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听,大山传来“好声音”——井冈山脱贫经验“种遍”大江南北
2019-02-01 08:4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本报记者 郭欢

青山有意,她不会忘记,90多年前,从这里升起的星星之火燃遍华夏大地,孕育了富强民主的新中国。

绿水含情,她依然惦念,2016年2月1日至2日,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登临井冈山,“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井冈山要在脱贫攻坚中作示范、带好头”的殷殷嘱托仍在这里回响。

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坚持用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增强发展自信,把稳舵、破浪行,不忘初心、感恩奋进、砥砺前行。

三年过去,脱贫攻坚战役在这片光荣的土地上捷报频传:

2017年2月26日,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

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场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举行。井冈山市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井冈山市茅坪乡神山村脱贫户彭夏英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在大会上,井冈山管理局党工委书记、井冈山市委书记刘洪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代表作了井冈山脱贫先进事迹报告,并随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团赴中西部各省作巡回报告。

历史总有惊人的“巧合”,井冈山再次聚焦了世界的目光,胜利号角再次从这里吹响,井冈山脱贫攻坚经验“种遍”大江南北。

让干部动起来,把责任扛起来,带群众富起来

“‘脱贫’不可怕,‘脱皮’方可成。‘穷不生根,富无天生’。茅坪乡神山村曾是一个典型的‘边、远、穷’小山村。面对脱贫攻坚的艰巨任务和严峻形势,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镇党委、政府面向组织立下了‘宁可干部脱皮,也要群众脱贫’的军令状;面向干部下达了‘任务必须完成,没有价钱可讲!’的动员令;面向群众签订了‘贫困不退出,干部不退步’的责任书……”四川省达州市渠县的基层干部熊友华,在井冈山实地学习脱贫经验后,写下了他的学习心得。

使命如山,号角催阵。井冈山30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25个扶贫团、126个驻村帮扶工作队,分赴精准扶贫各大战场。

逢“提”必“下”,在井冈山,拟提拔干部必须先到基层锻炼。作为井冈山“党建扶贫”的一张名片,由112名后备干部担任的村“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战斗在扶贫一线,为派驻村破难题、促发展、惠民生,俨然成为了井冈山市“党员干部进村户、精准扶贫大会战”的主力军和致富的“领头雁”。

井冈山市长路村第一书记周德茂,会同村两委“一班人”始终把精准扶贫工作要求作为改进作风、推进发展、关注民生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采取金融帮扶、智力帮扶等“七扶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尽快脱贫。

在“党建+”理念下,井冈山扎实开展“一树两强”,通过搅动干部群众思想、建强基层党组织、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密切党群关系等,构筑坚强的脱贫战斗堡垒,打造“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致富优势、发展优势。

志智双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孩子的眼中充满希望

德国当地时间2017年7月6日晚,我国著名歌唱家、中国扶贫宣传形象大使刘媛媛“共享美好世界”德国汉堡音乐会在莱斯音乐厅如期上演。演出中,井冈山市龙市小学学生谢嘉成有幸与其联袂演唱《乘着歌声的翅膀》,并将井冈山脱贫的“好声音”带到了德国,把中国扶贫好故事讲述给了全世界听。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必须让孩子走出贫困的“阴霾”,而教育是为孩子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为了让每一个贫困地区孩子都能平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井冈山教育投入向贫困山区、乡村倾斜,多措并举让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硬”起来,让乡村教师的素质强起来。

谢嘉成家是井冈山典型的因病致贫贫困户。2000年,奶奶被检查出患有乳腺癌,先后花去医疗费用30万元,导致家庭贫困被列为“蓝卡户”。脱贫春风吹遍井冈大地后,在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政策的帮助下,不仅家庭有了稳定收入,谢嘉成的学杂费得到全免,还领到了困难学生助学金,生活、学习都有了保障。原本害羞、腼腆、不善言辞的谢嘉成变得活泼、自信起来,不仅经常参加学校的各种兴趣小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还爱上了音乐,有了当歌唱家的梦想。

为了确保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井冈山强力构建覆盖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各类贫困学生的“一揽子”帮扶政策。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到校、到户、到学生的教育精准扶贫平台,从幼儿园开始全程追踪到大学,按奖、贷、助、补、免等资助政策给予多元资助,确保每名贫困家庭的孩子不因贫困而失学。

把农民嵌入产业,让脱贫成果持续稳定地惠及一方群众

井冈山脱贫的持续动力是什么?群众“退贫”后的依靠是什么?贫困村退出后成果怎样巩固?所有问题的核心是——产业。

以产业为根,井冈山实施“一户一块茶园、一户一块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茶竹果富民产业,每年安排奖补资金6000万元,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实施差异化奖补政策,鼓励群众发展产业。

“一年能挣好几万,黄桃、茶叶有分红,土特产还能卖万把元。”2016年春节刚过,神山村村民彭夏英和张成德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2018年彭夏英还新增了民宿经营项目,10个床位,增收4000多元。

在加大产业就业扶贫的同时,井冈山抓住集体经济这个关键,为稳定可持续脱贫注入不竭动力。该市引进有实力、带动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主导产业,每个村都有产业扶贫基地,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杜绝“一包了之、一租了之”,确保村集体占10%以上股份。同时,推进资源要素向基层倾斜,每个乡镇增加30万元、每个村增加3万元转移支付经费,实现基层党组织自我发展提升。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