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庐陵文化> 庐陵纵览> >正文
时光里的养正书屋
2018-01-12 10:38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张昱煜

一个书屋,就是一隅书香。一隅书香,就是一世文明。

吸引我去藤桥古村的,不仅有苍劲的千年古樟、斑驳的进士坊、波光粼粼的水面,还有那个叫“养正书屋”的幽静小院。

吉州区兴桥镇藤桥古村,距吉安市十五公里,三面环水。据传,先人们用竹结青藤缠绕,搭了一座藤桥供村民通行,这也是村名的由来。

八百多年来,开基祖刘景谨记先人“诗书传家,耕读立身”的家训,藤桥人才辈出,先后出了近百名秀才,十多名举人,十一名进士,是庐陵的名门望族。

暖冬时节来看古村,看书屋。此时,枫叶正红,野菊花开得正艳,那株如狼毫的柏树,正向蓝天舒展着胸意,芦苇摇曳着宁静的时光,秋天的味道还很浓郁。

“耕读立村越千年,诗书传世惠万代”,说起藤桥古村,说起养正书屋,年近七旬的刘来兴,退休前曾是吉安某中学的校长,他最有发言权。

他至今还居住在养正书屋,是书屋的守护者,是时光的守候者,也是文脉的守护者。

穿着长筒胶靴的刘校长从菜园地回家,邀我落座。说起养正书屋,激情澎湃。他一辈子从事教育事业,2004年,是市政府聘任的第二届教育督学,2007年,又是第三届教育督学。

养正书屋占地约二百平方米,是砖木的硬山式结构,前面有一个四方小院,在房屋和小院的东面,开着一个两扇的小木门,那斑驳的门环,沁满久远的时光味道。

小院的正中,既是南墙,也是一个石灰粉刷的照壁,上面的“福”字有半人高。照壁前面,是两盆兰花。听刘校长讲,这书屋有多久,这兰花就有多长时间。他自己猜测,这老屋,这兰花,应该有三百年之久了。

凝视,深情,深情,凝视。两蔸兰花孤傲地青碧着,不喧嚣,不张扬,那隐秘的清香,醉了时光。我平生也深爱兰花,有幸能看到三百年前的兰花,顿时觉得时光的悠长。刘校长还向我透露一个小秘密,他儿子三十三岁考取博士那一年,两株兰花正巧开了三十三朵,惹得村民们都来看稀奇。

时光里的养正书屋,散发着清韵,书屋正中间的八面雕花窗户,阳光斜斜地照射着,那漏下的窗花,满是诗情画意。我在书屋里落座,心中升起别样的敬重和惬意,仿佛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那一刻,时光是甜美的、是温暖的、是闲适的。

那八面雕花窗又暗藏机关,每块里面,都有一块可以向上拉的木板,即便是阴冷的下雨天,只要将木板拉下来,光线依然可以透过来,学子们可以安心读书。

我急切地打听养正书院的前世今生,刘校长说:追根溯源,从明朝中后期说起,据《吉安县志》的《官祀》上讲,自南唐和宋元明清以来,吉安共有四十六位名宦乡贤收录“乡贤表”。此后的学子们,每天读书前,要行礼作揖,跪拜这四十六位乡贤。这四十六名乡贤中,小小的藤桥,就占了三位,他们分别是明朝刘教、刘孟雷父子和陈俨。至今书香绵绵的养正书屋,其前身“芝园山房”,就是刘教创办的。

公元1556年,藤桥刘氏29世、51岁的举人刘教因其继妻王氏病逝,本来皇帝恩准,他可以不用守在家中三年,可他主意已定,辞去广西梧州知府的职位,回村兴办“芝园山房”书院。每日与学生讲学,讲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做学问。他每天都忙着讲学,连出村进城的时间都没有,一直到他1574年病逝,办学19载,育人无数。他的长子刘孟雷考中举人和进士,次子孟雨及三个孙子均考中秀才。

时间的车轮呼啸而过,到清朝末年,刘教后裔、39世刘镜藻,作为藤桥最后一个秀才,以“芝园山房”为基础,开办私塾,取名“养正书屋”。从1924年起,养正书屋由同支房40世刘镇顺分四次全部买下居住。现在,养正书屋由刘镇顺的长孙,42世的刘来兴居住管理。刘校长说,他仔细对比过,三百多年的刘氏宗祠用的青砖和养正书屋的青砖,极有可能出自同一个窑门。书屋的准确建造时间,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从“芝园山房”到“养正书屋”,一路走来,藤桥的文脉一直在传承。那两蔸兰花,从明朝一路开到今天,既神奇又罕见。

刘教的儿子刘孟雷功绩非凡,同戚继光共歼倭寇,在安定苗族侗族等异邦时,有自己的妙法,多次被皇帝委以重任。他一生都在践行着刘氏宗祠里面的四个大字:忠孝节廉。

这位从养正书屋走出来的进士,在做山西左布政使期间,为官清廉,拒收十一万一千两白银俸禄,而是把这些白银留着用于赈灾救济。他的父亲刘教,也是刚直不阿的典范。

刘教与吏部尚书严嵩、政治家文学家夏言同时参加考试,同庚同乡,他没有攀龙附凤,而是本分做人。他在教导学生时,要他们遵循祖训:诗以修身、俭以养德,入则笃行、出则友善。刘教一直是朝廷器重的清官。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51岁的刘教,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归隐于村野。也许,他在外面奔波半生,看不惯仕途的险与恶,早已经厌倦了世俗;也许,人生过半,尘埃落定,他认为只有教书育人才是人生的正事;也许,他想为行云流水的日子,做最后的精彩标注。

一蓑烟雨任平生。归隐,是给自己最好的安排。

也许,马蹄哒哒的日子,不如兰草青青的日子;也许,荣华富贵的日子,不如书声朗朗的日子;也许,残月斜挂的日子,不如砚台春暖的日子。

教书,是最好的传承,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俗语中所说的“百无一用是书生”是武断的。刘教和刘镜藻,他们都是藤桥文化的传承者,“传道、授业、解惑”,滋养着他们的人生,也熏染了藤桥的诗书韵味。

如今的“养正书屋”,里面的书籍一排排整齐地排列着,依然散发着书屋的气息。坐在镌刻时光的书屋里,一股文雅之气,引领着另一股文雅之气前行。在这里,窗影幢幢,时光悠悠,那“四书五经”的平仄声,没有走远;那“兰香逸清”的禅意,也没有走远。

在这里,可以抱书而醉,也可以抱月而眠。执笔取暖,煮字疗饥,都是最痛快的事情了。

一缕阳光,把半个冬天都烘暖了。天色不早,我起身与刘校长告别,轻轻关上那扇半掩的杉木门,踩着青石板,离开养正书屋,那股兰花上的清正之气,文雅之气,弥漫着我的周身。

走出养正书屋,我依然意犹未尽,刘校长指着不远处的“吉袁古道”说,当年,这里就是吉安通往宜春的必经之地。忽然觉得,小小的藤桥,底蕴深厚。

我沿着水塘慢慢环行,此刻,水韵的藤桥,如梦里水乡一般晴柔。从外围打量着小村,水光晃动着,映衬在老屋的石窗上,棕榈树上,美人蕉的花朵上,有如梦如幻的感觉。

我的眼睛撞见了一个耙松毛的孩子,他在樟树下歇息,捧着一本书,头也不抬地品读着。红红的落日,“骑”在“四兄弟”古樟的枝杈上,古村透着的宁静与祥和,让我留恋。

“竹松疏护两三家,流水浮香带落花。樵笛声声炊烟起,隔塘人语夕阳斜。”在藤桥,半晌时光里,内心一直是庄重而激动的,我的周身浸染着浓浓的书香。“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养正书屋的寓意,激励着刘氏后人前行,也再一次撞击着我的心灵。

责任编辑:刘臣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