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记忆深处的复真书院
2018-04-13 08:56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安福复真书院萃胜楼  

◆旷胡兰

很小的时候,就常听父亲说起复真学堂的名号。在偏远的乡村,父亲算得上一个读书人。他不止一次在我们面前说起复真学堂昔日的辉煌和热闹,小小的我,心中就有了一种向往。

我入小学时,长我十岁的二哥,已经在复真学堂读高中毕业班了。他每年从学校带回一两张奖状,张贴在家中厅堂正前方的木板墙上。鲜亮的黄色奖状上,清一色用毛笔工工整整写着二哥的名字。我好生羡慕,想着有一天也能与二哥一样,进入复真学堂读书。复真学堂,是幼时的我埋在心灵深处的一个梦。其实,那时的复真学堂,早已改名为洲湖中学。只是,在我父亲这一辈人的口中,似乎习惯还一时难以改变。学校录取洲湖镇本地的初中学生和附近几个乡镇的高中学生。

我的家在距离洲湖镇二十公里外的一个小山村。我读小学和初中时,自然不必舍近求远去复真学堂,但心中的梦却依然。每年,我也和二哥一样,捧着奖状回家,张贴在家中厅堂前面或侧面的墙上。

我小学毕业时,三哥也考入复真学堂读书了。偶尔,我向两个哥哥问询一些关于复真学堂的事情。我想。三年之后,我也将与二哥和三哥一样进入复真学堂读书了。初中二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应届初中毕业生可直接报考师范之类的中专学校。对于出身寒微的我,若是在复真学堂与师范学校之间选择,当然首选师范无疑。初中毕业,果然如己所愿,我幸运地跨出了农村孩子“鲤鱼跳龙门”的关键一步。

如花的青春时节,走出师范学校,我来到一个比我的家乡更偏远更贫穷的乡镇工作。他,似乎在那儿等我一般。报到那天,便遇见他,在乡政府的文秘室,为我办理户口迁入手续。高高瘦瘦的身形,着一身彼时流行的草绿色军服。后来的一次聊天中,他告诉我,他高中阶段就是在复真学堂读的书。他高考那年,是复真学堂历史上高考战果最为丰硕的一年,班上50多名同学,有45人考上大学,名列全县所有高中学校之首。当然,学校每年的高考成绩一直也不错。“你哥哥不也是从这个学校考出去的吗?”说这些话的时候,他的脸上溢满了自豪。尔后,他又带着一丝神秘告诉我,洲湖中学,原是一座书院,名叫复真书院,为明代几个学者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哦,复真书院,哦,复真学堂,我一直未曾谋面的地方,此时在我的心中更加厚重起来。

新婚假期,他说要带我去复真书院旅游。我很是惊喜。满怀兴致从山乡出发,他骑上那辆“飞鱼”牌自行车,载我驶向三十公里外的复真书院。伴一路顺流而下的柘水河,“飞鱼”驶过蜿蜒的砂子公路,驶过泥泞的乡村小路。近两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复真书院的旧址———洲湖中学,他的母校。

学校地处洲湖镇的田家村。柘水河浩浩荡荡从校门前奔流而过。蓊郁的树木铺在河的两岸,时而交汇于河中。远远望去,柘水河如白练般,带着无尽的梦想,伸向遥远的远方。

登上七步半台阶,书院的古楼霎时进入眼帘。门楣上“萃胜楼”三字苍劲有力。书院大门口的古樟,盘曲的虬枝诉说岁月的沧桑,繁茂的绿叶透出新春的气息。相传,古樟为炎帝南巡亲手所植。萃胜楼大门两侧,一对石狮,略带粉红的古旧颜色,张着大嘴,向内侧微微昂起头。数百年来,石狮忠实地履行它守护书院的职责。

进入大门,似乎就闻着了透过遥远时空而来的阵阵书香。两边深红色的两层楼阁,似乎也传出了阵阵低沉悦耳的诵读之声。我不禁屏息静气,在院中站立静默,向先贤致以真诚的敬意和无声的问候。

据史志记载,明嘉靖三十七(1558)年,著名理学家、教育家邹守益倡导,刘邦采、刘阳、尹一仁、周儒等几位学者主持,远近百姓赞助,在原道教“北贞观”旧址创建书院,为当时著名的讲会式书院。理学家刘阳题匾“砥德砺材”,门楼曰“萃胜”。萃胜楼是原寺观的宝殿,更是书院的主体。

复真书院是当时安福县南乡(今洲湖、金田、寮塘、甘洛等乡镇)的一所重要学府,是安福古代最大的书院之一。书院以陆象山、王阳明二先贤的“惜阴”、“良知”为本,是培养科举人才的熔炉。自明迄清,复真书院几经修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为复真学堂,为当时安福县四大学堂之一。自古以来,复真书院及复真学堂的声望,名扬庐陵、安福等县。

民国初年,复真学堂易名复真学校,首任校长为拔贡彭廷珍。抗日战争期间,日寇攻陷南昌。1938年下半年,江西省立南昌实验小学一部分迁移至此,设省立实验小学洲湖分校。1949年,设立“洲湖中心完小”。1957年8月,创办“安福县洲湖初级中学”,后改为“江西省安福县洲湖中学”。迄今为止,洲湖中学乃是江西省及至全国连续办学史最长的学校之一。

无论是古代的复真书院,还是近现代的复真学堂、复真学校,均始终尊崇先贤“良知”“惜阴”与“砥德励材”的古训,校风严,学风正,为安福县及相邻县市培养了众多品高学厚的人才。清代的“钦点翰林院”王邦玺(洲湖王屯村人)曾在这里学习过,后来他与彭廷珍共同创办复真高等小学堂。王邦玺的儿子王仁熙、王仁照兄弟二人中举,也得到复真书院的熏陶。王邦玺的曾孙王礼锡,自小在其叔祖父王仁照主持的复真高等小学堂就读,毕业后考入省立吉安第七师范学校,后成长为杰出爱国诗人。

建国后的洲湖小学或洲湖中学,亦秉承此数百年不变的古训。悠久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崇真求实,开拓进取”的优良校风。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勤勉求学,从复真书院出发,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前些日子,应任职洲湖中学校长的同学邀请,我再次来到这里。这座昔日的旧书院,经多年的改造、翻修、新建,比起多年前,校舍更为亮堂。学校的教学楼、教职工和学生宿舍错落有序,富有现代气息。校内的绿化、美化有如锦上添花。古色古香的萃胜楼和那古樟,与现代化的教学楼交相辉映,古今交融,使洲湖中学平添了几分历史的风韵。

学校现有教学班20多个,师生1500余人。“扬历史名校,展现代风采,是我们当前及今后长时期努力的方向。”校长如是说。他的眼里,闪着明亮而深邃的光。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