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暖新闻·江西2018】36年义务养路 好家风福泽数代人———记新干县夏秀平家庭
2018-05-23 09:29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8

流坑新貌

9

彭炳根、夏秀平夫妇带着儿子在义务护路。

10

夫妻二人在给村里树木剪枝。  

□本报记者潘虹莉/文、朱睿/图

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年年坚持、不改初心;相亲相爱容易,难的是代代和睦、相敬如宾。

近日,记者来到新干县金川镇长港村流坑自然村,倾听彭炳根、夏秀平这个家庭的感人故事,感受这个1982年就获得“五好家庭”的荣誉家庭扑面好家风。

义务养路初心不改

至今,新干县金川镇长港村流坑村小组64岁的夏秀平仍还记得那个日子———1982年6月23日。那天,胜利公社长江大队党支部敲锣打鼓,给彭炳根同志送来奖状,对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付出的劳动进行表彰,评选他们家为“五好家庭”。

“评上了,高兴。而这个荣誉,也鞭策着我们要做得更好。”回想起当年,夏秀平仍害羞地笑得合不拢嘴。而也是从那天开始,她和爱人彭炳根开始为村里义务护路。

在去年流坑村还没有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村里的巷道、通往县城的主路都是黄泥打底的。“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民们的常态,路不平、坑坑洼洼、坐在车上如“摇篮”般左摇右晃也是村民们的常态。

路没硬化,不好走,常常难倒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更时时难倒幼小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早些年是独轮车一过,一条条深深的车辙就像一条条沟,不仅容易积水还容易将人绊倒。后来,村里人有了拖拉机,也偶有后八轮来往,脆弱的黄泥路就更是一个一个大坑不间断呈现。

领到“五好家庭”的奖状后,夏秀平若有所思,片刻后说道:“我们有时间就把村里的路护理好吧,这样大人和小孩就都不容易跌倒了。”一旁的彭炳根听罢,拍手叫好。夫妻俩一拍即合,开始了他们的护路路,到如今已有36年。

从此,流坑村的房前屋后,来去的大道小巷,都有了他们俩的身影。

路有小坑,他们就在村里捡小石头或挑来泥土填平;遇到大坑,他们就要带上簸箕、锄头、铁锹到山上去,运来砖块、石头之类的,再混上泥土,把坑填平;路上有杂草挡住视线,他们就要俯下身子带上镰刀把草除掉。

在儿子彭斯云和女儿小时候,夏秀平夫妻在护路,孩子们就在一旁一同除除草或捡捡小石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彭斯云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他看着父母肩挑手扛护路太辛苦,就买来翻斗车,拉货之余帮父母拉些石料来护路。

“2014年买的货车,从那时开始,拉过2次柏油、5次碎石来帮忙,每次料钱上千块,都是自己出。”彭斯云说得云淡风轻。

伴着党的好政策,如今的流坑村已拆除破旧房屋、柴棚9800多平方米,新修水泥巷道1500多米、下水道1200多米,建休闲文化广场、文化舞台、篮球场、羽毛球场,设置大型垃圾收集桶6个,每户配置1个小型垃圾桶。

村民们都说,新农村建设把村里的路面都硬化好了,夏秀平一家再也不需要那么辛苦地去护路了。可夏秀平一家初心不改:“村里的路是硬化好了,但去田里、去山里的路大多还是石子路、泥巴路。一旦遇上坑坑洼洼,我们还是会去养护,那样来去的车就会方便些。”

而且现在除了护路,他们还当起了村里的义务保洁员、植物养护员……

良好家风数代相传

“除了义务护路,他们家的家风也是我们村里有口皆碑的。”长港村党支部书记彭建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

说到好家风,还得再提那“五好家庭”奖状。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奖状却一直被夏秀平夫妻珍藏着。采访时,她从老房子里拿出这珍藏的奖状,将她们家的小故事娓娓道来。

夏秀平是江苏泰州人,经人介绍于1976年嫁到流坑,属于远嫁的媳妇。对于这个媳妇,她的公公婆婆很心疼,时常教育彭炳根要对媳妇好,说人家大老远嫁过来无亲无故不容易。

“公公婆婆对我好的没话说。”夏秀平还记得,初到夫家,不会干农活,公婆就喊她不要去干,他们二老会干;刚到流坑,吃不惯米饭,婆婆就专门买好菜,按她的习惯来做饭;后来慢慢学会了干农活,和公婆一起去干农活,天空下起了雨,婆婆总是先帮她穿好蓑衣戴好斗笠,再顾自己;再后来公婆年纪大了些,夫妻俩一起去赚公分,公公婆婆就在家做饭带孩子,把家里收拾得好好的让他们干活没有后顾之忧。

公婆对媳妇好,这个媳妇也知恩图报。彭炳根说:“直到爸妈去世,她也没和两位老人红过脸。待我爸妈如亲生父母,很好。只要她力所能及的,就不会让我爸妈动手。”

公婆二人都寿终安寝,没有丝毫病痛地老去。夏秀平觉得,这就是一家人修来的福报。儿媳妇从三楼不小心摔下来,一点事儿都没有。夏秀平觉得,这也是福报。

对于一双儿女和儿媳、女婿,她也很满意。“只要小孩在家,我们就不用动手做任何事。”她说这话时,满脸笑意。就连孙子彭子龙自懂事起,也会帮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着奶奶拾石子护路。

“爷爷奶奶以身作则,爸爸妈妈言传身教,好家风就这样代代相传。”彭斯云时常向孩子念叨着从爷爷奶奶辈那传下来的话语:“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多做好事、宁愿自己吃亏都别与他人争……”

涵养小家村庄受益

他们的好家风除了福泽着自家人,也同样给流坑村的纯朴村风带来濡养。

村里搞新农村建设,他们一家主动配合村小组,在群众中率先主动拆,开了个好头;村里有关系不和的,村干部们不好出面时,他们总是主动出面和解,群众总会卖他们家人面子;村里谁需要帮忙,他们总是二话不说,主动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他们一家人好、心好!”57岁的村民张金秀,和他们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对他们频频点赞。

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学问有高低、财富有多寡,但做人却无贵贱。夏秀平作为家中的女主人,深知家庭、家教、家风之重要,她注重家庭和睦、注重对孩子的道德观的教育和引导、注重家风的传承。这正是对古语“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具体践行与美好诠释。

春去秋来年复年,而夏秀平家庭有关善举与家风的感人故事也在这日复一日间续写,并在点滴间影响着周围的乡民,带动纯朴乡风的形成。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