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吉安时政> >正文
千年文化孕生机———青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纪实
2018-05-21 09:24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彭生苟、廖黎明

日前,木雕(东固传统造像)传承人刘节明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是青原区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一个缩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近年来,该区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强化文化资源普查,建立名录体系,加大成果展示,弘扬传承文化遗产,加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让古文化焕发新气象。目前,该区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1位、3位、4位、8位。

该区把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意见》等;各乡(镇)街道落实了负责人和专职工作人员,确定了庐陵文化(青原)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范围和保护目标,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提供了条件。该区对非遗项目实施普查挖掘,搜寻了百余万字的项目资料,收集整理出文天祥故事、新圩箍俚龙、青原喊船、烟花傀儡、渼陂彩擎等特色品牌,建立了较完备的非遗保护项目档案管理系统。邀请省内非遗的规划和保护专家实地考察调研,就抢救与保护非遗项目征求意见,献计献策,并进行学术性的争论、探讨和交流,为庐陵文化(吉安)生态保护实验区青原核心区域奠定基础。

该区组织人力物力对喊船、渼陂彩擎、烟花傀儡等非遗项目进行普查、甄别和整理工作,建立了7项省级、8项市级、36项县级的三级非遗保护体系,开展了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存档及保护资助等工作。他们采取发掘、培育、扶持等多项措施,改变目前民间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为传承人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为传承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每年文化遗产日,区文化馆都会组织非遗传承人走进学校、社区、广场,通过展览、体验等形式向市民展示非遗文化的魅力。此外,该区每年都会举办多场“非遗进校园”活动,通过特色课堂、文艺汇演、图文展示以及有奖问答等形式,充分展示了青原区文化遗产项目情况和工作成果,从娃娃抓起,让他们近距离领略青原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传统文化扎根基层。

非遗是珍贵的,传承是最好的保护。长期以来,该区在抢救与保护非遗的实践中,通过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模式,采取合理有效的保护方法与措施。围绕重点区域,进行整体联动保护。该区按照在文化生态保护区中选择若干个自然生态环境基本良好、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为完整的街道、社区或者乡镇、村落等,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的要求,综合存续现状,选定“一带两区两基地”作为实施整体性保护的重点区域。“一带”即沿富水河流域形成的非遗传播与传承的带状区域;“两区”即渼陂文化生态保护小区、陂下文化生态保护小区;“两基地”即非遗展示基地和东固传统造像雕刻技艺生产性保护基地。此外,该区完善名录体系,对现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民俗、传统技艺6大类非遗门类实施分类保护。此外,推动传承人认定和命名,培养合理人才梯队。通过各类方式,提高传承人文化理论素养、著述表达能力,编写非遗辅助读本和乡土教材,积极推进非遗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为非遗保护工作储备人才。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