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生态文明周刊> >正文
千年古村的生态坚守——遂川新江乡石坑村保护环境纪实
2018-01-03 10:01 来源: 吉安新闻网—井冈山报

1

古楠木群成村民休闲、避暑的生态景观场所。记者刘丽萍摄

2

3

新江乡石坑村右洞原始次生林景观(图片由新江乡政府提供)

4

村庄楠木站姿挺拔,硕健粗壮,犹如村庄的守卫者。记者刘丽萍摄

罗霄山脉中段,遂川北部林区,莽莽林海深处,有一千年古村———遂川县新江乡石坑村。

石坑村,地处遂川县新江乡北部,北与泰和桥头、碧溪毗邻。这个村庄,犹如它的地理位置一样,低调而内敛。然而,偏僻的地理位置难掩其光芒,石坑村以其优越的生态环境声名远播。

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境内动植物十分丰富,有珍贵的千年楠木群、原始次森林,森林覆盖率93%,堪称地球“绿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宝库,是“全国绿化造林千佳村”、“江西省绿化最佳村”和“全国生态文化村”。

远在深山里的地球“绿肺”,跨越着千年的时光而来,这其中,又有多少传奇、多少故事、多少人文?

杉林如海,楠木集群

村内百岁以上树龄的楠木达330余棵

近日,记者从吉安市中心城区长途跋涉四个多小时来到了石坑村。只见未经雕琢的村庄,杉林如海,楠木集群,犹如置身于幽深丛林、森林氧吧,可观山赏绿,可洗肺净心,可修身归隐。

然而,最让人震撼的当属楠木。村庄楠木成林成群,一棵棵楠木站姿挺拔,硕健高挺、犹如一群村庄的守卫者。“楠木和其它树种不一样,它生长缓慢,你看,这棵楠木看着不大,可他的实际年龄已经有300岁了。”村支书邹庆安指着一棵楠木自豪地说。

楠木为中国特有,由于其生长缓慢,木质坚硬耐腐,寿命长,用途广泛而成为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属樟科类,是国家二类保护树种。而石坑村古楠木群有3处,约有300多棵,其中600年以上的有160多棵。据资料记载,1959年国家在石坑村取“毛竹王”、“杉木王”、“楠木王”标本,供北京全国展览,其中“楠木王”标本取于此处,直径3米有余。

追本溯源,源远流长。石坑村楠木群源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68年),由社溪邹氏开基祖达先公十世孙亲手种植,“楠”谐“男”音,在后龙山水口植楠木寓意为男丁兴旺发达。石坑崇楠敬树、保护生态的历史悠久,先人朴素的“风水”意识浓厚,逐步形成一种世代相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土文化。

前人潜心种树,今朝绿树成荫。登高远望,可见邹氏宗祠后龙山及村庄路口、水口均遍种楠木。据当地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村民视楠木为风水林、添丁树、兴村宝,宗祠刻有碑文族规,村口仍存留宋代“护林禁碑”崖刻,并建有“许逊阁”、“坛官”等,以人神共护的多元文化形式护树佑林。“添丁植楠”、“樟木嫁妆”、“功名立碑”,这些独具民俗气息的故事,解读石坑祖辈耕读传家、为人处世之道,也见证石坑护林的历史渊源。

护林敬楠,约定俗成

形成林乡典型的生态民俗文化

石坑村人文历史悠久,村内有古碑、古祠、古钟、石狮等历史文物。全村以邹姓为主,收入主要靠林业用材开发生产经营,是林业大村,有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楠木群,生态环境独特。

自古以来,石坑历代村民树立了护树爱树的强烈意识,制止了多次破坏楠木的行为,视古楠木群为“镇村之宝”、“风水之林”加以保护。1996年制定的村规民约第一条就是重点保护古楠木群。

邹庆安,系新江乡石坑村支部委员会书记,从1996年开始,他便担任石坑村的干部。二十一年来,他见证了石坑的蜕变与发展,也用行动捍卫着石坑的生态。

时光回溯至2001年。当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原始次森林对整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希望将石坑村一万六千亩的原始次森林砍伐,以便种上经济林,增加经济效益。“原始次森林的生态价值是经济林无法替代的,一旦被砍伐,自然形成的生态系统就会被打破,绝不能牺牲生态价值去换取经济价值。”这是邹庆安内心强烈的声音。

怎么办?如何尽最大的努力去保护一万六千亩原始次森林?左思右想后,邹庆安立即写信反映到上级相关部门,希望能阻止赖以生存的家园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他对记者说:“原始次森林多为阔叶林,具有生物的多样性,能有效保护植被,防止森林灾害和地质灾害。其中的价值不可估量。”上级部门看到邹庆安的来信后,立即组织专家考察,并阻止了人们对原始次森林的破坏。

一万六千亩的原始次森林依然在自然生长,而保护生态的步伐也依然没有停止。

记得那是在1997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少,时常有团伙有组织地在石坑村境内偷盗木材。偶然间的一次,石坑村护林队与偷盗组织碰个正着,并且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双方皆有损伤。

“可能偷盗者认为,石坑人护林像保命一样,下手这么狠,此后大范围的偷盗现象就减少了。我们当时就觉得有义务保护村民的每一分财产,并没有想太多。”一名护林队成员说。自此以后,石坑村爱林护林的决心广泛传播,团伙偷盗的现象也愈来愈少。

保护绿水青山,就是保护金山银山。石坑人之于护林、生态,敬树崇楠不仅是一份美好寓予,而且早已内化为一份守望、一股气质、一种精神,成为林乡典型的生态民俗文化。

林改先锋,发展创新

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得益彰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林业大村如何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据悉,石坑村的区域面积保存有百分之五十的阔叶林,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林区要保留大面积的阔叶林,而放弃经济效益,其实,这是有原因的。

邹庆安解释:“阔叶林,是由阔叶树种组成的树林,叶子宽阔,种类繁多,是相对于针叶林和普通叶子的树林。阔叶林和经济林两者相互促进。阔叶林有效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为经济林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而经济林的发展间接地保障了阔叶林的生存。”同时,在石坑村,年轻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经商,而有一部分劳动力则发展林下经济,养蜜蜂、造林、抚育、挖药材、竹笋等等,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性循环。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回首石坑村历史发展的脚印,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更像是一部改革创新史:

———1987年,村里办起了中国第一家村办林场;

———2004年,江西省林改“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之模式出自石坑村,成为林改先锋;

———2007年,自筹109万元资金用于建设楠木群景区、休闲广场、移动基站等12个项重点工程;

———2008年,自筹近100万元建设垂钓湖、楠木群景观二期工程、古宗祠维护、功名碑恢复等重点项目;

———2009年,投资近100万元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村民代表大会再次通过将古楠木群列为重点保护项目,古楠木群已逐渐开发成村民休闲、避暑的生态景观场所。

坚定一个信念,一代接着一代干。林区人民传承着祖辈文化,把保护环境,发展生态当成了肩上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如今的石坑村充分依托深厚生态文化和人文环境,开发生态旅游业,融入大井冈旅游圈,进一步开发和打造“千年楠木群景观”、“天然氧吧”、“垂钩湖”、“古宗祠”、“原始森林探险”等景点,以生态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打响生态牌,唱活发展戏,使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相得益彰。

再回首看看石坑古村,漫山滴翠,层林尽染,社溪双流贯村而过,亭台楼榭点缀其中……

责任编辑:邹洋
举报电话:0796-2199795举报邮箱:jgsdaily@163.com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赣ICP备19004936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公网安备 36080202000160号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版权申明 电子报入口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微信 腾讯微博 QQ好友 百度首页 腾讯朋友 有道云笔记