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脱贫攻坚> >正文
不松手 不松劲 不松懈 ———看永新县如何巩固脱贫成果
2019-03-06 10:42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3

莲洲乡光明村食用菌基地

4

在中乡六月果歌智慧农业公司葡萄基地

5

澧田镇合田村新农村建设一角 

特别报道

2018年7月29日,永新迎来历史性的一刻: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包括永新县在内的6个县(市)脱贫退出。

2014年以来,永新县深入贯彻中央、省、市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三湾改编精神,创新推行脱贫攻坚“443”工作法。四年来,全县共减贫9903户40763人,“十三五”贫困村由106个减至10个,贫困发生率由10.4%降至1.02%,顺利通过国家贫困县退出第三方专项评估检查。

脱贫不是终点,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小康?永新县委县政府提出:脱贫攻坚期内,坚持政策不变、投入不减、队伍不撤,不断巩固发展脱贫成果,确保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全面小康。

颜小明、本报记者吴广城文/图

干部帮扶不松手———“再帮村里做点事”

近日,澧田镇合田村党支部书记彭小鹏赶到村委会,已约好的左伟文一起到村里的贫困户家走访,登记微心愿。

左伟文是永新县税务局的干部,2015年受单位委派担任合田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组组长,今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

“县里干部,年纪又大。”对于左伟文到来,彭小鹏也曾犯过嘀咕,没想到,左伟文还真在村里扎下了根,而且一扎就是5个年头。

几年来,左伟文带着工作组走遍了村里的每户人家,了解村民真实需求,解决村民实际困难,带领村民发展脱贫产业,搞好村庄环境整治。

贫困户刘云风10年前患上了癌症,看病吃药是家常便饭,又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医保报销成了她家的一大难事。左伟文了解情况后,主动帮她跑起了报销的程序。

“王家儿子要办残疾证,李家大叔想考个摩托车驾照”,只要村民有事找到左伟文,他都会热心地帮助办理。因为经常为村民们跑腿办事,村民给左伟文起了一个“跑腿书记”的称号。

虽然都是一些小事,但是左伟文却用真情付出赢得了村民的信任。当永新脱贫摘帽的消息传到村里时,村民们在兴奋之余,又有了一点小小的失落:脱贫了,左书记还会留下来吗?

失落没有持续多久,左伟文依然向往常一样在村里忙碌着,这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都50岁了,该歇一歇了。”也有家人劝左伟文向单位提出调整驻村第一书记。

但在左伟文看来,全面小康一天没实现,就不是松手的时候:“还想再帮村里做点事。”

而这,只是永新县扶贫一线干部接续奋斗的一个缩影。

238名第一书记,238个帮扶工作组,697名驻村帮扶成员……脱贫退出以来,该县始终坚持队伍不撤,完善结对帮扶机制,确保行政村第一书记帮扶、贫困村单位定点帮扶、驻村工作组帮扶、贫困户干部结对帮扶“四个全覆盖”。

产业发展不松劲———富民产业提质增效

莲洲乡光明村,连续一个月的阴雨天气,让人倍感寒冷。村头的食用菌大棚内却是另一番景象,40多位村民正在采摘黑皮鸡枞菌,干得热火朝天。

“去年工资赚了一万五千多,还有入股分红。”贫困户胡小风兴奋地告诉记。

2017年3月,光明村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引进山东知名农业产业化企业,成立栖凤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黑皮鸡枞、黑木耳等食用菌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吸收全乡308户贫困户入股,培训并吸纳近百名贫困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目前,公司已投入2000万元,建立了智能化温控高标准大棚15个,冷库530立方米,烘干房和包装车间450平方米,种植黑皮鸡枞菌包35万袋、露天黑木耳45万袋,累计发放劳务工资160多万元。

基地发展形势喜人,村民们的干劲就更足了。据此,基地和农户签订合同,让有劳动力、有土地的农户领种菌包,由基地负责技术指导,按市场价扣除成本后,由公司统一回收。截至目前,该乡已向光明、双湖两村贫困户发放20万个菌包,预期收益可达25万元以上。2018年4月,公司投资1500万元在该乡杨桥村建立起菌包工厂、深加工基地、菌渣有机肥生产基地,形成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用菌产业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该县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持续发展一亩柚、一窝畜禽、一亩蔬菜(一亩桑或一度电)、一人园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2018年该县新增产业扶贫小额信贷9300.5万元,新增产业种养面积1.91万亩,实现贫困户产业发展全覆盖,新增公益性岗位364个,巩固扶贫车间31个,安排贫困劳动力439名实现就地就业,新建乡村电商服务站点5个、新建乡村淘宝站点25个,总数达到146个,覆盖所有乡镇,辐射238个行政村。

脱贫后的永新,正朝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规模化开发”方向,采取种、养、加、销有机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促使农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

群众思想不松懈———“不学习还会被淘汰”

在中乡六月果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葡萄基地现场,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脱贫户史小六。

2017年年底,已顺利脱贫的史小六主动向村委申请退出低保。六月果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是永新智慧农业的龙头企业,每天来参观、考察的人员络绎不绝。作为基地的管理人员,史小六有不少客人需要接待。

三年前,史小六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从2008年患上严重的腰椎盘突出开始,这个正值中年的汉子,整整在家歇了7年,靠着妻子种着的两三亩薄田和打零工维持生计。

2016年,永新县设施农业在中乡果蔬基地建成投产,在扶贫干部的引导下,史小六夫妻俩来到基地,边学技术边打工,当年就增收5000多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2017年尝到甜头的史小六在政府的帮助下,尝试“反租倒包”租种了2个大棚,当年夏天,史小六光卖瓜就赚到了13000多元。

因为勤劳肯干,工作负责,2018年史小六被公司聘为劳务管理人员,每月固定工资4000元,租种的大棚也由2个变为了5个。

“卖瓜赚了近5万元,加上和妻子在基地工作,去年收入有10多万元。”史小六家的生活正发生着翻天履地的变化。

然而史小六并不满足于此,管理基地的工作让史小六“鼓了口袋”,更“富了脑袋”。

“在手机上控制温度、湿度、光度和水肥。”基地的智能化管理和先进的经营理念让史小六大开眼界,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学好技术的决心。

“时代发展太快,不学习还会被淘汰。”史小六说。

史小六一家的生活的变化,正是永新县9903户脱贫家庭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志智双扶,通过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引导进入园区务工、加大技能培训、选树表彰先进脱贫户等方式,让贫困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赶有标杆,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有效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和干劲。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