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国内新闻> >正文
特稿: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接收汶川地震灾区儿童疗养十周年
2018-09-09 18:01 来源:

这是2018年4月26日拍摄的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门口。新华社记者吴刚

坐落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宛若一艘洁白的帆船,面朝大海,拥抱来自世界各地的孩子。

2008年7月21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两个中国小姑娘和她们的折纸课老师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郑悦

十年前,1500名来自四川等地震灾区的孩子分两批赴俄疗养,其中一半以上前往“海洋”。他们的故事,讲述着中俄友好的深情厚谊,更展现着跨越山海的人间大爱。

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俄罗斯期间,曾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上讲起“海洋”的故事:汶川地震后,俄罗斯第一时间向中国伸出援手,邀请灾区儿童前往远东等地疗养。2010年,他曾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中国孩子亲身体会到了俄罗斯人民的友爱和善良,这应验了大爱无疆这句中国人常说的话……”台下听众为之动容。

2008年7月27日,在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市郊区的“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孩子们在“中国日”开幕式上演唱《感恩的心》。新华社记者郑悦

正是中俄领导人的共同关怀、惦念和行动,让“海洋”的故事成为中俄友谊的一段佳话,化为孩子心底的美好回忆。

那是怎样五光十色的21天呀!太多新奇体验,太多难忘记忆,“每一天都是那么新鲜,充满希望,就像盛在白色瓷碗里的红菜汤。”

分别那一刻,紧握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泪光中,他们与俄罗斯老师和小伙伴们相约:十年后,回到“海洋”相聚。

“我们会回来的。因为我们是‘海洋’的孩子。”

“海洋”儿童中心流传着一个漂流瓶的故事,述说着中国孩子与“海洋”绵长而奇妙的缘分。

薛雪展示当年在俄罗斯接受疗养期间的照片(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刘坤

2014年,“漂流瓶”的主人、北川男孩席浚斐重新回到“海洋”身边。

这段时间,“海洋”儿童中心喜气盎然。在中心成立35周年之际,一些曾经在这里疗养的灾区孩子即将重返“海洋”。

十年之约,梦想成真。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水滴,聚成涓涓细流,汇入中俄友好的江河海洋。在这片广阔的蔚蓝中,中俄关系的大船,正劈风斩浪,扬帆远航。

责任编辑:白灵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