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旅游新闻> >正文
【美文•美图】井冈山关北古官道(二)
2019-01-14 09: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袁晓赫

呈“十”字形的古官道

古人选址,多半傍水傍道,先傍水路,后傍陆路,从关北的村庄分布来看,也是如此,先迁徒来的那些大村庄都在主干河道旁、主干陆道上,后来者多在支流旁,再后来者,只能进深山老林。

临水营生,有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临道居住,利于商贸往来,便于与外界互通互联。生产发展了,山里山外,都需要物资交换,交换就得互相走动,走多了,就成道了。村与村、镇与镇之间成“小道”,县与县之间就成“大道”,渐渐地就成了“官道”、“驿道”。

经过搜索资料,关北通往泰和县城、遂川县城、永新县城和井冈山茨坪的古官道,基本上呈现一个“十”字形,用文字表达,大致如下:

拿山老街向北,经老严家、沟边、土家屋(下余)、建头坳、三峰(泰和管辖)、碧溪、桥头有一条往泰和县城的古官道。

拿山老街向南,经樊家洲、建崁、楼下、花园、厦坪老街、官路上、石门、石狮口,再翻桐木岭,经罗浮有一条至茨坪的古官道。

拿山老街向东,有两条。一条是:经山陂楼,翻五雷仙,经下洞、高邮岭、垇头、老屋下、小湖。另一条:经山陂楼、过季里坑,经南瓜垇、田南自然村背或横店上,翻狮形垇、小湖。两条经小湖后并成一条,再经车垇、五斗江、衙前往龙泉(遂川)、赣州、广东。

拿山老街向西,有两条:

一条是:翻长义岭,经古岭寨、黄竹垇、烟阁、才丰到永新县城(闪里)南门;

另一条:翻长义岭,经古岭寨、经仙坎、白沙、上坪往永新县城。

厦坪老街也有一条古官道,向西,经古岭寨后,同样经白沙、上坪往永新县城。向东,经皎湖洲、菖蒲洲、演湖,翻太鸡仙,经檀树下,同样经(横店)油槽上,翻狮形垇、小湖,再经车垇、五斗江、衙前,往龙泉、赣州、广东。

细心观察,在关北,位于官道旁的村庄,无论在平地,还是地处山区,都是比较繁华的。如关北南端的石门自然村,那是大村庄,曾经是:“石门十八姓,姓姓开俚(口语)店,还有一姓冇开店,剃脑打砻,现拷现(不赊账,做完了就付钱)。”

垇头,属于泰和县,与井冈山、遂川三地交界,人口不满一百的小村庄,优质的青石板竟然从村头铺到村尾。据小通村老人说,垇头有近千年历史的圩日,圩圩曝满,还有遂川县的车垇、五斗江、衙前等,虽地处深山,人烟稀少,但位于古道旁,一到圩日,人山人海,贸易兴旺。

古官道上的小通村横店上,是永新至遂川古官道居中的落脚点,因顺着古道横着建有一条以客栈酒肆为主的商业小街而得名。随着公路兴建,官道上来往的商贾、人员逐渐稀少,横店上也就逐渐败落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横店上建造榨油坊后,改称油槽上。油槽上门前有一路桥(其实就是三块木板),从大山引流出的水,带动榨油坊的水车,然后穿路桥而过。传说路桥是古时永新、遂川、泰和三县交界处。所以老表说,踏上了路桥,就等于“一脚踩三县”。

如今,问横店上在哪里,小通本村的年轻人已答不上了。再过二十年,问油槽上在何处,定会又说不知道。历史就是如此。

古官道的筑造、养护

原始的道路是由人践踏而形成的小径。“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在邮驿与管理制度上更加完善。驿站按其大小,分为邮、亭、驿、传四类,大致上五里设邮,十里设亭,三十里设驿或传,约一天的路程。进入唐朝,唐太宗下诏对道路不准任意破环,并重视驿站管理,传递信息迅速,沿路设置土堆,名为堠,以记里程。清朝末年,已是驿道时代的尾声。

井冈山地处山区,古时不可能完全按平原标准筑建驿道和设立驿站,但还是因地制宜,做到了道路畅通,相隔一定距离都设有客栈、茶亭。

我当知青时,挑担走的次数多的是小通到遂川车垇的古官道,背木走的次数多的是泰和老屋下到垇头的古道。这些古官道,全程是石阶。石阶大小不一,有长有方,有薄有厚,依山势而筑建,时而平,时而陡,修筑得牢实坚固。因年代久远,人烟稀少,我看到青石板上处处是厚厚的青苔,石板缝隙间钻满了野草。阶石错落有致,石阶都被磨得光亮光亮,可见是多少挑夫的脚板磨出来的。每次走在古官道上,总会忍不住感慨古人是如何将这厚重的巨石如此一一排列。恍然回到古代,见到成群成群的山民顶着烈日,流着大汗在忙碌。他们有的两人一组,从远处一步一步抬来青石板,有的光着膀子凿巨石,有的将凿好的青石板铺在已平整好的路面上。

关北的古官道一般由石块、石条铺成,有的道段则由裸露的岩石自然形成。村庄和村庄附近的街面则更讲究,都由石板、卵石铺成。卵石路还会铺成各种吉祥的图纹,极少有泥巴路。在官道上,最忌泥巴路,泥巴路“晴天一地灰,雨天一地泥”。更严重的是,行走的多是挑担人,倘若滑倒,后果不堪设想。

官道的筑建养护,官府起主导作用,当地民众积极响应,合力筹建。有的地方,官吏主动拿出自己的俸禄,号召民众出资建道建亭。其次是地方缙绅、富户,即便是地方官吏倡议建路,其建设资金和以后的维持经费也常常是有赖于社会捐助。据《井冈山志》记载,井冈山的朱砂冲至茨坪的古官道,就是当地富户捐资筑建的。他们大多捐出田地作为官道的建设养护资金,这种田地,俗称“路田”。

还有就是普通民众,“修路铺桥做好事”是关北的传统,在地方精英的带领下,乡民们也纷纷慷慨解囊,为地方修路铺桥贡献绵薄之力。虽然他们力量有限,但积少成多。由一两位士绅牵头,一族群众共同捐资,是关北官道募资最常见的形式。僧人捐资筑道的传统一直未曾中断。

为道路、桥梁、茶亭捐资的姓名、资金均以石碑刻文记载。如今,在有些茶亭的墙上嵌入的石碑上还可以看到。

关北古道都由当地的筑道匠铺筑。井冈山属于南方,雨水多,村庄的小道和官道上多筑石阶路。我当知青时,经常见过筑道匠修补村庄里的道面。他们把河沙、石灰再加入适量的精黄土(晾干捣碎过筛的细山土)搅拌成沙浆,加入了精黄土的沙浆粘性非常好。这也是古道经百年风雨仍然完好的原因。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王玉梅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