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禾山书院寻迹
2018-08-24 11:0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许多年以前,因参与文物普查工作,有幸与禾山书院结缘。

禾山书院位于永新县龙门镇禾山村,那是一个三面环山,一条小路连接青青田园的小村庄,恍如世外桃源。甘露寺古遗址分布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印象深刻的是遗址上散落一片南瓜,它们大小不一,或青绿或金黄或微红,藏在密密匝匝的绿色枝蔓间。寺为砖木宫殿式结构,虽破败残损但风韵犹存,木雕有花鸟虫鱼人物造型,或繁复或简约或沉厚或轻灵。厅堂里摆放着几十个大南瓜,守庙的老婆婆说那些都是倒塌的古砖土里长出的,也只是春天撒下种子,并未精心侍弄,任凭风吹雨打,没想到秋天竟收获这么多南瓜。甘露寺原名禾山寺,前身是古大智院。在唐宋间,禾山与青原、匡庐齐名,为江南名刹之一。有古籍记载,唐玄宗开元期间,名相姚崇曾随母从陕西逃难过来寄居永新,慕名前往禾山寺就读,并留下如下诗句:

龙溪之山秀而峙,龙溪之水清无底。狂风激烈翻春涛,薄雾冥蒙溢清泚。奔流百折银河通,落花滚滚浮霞红。四时佳境不可穷,仿佛直与桃源同。

是禾山寺一带青山绿水的浸染、民俗文风的熏陶,让颠沛流离、惆怅满怀的姚崇从此安定下来,成就事业功名。

至文清元年(公元888年),西域僧人达奚驻锡于此。后来,有福州吴姓子,7岁出家,释名无殷,长大后成为沙门的佼佼者,五代十国时来到此处任住持,僧徒济济,述《垂戒》十篇。南唐后主李煜在金陵(今南京)亲自召见,赐以澄源禅师法号。宋初,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太宗向此赐诸物,其中就有南唐进贡的佛牙舍利及摩羯提国所进释迦如来的真身舍利。至此时,僧徒益盛。《名山志胜考》载:禾山寺有一镬(大锅),径可丈余,后来半瘗土中,或谓僧徒盛时物,至今称千僧釜。亦有明末清初文学家贺贻孙所著《重建甘露寺碑记》一书,详细记载了禾山寺曾经的盛景。

后来,又有唐朝另一位名相牛僧儒,以及北宋刘沆宰相在禾山寺就读留迹,寺庙便辟三相堂以纪念。至两宋期间,已有二十余文人墨客留迹禾山寺,均记载于《禾山灯录集》一书中。寺原有良田百余亩,山林近十处。且占地八十余亩,房舍百间,常住僧侣三百余人。并留有禾山雁塔、龙溪瀑布、龙门关石碑刻、读书台石屋、三宰相石雕像、罗汉洞等古迹。吉安府志、永新县志等皆有记载。

禾山寺盛于唐宋,衰于元,废于明。徐霞客亦曾踏足巍巍禾山寂寂古寺,留存文字呈现千古名山的最后辉煌。清初的开一禅师,为佛家宗派南宗青原遐眉公的嫡系,他重建甘露寺,为后世称道。现如今的甘露寺为2007年当地热心人士在原来的大殿遗址上重建,虽少了古时的恢宏壮丽,但毕竟唤醒了那缕沉睡悠悠时光深处的金贵书香。

与禾山书院相邻的龙溪瀑布,从天而降,飞花碎玉,声如洪钟,气势磅礴。盛唐时期,著名书法家、吉州司马颜真卿到禾山书院游赏,与众僧及书生切磋书法诗文,并写下“龙溪”两个遒劲洒脱大字刻于石碑上。而今永新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书法之乡,翰墨飘香习练书法者众多且名家层出不穷,与颜真卿留墨禾山书院息息相关。

寺与塔似为孪生姐妹。禾山书院邻近的禾山雁塔,塔坐东朝西,四面七级,青砖砌成,塔高10多米,据永新县志载《宋丞相刘沆游禾山寺传》云:“雁塔惭题字,龙门喜酌泉”一句,后又有明、清诗人题过字。

千载书香远,文脉喜传承。全国知名书法家尹承志,生于禾山脚下,年轻时曾在禾山小学教书。他感慨此地颜公青睐文风浩荡,立志追寻书圣沧桑高洁的历史背影,苦练书法,终成大师。全国恢复高考后,永新县第一个全省文科状元、资深外交官尹承德就出生于龙门镇樟陂村。幼时他砍柴或者去外婆家时常经过甘露寺,深受甘露寺的历史文化熏陶与古代三相励志故事的影响,遂发奋苦读,终于心想事成,美梦成真。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