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乡村振兴周刊> >正文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吉安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办公室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答记者问
2019-04-17 08:00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今年中央、省、市一号文件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今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的重点,那么如何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项工作包含哪些内容,有什么意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哪些政策举措等等,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办公室及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

问:如何理解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的意义?

答: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以浙江“千万工程”经验为引导,以打造“清净整洁、精细秀美”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重点突破、分类推进,整合资源、强化措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通过治理人居环境让乡村美得有底气,完善基础设施让乡村美得有活力,彰显乡土特色让乡村美得有内涵,培育壮大产业让乡村美得有保障,为全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我市结合实际,特制定出台了《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打好打赢乡村振兴“第一仗”。

问: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我市按照“清净整洁、形态有序、色块和谐、主次协调”和“精细秀美”要求,分类推进特色村点、标准村点和整治村点建设,重点推进全市“三沿两岸一区”【高速沿线、铁路沿线、旅游干道沿线、赣江两岸、城区近郊区(包括创建中的农高区)】美丽示范带建设工程。2019年,打造特色村点30个以上,新建标准村点1000个以上,改造提升标准村点3700个以上,完成整治村点1万个以上,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庄达到国家清洁村庄标准,3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清洁示范县标准,形成村点出彩、沿线美丽、面上洁净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问: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标准有几类?

答:我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克服人居环境整治与规划布局、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两张皮”的现象,按照分类推进、梯次创建的原则,分为特色村点、标准村点和整治村点三类。

特色村点,要突出有产业优势、有文化特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点布局在“三沿两岸一区”沿线,原则上每个县(市、区)年内打造2个以上,通过发展建设达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貌悦目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

标准村点,是指所有分布在“三沿两岸一区”沿线的村点(不含非保留村),通过新建或提升改造,年内全部达到规划全域化、设施完善化、环境洁美化、产业特色化的“四化”标准。

整治村点,是指除特色村点和标准村点外的村庄,通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做到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房前屋后和农户庭院整治到位、实现干净整洁;危旧房、土坯房、违章搭建全面整治(改造或拆除)到位;村庄无害化卫生厕改造基本到位;沟渠河塘淤泥、漂浮物全面清理到位;有条件的村庄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每个县(市、区)年内整治村点完成50%以上。

问: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有哪些工作重点?

答:以“十大工程”(村庄规划提升工程、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农村厕所革命工程、农村畜禽养殖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工程、农村“八乱”整治工程、美丽乡村精品提升工程、实施农村产业提升工程、实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鼓励县(市、区)出台市场化具体扶持政策,通过各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支持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水平。

问:如何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顺利实施?

答:为切实加强统筹协调,我市成立了市新农村建设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并作为党政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推行乡镇环境整治末位管理。市财政每年安排给各县(市、区)100万元工作经费,对年底工作排名前六且达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类县建设标准的县(市、区)各奖补1000万元。

(本报记者叶兴桂整理)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