。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