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恩江河畔河湖美——来自永丰七都河湖村的生态文明故事
2018-07-25 09:1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8

山环水绕河湖村。刘浩军摄

9

时光静美河湖村.杨志勇摄

10

记忆中的艄公。徐伟摄

11

河湖村充满水文化气息,随处可见水韵诗词。吴小平摄

12

绿竹掩映的河湖村人家。黄永刚摄  

刘浩军、吴江桦

长江,赣江,恩江,在高空俯瞰,用超长焦镜头拉,用显微镜看,画面渐次放大,把目光定格在恩江中游的河湖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河湖村,永丰县七都乡松江村的一个自然村,永丰的第一渡口所在地。七都乡,以都图次序得名,依偎在永丰县城东北部,恩江贯穿辖区全境,水多、树多、草多、牛多,是水乡、桥乡、牛乡。河湖村,以地理特征命名,古朴大气,名副其实。

盛夏,随笔者走进河湖,看看这里的青山有多绿,河水有多清,民风有多淳,历史有多红……

绿色河湖环境美

近年来,七都乡以河长制描绘人水和谐新画卷,培育河湖村水文化精品,缘于河湖村环境绿、河水清、历史红、民风淳,有永丰第一渡口。

河湖村以水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家园,不填塘、不占河、不挖山、不砍树,在乡村振兴中守护乡愁。别致的新居,质朴的老屋,错落有致。老屋修旧如旧,文化墙上的村规民约、文明道德、生态风情、耕牛图、农民画等内容,图文并茂,生动、鲜明、形象,弘扬生态文明和健康向上的农村文化风气。屋旁,路边,树下,廊亭,河岸,随处可见镌刻在木牌上的水韵经典诗句,凝聚人们爱水、护水、惜水的共识。

“谷里花开知地暖,林间鸟语作春声。依依渡口夕阳时,却望层峦在翠微。”今年年初时,笔者曾徜徉在河湖这个弹丸小村,处处满目诗情画意,深刻体验到步移景换的精妙。当时虽值隆冬,村庄依然山清水碧,树绿鸟鸣,美不胜收。笔者用镜头全方位记录河湖秀色,空中用无人机航拍,地面用相机拍摄,饶有兴致地折腾了一天,意犹未尽。

仲夏时节,永丰县农业局在河湖村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动,共向恩江投放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经济鱼种466万尾,旨在改善恩江水域的生态平衡。在拍摄完增殖放流新闻图片后,时间临近中午12时。笔者看到永丰县水政监察大队大队长徐伟,七都乡河长办负责人程钦育,松江村河长苏志清、巡查员李辉、保洁员刘昌桂,顶着烈日冒着高温巡查河道,清除河畔和水面垃圾。“现在进入仲夏时节,是洪水多发期,上游飘下来的垃圾增多,加上是暑假,人们尤其是孩子喜欢到河中游泳消暑,我们必须加密巡查次数,保障河道安全、河水洁净、群众无恙!”徐伟说。

古色河湖民风淳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明朝嘉靖年间,刘成显经商路过七都,见此地山清水秀,水道顺通,田园灌排无忧,便带着族人从抚州市乐安县官庄双龙村迁到河湖村,成为开基始祖,历经400多年生息繁衍,如今在此定居的后裔有35户。步入河湖村刘氏祠堂,只见墙上书写着“河湖村,是宝地,刘氏裔,要珍惜”“诚信明礼,襄举善事,勤修水利”“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这是河湖村刘氏族裔纸载身传的家训族规。

河湖村依山临水,村中有蓄水而成的家塘,旱时利灌,涝时易排。古人奉行“遇水则止,遇塘则住”,河湖刘氏先祖明白“山养人丁,水养财”“耕是生存之本”的道理,于是植绿不止、倡修水利,环村开沟挖渠,利于旱时导水灌田,涝时引渍入江。经逐年垒修,河湖村农耕生产旱涝无忧。传承经年共襄水利的好处,让刘氏子孙明白,既要亲山乐水,又要勤修水利。因此,形成劝导向善,共护山水,耕读传承的家风训规。

河湖村群众凭借着便利的水路交通与贸易河道,在此耕读传家、商贾货殖,至今流传着一个个诚信经营的故事。参天的古樟,沙白水明的江湾,依山傍水的村落,在松竹伴曳中,显得身姿傲然。远离都市喧嚣的河湖刘氏族裔,悠闲地过着亦农亦商的生活。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古时的恩江,河宽水深。经由此水路,通过赣江,入鄱阳湖出湖口,可远至中原之地。南下顺章水一路舟行到大余,上岸后经梅关翻越大庾岭,可到广东粤北的南雄,再登船经浈水、北江南下,可入西江达珠江到广州,抵达长江三角洲。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河湖渡口,恩江进入永丰县境内的第一渡,是抚州市乐安县等地水路通往永丰县和吉安市的必经之地。以往陆路交通不发达时,无论行舟途旅,还是南来北上的苦旅行客,见此地山明水净,都会缆舟停歇,休憩打尖,坐在古樟树下,畅饮甘醇米酒,品尝鲜美河鱼,聆听打渔船歌,观赏“独径千盘绕水田”的山光水色和“渡口饮牛归,村垆夕阳里”的农家田园风景。

红色河湖情怀深

修德向善的训导和济弱帮困的身传,让河湖村民设义渡,摆摊为过往行船客人免费提供茶水,成了村风民俗。1931年的春天,有一支红军队伍从乐安湖坪宣传发动群众,返回瑞金途经河湖渡口,受到村民热情款待。红军在河边的房屋上书写“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万岁”等标语。被打击的土豪邱有根率民团报复,循迹追到河湖,见到房屋上的标语,于是焚毁河边的民房和祖屋。1933年,河湖村民拆下自家门板床铺搭桥,为红军过河袭取乌江圩争取了时间,河湖渡口成为红色渡口。

在河湖村,至今口耳相传着一个村民为支援红军而“舍家抢渡”“燃香引路”的故事。1933年夏秋,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第80师师长李思想率师部和第238旅,在永丰县乌江圩附近构筑碉堡,封锁红军。为破坏国民党军的碉堡封锁线,政治委员聂荣臻决定,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在永丰、乐安两地之间地区发起攻击,袭取乌江圩。8月30日,中央军主力从永丰县七都和藤田地区出发,向乌江圩开进。红军第一方面军一部从乐安县牛田向茶口隐蔽开进,途经河湖渡口,原有的一筏一人摆渡不了几人。为支援红军过渡,河湖村民拆下门板床铺板搭设简易木桥助红军急渡。当向导的村民沿路插燃香为红军引路,有力的支援了红军乌江圩战斗。此战,红军共歼国民党军第80师3个团及师直属队近4000人,并俘旅长以下2000余人。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如今七都乡已修建跨江大桥11座,两岸天堑变通途,早已告别了摆渡之乡的历史,河湖渡口也因此日渐没落荒废。在脉脉斜晖中,仿佛隐约可见渡口往日繁华。为了打造绿色、古色、红色生态人文相得益彰的美丽河湖,2017年,永丰县水利局和七都乡政府合力修复河湖渡口,通过生态护岸,植树种草,新建观江廊亭、渡口文化牌坊、亲水平台等休闲设施及人文景观,使之成为村民和游客嬉水、休闲、赏景、垂钓的好去处。

一衣带水江悠悠,三县古驿山依依。河湖水,拥着千山万壑的涓积潺流,流淌不息地向赣江奔去。河边的古樟修竹,相映一湾江流,依然苍翠。景添新色,山水悦客性;天开图画,松竹渡江春。斜阳脉脉,江水悠悠,古渡不老,岁月静好。今日的河湖村,生态美、村容美、庭院美、生活美、民风美、人文美,展现一幅美不胜收的乡愁画卷。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