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社会> >正文
铁椅锈迹斑驳 镌刻风雨历程 ——听吉州81岁张子祥述说理发变迁史
2018-09-28 09:08 来源: 吉安新闻网—吉安晚报

老人至今仍给人理发

老人至今仍给人理发

如今难见踪迹的大铁椅

如今难见踪迹的大铁椅

从张子祥老人的理发小木屋走出来,看着木屋周边七零八落的老房子,记者的内心百感交集。搭上了改革开放这趟车,如今,个体发廊早已满街遍地开花,不知老人的理发屋还能维持多久,更不知他那把当年最“时髦”的理发大铁椅和老式洗手盆还能用上多少回。发展不忘历史,继承不忘传统,老人那把铁椅上斑驳的锈迹,镌刻的是改革开放40年的风雨历程,更是我们这一代又一代人的牵挂与寄托。

13岁少年郎开始“剃头匠”生涯

张子祥老人的理发屋位于吉州区白塘街道库背新村。木屋毫不起眼,没有招牌,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人们要找他理发时,只需要说一声:“我要找张师傅理发”,附近的邻居便会热心地指引。在这间理发屋里,岁月变成了老人手里的那把推子,横横竖竖理出了附近多少市民长大、长高的模样,一直到如今。邻居们总说,几十年过去了,张子祥老人的身体依旧硬朗,似乎还是当年的模样:中等个子,一身朴素的衣裳,带着眼镜,只是头上的发丝已逐渐雪白。

9月26日,靠着附近市民的指引,记者很轻松地找到了张子祥老人的理发屋,正巧他也在屋里。寒暄几句后,记者便坐在理发屋里一角的凳子上,也终于有机会看清这间木屋的全貌:五六平方米的屋内,进门左手边放着的是一个老式洗手盆,那是专门给客人洗头用的,右墙上挂着一面略显暗沉的老式镜子,木屋的正中间立着一把大铁椅,张子祥告诉记者,这把铁椅已经跟随他60个年头了。

张子祥出生于1937年,今年81岁。“13岁时,家里条件不好,读书的成绩也不是很优秀,父亲就让我开始学徒剃头了。”老人说,仔细算来,他家祖传三辈都是“剃头匠”了,爷爷是家里的第一代理发师,此后,父亲也跟着爷爷学艺剃头,之后自己也学起了剃头,可以称得上是“理发世家”了。13岁开始学徒,从此走上“剃头匠”的道路,张子祥老人这一走就是一辈子,“我很喜欢剃头这个手艺,不仅做得开心,它还让我在家里最困难的时候,养活了一家人。”

发型的改变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1950年,张子祥刚开始和父亲学艺时,还经常跟着父亲出门给人剃头。“父亲一边剃头一边教,我就在边上看,慢慢地就会拿推子剃头了。”张子祥说,那时的剃头匠经常会把推子、刮胡刀、剪刀、围布和梳子放在一个小包里,然后出门走村串户,给人剃头。

“1958年,当时的青塘公社成立,公社里就设立了专门的理发室,我也正式进入了公社,成了公社的理发师。”回忆起当年的场景,张子祥口若悬河,十分感慨。“当时那个年代理发的大部分都是男同志,满大街都是平头或光头,也简单,女同志要不扎辫子,要不就是剪学生头。”老人说,当时推一个光头是6分钱,剪头发则是1.2角钱,而那时的工资也是很少。“我们那时候就是做多少活拿多少钱,每天算下来,一起剃了多少个头,然后上交一部分给公社,其余的就是自己的工资。”虽然当时生活困难,但张子祥就是靠着剃头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人。

张子祥老人告诉记者,他在公社当理发师,一干就是近40年。这40年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发型也发生了变化,价格也一点点上涨。男同志们的发型开始有了“平原风凉式”“中年平原式”“平顶式”“七分”“八分”等不同发型;女同志们也开始流行烫头,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只要家里条件允许,几乎每个爱美的女同志都会烫个头。“那时候女同志烫头一般是先烫出小卷,再‘做花’,非常考验师傅的手艺,我们很多女同志老照片里高高的蓬松短发,也就是那时候烫出来的。”说起记忆里的往事,张子祥老人的兴致很高,还带着爽朗的笑声。

生活变好应珍惜当下幸福生活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2000年,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塘公社解散,公社的理发室也随之解散,张子祥从公社离开回到家。之后,他带着从公社理发室领回来的一把大铁椅,再加上自家的推子、剪刀等理发物件,正式在吉州区白塘街道库背新村这间小木屋里当起了老板,开起了理发室。“从我回家开店后,找我理发的大多数是附近的邻居和以前的老顾客,他们都是冲着认可我的理发手艺来的。”张子祥老人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自己的理发室一直未曾有过名字,却从不影响生意。

直到现在,张子祥老人已年过八旬,小木屋也变得略显陈旧,但他仍会拿起剪刀和梳子给人剪头发。“现在外面的发廊到处都是,新颖的发型也很多,而我还是坚守着自己的老手艺。”张子祥老人说,现在他理发的价格是5至6元,一个月下来也有一两百元钱的收入,再加上社保等,自己的生活也还能过得去。

张子祥老人说,如今自己年纪大了,也不知还能理多久,原本打算把木屋里的这些老物件当作破烂卖掉,但一想到它们陪伴自己这么多年,心里还是不舍,便把它们当作一种念想留了下来。这些老物件虽不华美,但却充满了人间烟火味,让人觉得亲切、质朴和厚重,仿佛在静静诉说岁月的风霜,唤起人们对过往生活的缅怀。“改革开放40年过去了,这些老物件也和我一起共同见证了这些年来的巨大变革。”在张子祥老人的记忆里,改革开放让人们收获了太多的幸福,而作为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老人也感慨生活越过越好,人们更要珍惜当下。

■记者胡静  文/图

责任编辑:龙翔明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