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百岁林业追梦人——记武功山林场退休干部吴载阳
2018-01-17 09:53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3

老人在看林业杂志

4

武功山林场一景

5

隐于大山深处的武功山林场三天门分场

6

林场护林员在管护中  

黄丽玫文/图

安福县武功山林场,始建于1954年11月,曾经荣获“全国100强国营营林林场”和“全国先进国营林场”光荣称号。

63年过去了,体制几经变化,目前,武功山林场山林面积达1682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

吴载阳———武功山林场创始人之一,1954年筹备成立武功山林场的第一位负责人。当年,正是他翻开了武功山建场历史的新篇章。如今,他已是102岁高寿。历经百年岁月变迁,他成了林场历史的见证者和绿色文化的承载者。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去探寻这位林业拓荒者的足迹,重温武功山奋斗历程。时光荏苒信念依旧

吴载阳1916年10月出生于临川市青泥乡吴梅村,8岁入私塾,初中毕业后考入江西省永修高级农林职业学校。1982年在武功山林场退休。

因为年龄原因,近几年吴老深居简出,大多时间居住在安福县城的儿女家。虽然不在林场居住,但他依然向往着山上的生活,总会趁着精神好的时候到县城公园看看,只要身边有绿色,老人就笑得特别灿烂。

日前,笔者来到吴老居住的地方。一进院落,几株绿色乔木映入眼帘,温馨又怀旧。在秋日的阳光下,绿意涌动。绿是武功山的底色,造绿是武功山人的传统,置身其中,感受到吴老一生不变的追求。

“父亲大半辈子都在与林业打交道,他说与绿色有缘,前几年每年都会去武功山看看,现在不方便了,去得少。他说看着眼前这些绿色好像看到了武功山的一草一木,特别亲切。”吴老儿子边说边把笔者引进客厅,说话间,吴老从卧室走出:一脸喜悦,慈眉善目,虽然不再有当年的风度翩翩,但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已是期颐老者。

与吴老的交谈不是很流畅,需要很无礼地冲他大声嚷嚷,还时不时要身边的儿子再嚷嚷,他却轻言细语地回答,对比很是鲜明。历经百年岁月变迁,他成了林场历史的见证者和绿色文化的承载者。除了听力有些障碍,吴老思路清晰,记忆力过人,武功山的峥嵘岁月、垦荒造林等风云往事,娓娓道来,仿佛就发生在昨天。临危受命扎根深山

翻开吴载阳履历,1949年南昌解放后,林学专业毕业的吴载阳担任宁都林场负责人。1951年筹办宁都林管处,任负责人。1952年任南昌林管处技术员。1953年任江西省林业厅调查队庐山测量组组长。1954年3月,吴载阳受江西省林业厅委派,调入“江西省武功山林场筹备处”,负责开办武功山林场,经过8个月筹备,“江西省国营武功山林场”于11月7日正式成立,林场负责人即是吴载阳。

采访当天,吴载阳的女儿吴梅江正巧从景德镇来看父亲,她说:“父亲爱看《武功山林场志》,现在视力不太好,会叫我们念给他听。”

《武功山林场志》于2004年印发,扉页第一段写道:“巍峨武功,阅尽人间春色。50年前的正月,3条汉子,裹粮荷担,在陡峭的武功山道上跋涉。茫茫荒山中,他们的存在,也许比不上一阵松涛,一串浪花,几朵野花而引人注目。但就是这几个人的到来,掀开了武功山的崭新一页!让历史记住他们的名字:吴载阳、孙绍宽、谢钦忠。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他们奉献组建武功山林场,落下了开垦武功山的第一锄。”

笔者笑着问吴老:“您和孙绍宽、谢钦忠三人,谁的官最大?”不需再嚷嚷,吴老立刻明白:“我是负责人,他们二位协助我工作。”

吴载阳回忆:1954年初来武功山,没电没路,物资匮乏,他们3个人在洋溪乡双湖村农民家阁楼上住了半年。到10月份,增加了24名干部和技术员,盖了工棚,组建了钱山、典坑、严湖等工区。当时,站在林场,举目四望,多是荒山。为了加快绿化荒山,上级下达的造林任务都在万亩以上,在劳动力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他们只有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发动群众上山造林。1955年底,来自安福、永新、莲花等地的1万名民工,在安福西北部纵横70余华里的数百个山头上,摆下了整地造林的大战场,完成杉木造林40432亩。山上植树造林,最吃力的就是挖坑,一个坑一米见方,七十厘米深,泥石混在一起,全靠双手挖。1954年至1958年期间,造林条件异常艰苦,粮食不够吃,经常啃红薯、咽萝卜。吴载阳同大家一道顶雨雪,宿工棚,采取“大兵团”速决速战的办法,在冬季和春季都要掀起轰轰烈烈的整地造林热潮,5年完成造林94310亩。提到那段艰难岁月,吴老说:“当时不觉得苦,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消灭荒山,建设林场,绿化祖国!”

武功山林场现在仍然健在的不少老工人印象最深刻的,则是1960年开始,国家连遭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在全国无粮的情况下,吴载阳提出“营林管理和生产自救相结合”的办法,带领林场职工,自己种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还养猪、养鱼,全场职工在三年里没有挨饿,并年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这也是吴老第一个提出“林下经济带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最初模型。

在垦荒育林实践中,吴载阳首创了“环山水平整地造林法”,并获得成功和推广,几十年都在发挥作用。1957年,吴载阳作为江西省代表,到北京出席全国林业工作会议。提到这段殊荣,吴老孩子似的从藤椅上蹦起,边说边激动地舞着双手:“江西只有十几个指标能去首都开会,想不到我能参加,把我高兴坏了!”不计私利无怨无悔

吴载阳与妻子生育了8个儿女,1959年底,妻子带着4个儿女来林场,住在当时的严田总场。吴载阳每天早出晚归,有时一个月顾不了家。场里几次调工资也让给了更困难的人,家里孩子多,妻子又没工作,经常吃不饱,吴载阳便摘些野果,买便宜的红薯回家当干粮。再困难吴载阳都不许孩子辍学,每年开学前借好600元学费,一年才能还清。由于长年操劳过度,1972年妻子突发疾病,医治无效去世。吴载阳觉得愧对妻子,40多年单身没有再婚。

说到父亲,女儿吴梅江又爱又怨:“1960年7月的一个傍晚,父亲从抚育的山场回家,路过洋溪东岸水库时遇上发大水,父亲随木桥一起冲到水里,挣扎几分钟后,抱住了一棵柳树,几个小时后被人发现才捡回一条命。上世纪七十年代,总场有几次需要培训会计、出纳和电影放映员等脱产岗位,这对我们兄妹是难得的机会,我们兄妹4人自参加工作后,在林场挖山都挖怕了,凭借父亲的影响完全可以办到,可他就是不为我们说情,机会给了别人。这也是我后来负气调往景德镇的原因。”

在武功山林场内退的小儿子吴锦江回忆:“上世纪七十年代,武功山林场每年都发生过森林大火,为了救火,父亲拿着树枝追着火龙跑,几次差点被烧死。回到家时只能看见他的一双眼睛在转动,好吓人。”

60多年来,吴老一直没有离开林业战线,退休后仍然关心场里的公益事业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曾担任过场“老年人体育协会委员会”副主席和场“离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委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精神在吴老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不公正待遇,三次下放劳动,但他仍然心胸坦荡,无怨无悔。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吴老的健康长寿和幸福,都得益于子女们的悉心照顾。正因为吃了大半辈子苦,吴老对生活没有奢求。不挑食,一餐能吃一碗饭,胃口非常好。作息有规律,遇事想得开,不与他人攀比、计较。每天清晨七点准时起床,晚上八点就寝,起床后就到院子里转转,有时还会为菜地拔草、锄地。没有老年人常有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老年病。如今家中五世同堂,家族70多人分布在北京、湖南、海南及美国等地。

告别时,吴老激动地说:“现在各方面都很重视生态林业发展,狠抓造林质量,职工生活也越来越好,希望年轻一代把老武功山艰苦创业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