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明周刊> >正文
国画长卷《井冈风云记》面世 展示井冈山的斗争卷长7.5米作者邓竞耕耗时3年
2018-05-09 09:45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中国吉安网讯(记者李夏署)“还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一次在茨坪逛街时,偶然看到反映北宋汴京的世俗风情《清明上河图》卖得挺好。感叹之余,一个想法陡然涌上心头:将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的历史用清明上河图那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不是也能流传永远,启迪后人?”5月2日,当邓竞耕在井冈山报社编辑部谈起他刚刚面世的国画长卷《井冈风云记》的创作初衷时,如是说。

国画长卷《井冈风云记》以1927年10月至1929年1月的井冈山斗争为背景,描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井冈山的主要革命活动。长卷分6个部分,分别为进军井冈山、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黄洋界保卫战、八角楼的灯光、向赣南闽西转移,真实、客观地再现了这段历史。长卷创作者邓竞耕原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美工,参考了大量史料,采访了相关知情人,在头脑中形成长卷轮廓,于2014年开始创作。在创作过程中,又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对作品进行了反复修改,像毛泽东、朱德面部表情等细节甚至经过了几十次修改,宣纸都洗破多次,历经三年多时间,终于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之际创作完成。作品含卷头、注释、6个主题画作等全长7.5米,高0.48米。作品面世后,引起较大反响。邓竞耕又听取有关专家、学者意见,将长卷打造成井冈山版的《清明上河图》,多次到南昌、北京等地考察、咨询,终于选定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为出版方并在北京印刷,按照高仿真要求,对原作进行复制,限量制作了一批作品面世。经专家鉴定,面世的长卷实现了85%以上的真品效果,可传世百年以上不褪色、不变形。同时,该长卷也填补了井冈山一直以来没有井冈山斗争长卷的空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对提高井冈山对外交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等,意义非常重大。

完成此轴长卷后,邓竞耕告诉记者,他已经在酝酿另一个长卷作品的创作,那就是反映庐陵文化中吉安老街的长卷———《庐陵乡愁》,计划选取中心城区的中山路、永叔路、文山路、田侯路四条古街的风貌、故事组成,预计总长度在9米左右。第一稿已经完工,在征求意见后将进行第二稿创作。“作为一个本土画家,我只想通过我的笔,把我对井冈山,对家乡记忆深处的东西,用最美的方式挖掘、整理、展现出来,算是自己退而不休的人生追求,也期待留下点东西,能对后人有所帮助。”已经68岁、作品数次参加全国美展且长期从事美术宣传工作的邓竞耕在结束采访时,满怀信心地说。

背景链接和创作意图

9

国画长卷《井冈风云记》

10

黄洋界保卫战及向赣南闽西转移(国画长卷《井冈风云记》节选)

第一部分“进军井冈山”: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叛变了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中国上空乌云翻滚,腥风血雨。为了挽救革命,毛泽东发动了秋收起义,后在敌人大肆围剿下,被迫转向井冈山,去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军事武装割据。离别前在文家市,毛泽东拄着拐杖回首深情地望着故乡,既有深深的眷恋,更有追求理想的坚定信念。

第二部分“三湾改编”:秋收起义部队实际上是一支农民武装,纪律涣散,逃兵很多,在永新三湾村,毛泽东对革命军进行了整顿,由一个师缩编成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共700余人,这次改编最重要的是从组织上、制度上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画面上,作者原来把它跟第一部分一样,作为中景处理,后想想不妥,整个长卷如都用中景,缺少变化、没有节奏和韵律,会显得很死板,于是果断裁掉,用远景描绘枫树下毛泽东给部队进行动员的情景。

第三部分“井冈山会师”:井冈山斗争最高潮的部分,应该是朱德和毛泽东的会师,1928年底朱德率领湖南起义的队伍与毛泽东的部队在井冈山龙市胜利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共一万余人。会师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使根据地进入了发展时期。由于会师场景人员众多,气氛热烈,而画幅较小,描绘特别吃力,几个主要人物:毛泽东、朱德、王佐、袁文才、贺子珍等作者曾数十次的反复修改,力求形象准确,形神兼备。因为涂改较多,宣纸破裂,请裱工割补后再画,直到满意为止。

第四部分“黄洋界保卫战”:黄洋界保卫战发生在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军湘、赣两省四个团,向井冈山进攻,红军主力远在湘南,守山部队不足一营,他们发动群众,凭险抵抗,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毛泽东闻讯后,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一词: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描绘这场战斗,作者除了与前面一样,人物用中国画工笔勾勒,场景则用西画写实的手法,着力渲染战场如火如荼的情景,其中炮弹轰然爆炸的场面,据几位观赏过此画的行家评论“画的很像”!

第五部分“八角楼的灯光”: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在这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时期里,毛泽东写下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经典著作,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由于毛泽东多喜欢夜晚著书写作,开始作者将此景画为夜晚,颜色较深,但在一片浅绛国画色彩中,较显突兀,改为群峦矗立,梯田萦绕的茅坪村中,八角楼的窗棂里透出一些暖色,既表明了毛泽东著书的时间,又使整个画卷趋于统一、谐调。而就是这微弱的灯光,日后成为燃遍全国的熊熊烈焰。

第六部分“向赣南闽西转移”:1929年1月,国民党发动了第三次“会剿”,调集了21个团共3万兵力,分五路向井冈山进攻,红军前委召开柏露会议,决定“围魏救赵”,即红四军出击赣南闽西,绕敌侧后解“井冈之危”,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则留守井冈山。1月14日,红军主力3600余人,从茨坪和小行洲出发,开始了向赣南闽西进军。白雪皑皑中,毛泽东带领一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艰难的行进。为生存,也为了理想!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